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行,抵达祖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喀什是古代西域重镇。
西域别具风情,其最浓郁处莫过于喀什。
人们说,没有来喀什,等于没来过新疆。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000多年,古称“疏勒”等。
喀什最迷人之处是街巷纵横交错迷宫般的老城。
每天上午老城东门外都要举行开城仪式。
买买提大叔牵着他的“小毛驴”出场了。
身穿各族鲜艳服饰的大叔和姑娘们手捧水果、馕饼、朵帕(维吾尔族花帽)等特产,或是头顶茶炊用具出场,欢迎四方来客。
随后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舞蹈。舞姿欢快,衣袂翩跹。
老城形成于16世纪。房屋经历多年风沙侵蚀和地震灾害,有些颓败为危房。
2009年以来政府投入70亿元改造,抗震减灾,完善生活设施和经营环境,传承历史风貌。
老城里的路牌用维、汉、英(或汉语拼音)三种文字书写。与汉语不同的是,维吾尔文从右向左阅读。
老城内多座清真寺是维吾尔族居民的日常宗教活动中心。
街道平整干净,两旁多栽种有绿荫植物。
穿行在纵横街巷里,寻找原生态的生土(未焙烧的原状土)建筑民居。人们说,去“高台民居”看吧。
那是与老城一河之隔黄土高崖上的一片民居,是房连房、楼接楼的独特景观,有600年历史。
按照维吾尔族习惯,家族里每增加一代人就在祖辈房子上加盖一层或往地下挖一层。
“高台民居”是昔日老城面貌的写照。
喀什干旱炎热风沙大,传统民居是厚土墙平顶屋,后来也有砖房。
因居住环境拥挤,许多房屋年代久远日益破旧,该片民居正在拆迁改造。
我们乘坐出租车的维吾尔族司机是“高台民居”原居民,两年前拆迁获得两倍旧房面积的新楼房补偿。
老城改造后,保留了原有的历史记忆。一些路灯做成了富有特色的维吾尔洗手壶形状。
孩子们在街道上追逐、嬉戏、玩球。
随风飘来浓郁的肉香味,正是闻名遐迩的烤羊肉串。
烤羊肉讲究炭火慢炙,把肉汁锁在肉块里,肉厚多汁,外焦里嫩。
在新疆吃肉以公斤计量,块头大,分量足,肉鲜嫩。
烤馕是新疆传统食物。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在圆形馕坑里烧烤成外皮金黄色。把有嚼劲的馕撕开蘸着羊肉汤吃,堪称绝配。
“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中亚西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叫“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后改称“馕”。
维吾尔族家家都会烤馕。这一家“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馕”已是五代传承了。
烤馕包肉馅就成了肉馕,又叫烤包子。
包子皮擀薄后,四边折起合成方形,把瘦羊肉、羊油丁、洋葱和香料孜然等做成的馅料放进去,捏紧边角成方形包子,然后贴在馕坑壁上。
七八分钟后烤包子熟了,出炉时肉香四溢,外表微黄酥脆内里香嫩,趁热吃软硬适中。
我在老城的商业街市闲逛,寻找世代传承的手工作坊。
众多的行业“巴扎”(波斯语,意为集市)及其手工作坊张扬着老城的生命力,吸引了四方来客。
花盆巴扎。售卖的不仅是花盆,还有罐、壶、盆、碗、碟等陶制生活器具,款式多种多样。无釉的古朴素雅,上釉的色彩浓烈。
喀什土陶久负盛名,有数千年历史,被誉为“泥巴的艺术”。本地土陶人家世代以制作、销售土陶谋生。
帽子巴扎。号称“百年帽街”,是喀什帽子工匠的荟萃。
对于维吾尔族男女而言,帽子不仅是御寒防暑用品,更是社交聚会、探亲访友、节日喜庆的礼仪必需。
维吾尔族帽子分皮帽和花帽(朵帕)两大类。皮帽多用羊皮制作,工序复杂。花帽以绫为料,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
医药巴扎。维吾尔医药历史悠久,吸纳了中原、波斯,印度等医学知识,博众之彩,独成体系,是我国四大医学体系之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自秦汉以来,有文献记载的维吾尔药就有1000多种植物、动物、矿物药材。近年来不少人从中亚国家来此寻医问药。
坎土曼(即砍土镘,用于锄地挖土的铁制农具)巴扎,铁艺集市。以前只能加工坎土曼,故得名。
喀什的铁器制作有千年历史,源于铁匠为驻军士兵修理兵器。后来铁匠也打造铁锅铁勺、马蹄铁、坎土曼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逐渐形成民族铁器手工业。
抬头看楼房的窗台,形态各异、花式精美的铁栏杆诉说着老城铁匠的巧妙构思与精湛技艺。
木雕艺术在喀什得到广泛的运用。人们在原木上进行锯、砍、磨、凿等工艺,再施以浮雕、镂雕等多种技法。
老城里许多木门都有精美雕刻,多表现为植物的枝蔓、花朵、果实等变化组合。
随处可见制作、销售茶炊和洗手壶的店铺。
传统匠人用上了电动工具。
老城最富于西域风情的莫过于民族乐器了。
挂在架子上的是“都塔尔”琴,其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演奏时右手五指并用,或拨或挑或扫,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尤其适合于自弹自唱。
外地游客也来这里选购“都塔尔”琴。
全神贯注制作乐器的师傅。
正在弹奏“热瓦普”琴的乐器商店老板。
这是起源于喀什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相传创制于14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
琴横于胸前,左手扶琴杆,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腕部夹持音箱,拇指、食指执三角形牛角或塑料拨片弹奏。
维吾尔族民众对音乐舞蹈的热爱是天生的。小屁孩也会在乐器铺前有板有眼地打手鼓。
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疏勒乐与闻名天下的龟兹乐接近。
唐初贞观年间(627~649年)疏勒人裴神符演奏《火凤》,左手持琴颈抚按律度,右手在五根弦上疾扫如飞。旋律奔放豪迈,节奏起伏跌宕。唐太宗连声叫绝,封裴神符为“太常乐工”,纳入宫廷乐队中专司琵琶。除《火凤》外,裴神符还创作了《胜蛮奴》、《倾杯乐》等乐曲,流传于唐代。
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等西域乐曲进入中原后,胡乐盛行,“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伎进胡音务胡乐”(【唐】元稹)。歌伎学习西域音乐舞蹈来表演。
