传媒夜谭:地产业的喧嚣与调整

  中国房地产界需要高质量的“反对派”。真正有价值的辩论,只能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之间的辩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需要有质量的辩论,才能求得更好的解决之道。

  (一)中国地产业:呼唤有质量的反对派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还在读大学的时侯,适逢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和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读书》上关于经济学和道德展开大讨论。两个人都是我非常景仰的名人,也都听过他们的讲座。当时看的时候感觉很热闹,觉得梁晓声似乎更有道理。

  但是,随着学习或者经历的增加,日趋觉得樊纲正确。现在回头看,觉得这两个人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讨论问题。各有各的知识体系,而且这两个体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大家的知识结构和谁更相近,则支持谁。

  回想近年来,关于房地产行业的争论,每每哀叹:中国地产行业,缺乏有质量的反对派!

  在2008博鳌地产论坛上,某报社评论员在台上和地产大佬们争论,但仔细一听,并不是在一个话语体系内探讨问题。

  6月22日晚,央视对话栏目邀请了上海某反对派专家。但是听下来会发现,那完全是“鸡同鸭讲”。记者也曾与该专家交流对房价的看法,他时而说上海这么糟蹋土地下去对不起子孙后代,时而又说房价就是高,开发商不该卖高价,时而又说法律规定不合理等等。房价问题跟道德、伦理乃至法律诸多层面纠缠在一起,叫人如何清醒讨论。

  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用“反对派”最爱攻击的任志强举例,大家或许更容易理解。有几个反对他的人仔细听完、弄懂他的观点吗?他们能在每次公开演讲时像他一样,引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吗?最起码的是,据说他坚持每天读书6万字,即使是以研究为职业的经济学家们,以及成天批评他的所谓反对派,有几个人能像他这么勤奋钻研呢?

  任志强最大的错误是他的开发商身份,因为在有些人眼里,开发商的心天生就是黑的。

  相比之下,房地产“反对派”的一大优势是道德武器,似乎对开发商开骂、认为房价下跌就是对的,就是代表了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利益,天生就是一颗“红心”。

  仔细想来,其实不然。让人担心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被那些没有质量的“反对派”误事,他们往往只有貌似正确的观点,却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而政策制定者说不定也会迫于一般舆论的压力,出台某些效果适得其反的政策,最后让老百姓承担后果。

  2004年前后,活跃于中国楼市的易宪容、尹中立以及谢国忠,是当时对中国楼市坚定的看空派。虽然事实证明他们错了,但是对于谢国忠、易宪容,没有人怀疑他们的能力。他们都是有着深厚的学术、专业能力的学者,比如谢国忠,尽管预测错了,依然受人尊敬。

  因此,希望媒体能够多多给他们一些空间,希望业界多多给予宽容。如果只是因为相信他们的观点而没有买房子,就责备、嘲笑他们,这是非常错误的。他们只是表达自己观点,并不能作为大家购房的绝对依靠,正如股评家的股评。

王其明

>>王其明 中国经营报华东新闻中心采访部主任

  反之观看现在的屈指可数的反对派,除了观点迎合了部分人之外,可以说毫无专业能力,完全无法和当前的主流意见相抗衡。尤其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反思自身不足,当别人(尤其是媒体)不支持他们观点时,却总是被他们施以道德大棒。这是中国地产界的悲哀。

  总而言之,中国房地产界需要高质量的“反对派”。真正有价值的辩论,只能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之间的辩论。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需要有质量的辩论,才能求得更好的解决之道。

  (二)房地产界不再是“一言堂”

  Q:怎样理解中国地产从2007年到2008年的转变?

柯鹏

>>柯鹏 新华社上海证券报产业部主任 地产专刊主编

  柯鹏:楼市的转变是必然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在高速、非理性发展大约十年后,这次的阶段性回归,更有其必然性:楼市已经承受不住这样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成长压力,也顺应了今年国际国内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但是,有两点需要看清:一是楼市调整是各方合力的综合结果,社会各个阶层其实都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也从各个侧面加速了楼市的调整;二是目前的调整还很不到位,还是各方拉锯的一个妥协的结果,楼市真正的“拐点”似隐似现,依旧不明朗。

  Q:对最近的开发商退地、购房者退房等现象,您怎么看待?

  柯鹏:退地、退房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表象,其反映了楼市已经逐步进入调整期的事实。在一轮紧随资本市场飙涨的牛市后,开发商的资金链目前已经处于困难阶段,退地也是“断臂求生”的举措,毕竟一个企业更多的是对自身发展和资金链负责;至于退房风潮,这几年屡屡发生,我倒认为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中国购房者的不成熟,以及中国楼市的不成熟。退地应该鼓励,这是开发商自我求生、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退地也必须付出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具有一定的惩诫作用,告知开发商要理性发展;退房却不一定要全民效仿,一是退房的有些是没有得到利益的投资客,二是退房形成风潮,反而不利于楼市稳定,三是现在退房没有具体的违约条款的约束,往往是觉得吃亏了就要退,并非合理的契约行为。

  Q:在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企业似乎都陷入资金困局,房地产行业真的将发生“百日剧变”之类的大变局吗?企业如何度过2008这困难的一年?

  柯鹏:所谓“百日剧变”,是潘石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一个概括性的说法,当时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市场上形成如此大的影响。当然,我想他绝对不是指:时针到了一百天就会“骤变”,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变局其实是一个不断积累,并且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已经在发生但还远远没有走到终局,其间也有可能会暂停或者进展缓慢甚至倒退。总体来看,“百日剧变”的过程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结果是加速了房地产市场的整合和优胜劣汰,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必须要在严峻的形势下,保证资金链的完整和运作的高效,必要时应该有降价、退地乃至收缩的打算。

  Q:作为一位传媒的观察者,您认为2008年的房地产拐点论及诸多房地产争议带给了行业什么?

  柯鹏:有争论是好事情。百花齐放才是春,最怕的是“一言堂”。2008年,总体来看,房地产界的言论不再是以往的“一边倒”地由开发商主导,而是全民参与、乃至开发商的言论受到各个阶层的民众的监督和审视。各类言论和思想的碰撞、汇总和中和,逐步成为影响楼市走向的一种力量,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房地产市场的进步,这个行业正在逐渐摆脱市场化初期的“少数人的游戏”的状态,这是值得鼓励的。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还不够公开透明,但是已经不能完全拒绝民众的参与,已经不能单纯由一方言论去把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卖方市场,这是值得欣慰的。

相关文章

·邵氏拟向方逸华出售农地事宜被终止 08/09/03

·上实控股中报:房地产业务纯利2.5亿港元 08/09/03

·花旗:合景泰富目标价调低近一半 08/09/03

·香港:8月份楼市成交量同比锐减五成 08/09/03

·九龙仓:地王之后 08/09/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