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市场双向开放下,房企将出现一轮发债热潮,以获取更多资金应对销售压力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本刊编辑部 自今年4月获得试点批准的“沪港通”,历时7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将于11月17日正式开通。
11月15日,沪港通进行正式开闸前的最后一次测试,上交所首批89家券商悉数参与模拟内地股民购买港交所上市股票的过程,最终,105亿元限额半小时即告罄。
据中金预计,由于港资来沪每日有额度限制,估计开通初期的交易日内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认购满。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通的热情也不容低估,粗略估计初期参与“港股通”的潜在资金有1800亿元。
从资金规模上看,试点初期,港股通总额度为2500亿元,每日额度为105亿元;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假设每日均认购满的话,上述额度也仅够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对于沪港通开通首日的交易量,自然备受市场关注。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则发文表示并没有期待:“沪港通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如同一条刚刚开通的高铁路线,开通首日的上座率是高是低皆有可能。无论当天的交易是火爆还是冷清,我们都当以平常心来看待。”
也许,沪港通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沪港两地存量上的重新分配,而是内地资本市场循序开放过程当中一个开创性的尝试。
最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多年的探索,从B股、H股上市,以及后来的QFII、RQFII制度,通过这一机制,有望与国际资本市场首次实现相对有意义的互联互通。
数据显示,QFII制度实行将近12年,尽管QFII额度一直在增长,监管机构也是好几次为QFII提高总额度。但是截止到目前,通过QFII和RQFII制度进入到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投资者,证券持股市值仅占A股市场的不足2%,而新兴市场境外投资者持股的平均数将近30%。
由此可见,在资本市场的开放领域,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据中信建投报告分析认为,港股的龙头内房股也将成为A股投资者的选择标的,内地品牌影响力将在未来成为左右其估值的重要砝码。
而另一方面,对于A股地产板块而言,海外投资者对于拥有独特禀赋以及独特模式的企业往往给予更高的估值,如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产业地产等,尤其专注于商业运营的企业更加受到长期国际资金的青睐,结合近期国内REITs试点的推进。
特别是A股商业地产开发商过去的融资囹圄有望开禁,也将推动金融街、中国国贸等拥有优质自持物业资源的房企带来新的融资生态。
最新消息,11月14日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金融街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为其全资子公司启添投资有限公司境外发债提供担保,担保额度为不超过3.5亿美元或同等规模的人民币,期限为不超过3年。
可以预见,在融资市场双向开放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将出现一轮发债热潮,以获取更多资金应对销售压力带来的流动性问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沪港通毕竟是一条全新的投资之路,两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规则均存在明显差异,纵然演习一千遍,开通的初期很难保证不出现这些或那些的插曲。
撰文:本刊编辑部
审校:刘满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