左后横笛。左下热瓦普琴。中间羚羊角制萨帕依,西域古老的打击乐器。右边艾捷克,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
维吾尔族姑娘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深情而优美。
在老城街上,男女青年跳起了轻快灵巧的维吾尔族舞蹈。
喀什盛行“萨玛舞”,动律沉稳、舒展,常用跳转、擦地空转等技巧,粗犷有力。这是逢伊斯兰教节日在寺院前广场上男人们集体跳的舞蹈。
正巧赶上了肉孜节(开斋日),男人们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广场上载歌载舞。
老城之迷人,在于它浓缩了喀什2000年的历史。那是西域风情形成并凝聚的历史
维吾尔族祖先回鹘人是游牧民族,在大草原上驾驭“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的两轮或四轮大车,又被称为高车部落(《北史·高车传》)。或许,西域最早的商旅交往就是由他们开辟的。
喀什处于西域与中亚西亚交通要道上,成了东西方货物的集散地。一些东方来的商旅把货物存放这里便折返;也有西方来的货物运到此处便不再东行。
《汉书·西域传》涵盖五十三国,但“有市列”(店铺、集市)者只有疏勒国。按理说别国不可能没有店铺与集市,只是喀什早在两千年前便以集市之盛而广为人知。和田盛产玉石,但千里之外的“喀什噶尔”之名意为“玉石集中之地”,喀什的商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喀什有过许多骡马店。路过的商人在此地打尖、歇脚,许多客栈都可以喂养寄放牲口。
商人坐在古老茶餐厅里歇息,打探货物消息。长途跋涉的驼队在门前缓缓走过。
两千多年前张骞(约前164~前114年)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从此东方丝绸、茶叶、漆器等和西方宝石、玻璃器、珊瑚、名马等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交易。这是一串交易市场、货物集散地与城市的接力交易。
摄于喀什博物馆
张骞的“凿空之举”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上华夏文明与印度、波斯、阿拉伯、地中海等文明相互接触、摩擦、冲突、融合。
横卧天山和昆仑山间的塔里木盆地东西1400公里,南北500公里,中央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域多国环绕四周。喀什位于环线最西端,成了通往中亚的必经之地。
敦煌是通往西域的东大门,丝绸之路由此分南北两路,并汇合于喀什继续西去。
摄于喀什博物馆
公元前60年,控制东部天山北路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统一西域并设西域都护府,从而控扼万里,保障首都和中原的安全。
自此,西域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下,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历代朝廷经略西域,都是为了抵御匈奴侵扰,保护贸易通商,掌控交易命脉。
为解决驻守官兵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草供应,朝廷实施驻兵屯田政策,由此给西域带来了中原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
西域游牧文明逐步融合中原的农耕文明。
丝绸之路上不总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唐】王翰)般诗意,也有“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的悲壮。
西汉末年自王莽(前45~公元23年)篡汉成立新朝后,西域诸属国脱离中央王朝管辖,被北匈奴所控制。
东汉班超(32~102年)两度出使西域,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降服西域多国。
公元75年汉章帝(56~88年)下诏西域汉军东撤内地,疏勒都尉拔刀自刎相阻,官民抱马哭求汉军留下抗击匈奴。
摄于喀什博物馆
班超在西域31年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并驻守疏勒17年,复通了汉与西域断绝几十年的关系。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755~763年)后无力管治西域。元明两代西域在蒙古人控制之下。
1757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并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收复西域,将其称为新疆 。
1876~1878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抬棺出征,统帅清军收复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至此,除伊犁外新疆回归清朝统治之下。
摄于喀什博物馆
汉代迄今多少忠臣将士开疆守土,血洒广袤疆域,埋骨天山南北。他们面对强敌侵扰围攻,即便是身陷圄囹、以寡敌众、孤军守城、弹尽粮绝,仍矢志不渝坚守国土,坚守华夏文明。
每每思念至此,不由心生敬意,难掩感激之情。
戈壁滩上张骞雕像
摄于2017年5月
数千年民族大迁徙,商旅与战火并行。文化传播从东而西,又由西至东。文明冲突终成融合,超越了民族、宗教、语言的西域风情化作新疆风采,脱俗不凡。
在喀什,最具风采而令我痴迷的是老城居民。
驾驶游览车并导游讲解的维吾尔族青年,忙碌而自信。
独坐路旁吹口琴的老者,悠然自乐。
上海来的咖啡店老板,爽朗而健谈。
肉孜节(开斋节)上身穿盛装的女孩,纯真而富于稚趣。
表演维吾尔族舞蹈的少女,俏丽迷人。如歌曲《喀什噶尔女郎》所唱道:
你的眉毛弯弯
你的眼波泱泱
你的酒窝把我醉倒爱的海洋
走出古城,极目西望,当年三藏法师玄奘西去取经归来的崎岖古道已成平坦大道。
站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上,我坚信,喀什不是西行的终点。
2021年5月摄影
6-7月撰文、制作
蔡穗声 广东省房地产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蔡穗声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