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宁海县国土空间总规获批 构建“一核两轴五区”总体格局

观点网

2025-01-10 09:42

  • 规划范围包括宁海县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宁海县全域规划范围为宁海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4个街道、12个镇以及2个乡。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观点网讯:1月10日消息,近日《宁海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布。

    规划范围包括宁海县全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宁海县全域规划范围为宁海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4个街道、12个镇以及2个乡。中心城区范围包括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方面,一是规划三条控制线,落实上级下达任务要求,到2035年,宁海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1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8.6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56.22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规模120.55平方千米,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4383倍以内。

    二是将18个乡镇街道规划形成4类主体功能区,其中城市化优势地区7个,城市化潜力地区5个,农产品主产区4个,生态经济地区2个。

    三是规划构建“一核两轴五区”总体格局。“一核”即宁海县中心城区(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两轴”包括南北向的连杭接沪联台发展轴向北主动对接沪杭甬,向南连接台州等地,以及东西向的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联动发展轴串联中心城区、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等。“五区”分别为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环象山港海洋经济活力区、南部农旅融合发展区等三个发展片区,以及西部生态功能区和大茶山中央公园生态功能区等两个生态功能片区。

    农业空间格局方面,构建宁海“三区一园五带”现代农业空间发展总体格局。“三区”指西部生态农业区、中北部都市农业区、东部现代农业区;“一园”指三门湾现代农业园;“五带”为东部粮食产业带、东北部无公害蔬菜瓜果产业带、中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西部林特产业带、三门湾水产养殖产业带。

    生态空间格局方面,构建宁海“两区两园、两带六廊”的生态保护总体格局。“两区”指西部天台山脉自然生态区、大茶山中央公园生态区;“两园”为城区东南部的杜鹃山—飞凤山郊野公园、城区西北部的抟空山—大清山郊野公园;“两带”指象山港沿海生态带、三门湾沿海生态带;“六廊”指沿洋溪、白溪、清溪、中堡溪、凫溪、颜公河形成的六条水系生态廊道。

    城镇空间格局方面,一是构建宁海“1+3+8”的城镇空间总体格局。“一主”指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组成的中心城区;“三副”指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力洋镇、茶院镇)-长街、西店、岔路-前童;“多节点”:指其余8个具备特色功能的城镇节点,包括黄坛、深甽、强蛟、大佳何、一市、桑洲、越溪、胡陈。

    二是在城乡生活圈方面构建宁海“一核两心多点”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一核”指宁海城区综合型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宁海城区,辐射整个县域,对应市级规划的城市副中心级别;“两心”为位于西店、宁东的两个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地区人口的发展需求,对应市级规划的片区中心级别;“多点”即均衡分布的多个社区服务点。

    三是产业布局方面,构建宁海“两园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两园”指宁海经济开发区和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两大园区。宁海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光伏储能、汽车部件及模具、文体健康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行业,形成了“一核心三片区”发展格局;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通用航空、高端装备等五大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一城两组团的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多点”指乡镇小微企业园。

    海洋空间方面,构建“两带五核五区”的海洋高质量发展格局。“两带”指象山港滨海旅游产业带及三门湾滨海产业发展带,沿线岸线空间作为陆海一体发展的核心与重点管控区域;“五核”指五大陆海统筹发展核心,分别为新城发展核、滨海旅游发展核、产城共富发展核、山海旅游发展核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核;代表了滨海城镇发展、海岛旅游、陆海产城融合、山海旅游、现代农渔产业五大重点陆海统筹方向;“五区”为以海洋用途为重点的五区,分别为渔业用海区、交通运输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海洋游憩用海区、海洋预留区。

    综合交通方面,规划一类通用机场,助力低空经济发展。预留甬台温高铁,设计时速350千米每小时。规划宁波至宁海市域(郊)铁路(市域轨道),兼顾城际交通和城市内部交通。规划“三纵两横”的方格网状高速公路网络和“三横三纵”的国省道框架,中心城区设置公路环线。

    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方面,规划完善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宁海县面临的风险特征,确定设防标准,完善应急空间网络,结合公园、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和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提出网络化、分布式的紧急避难场所、突发公共卫生安全设施、疏散通道等的布局要求,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城乡风貌塑造方面,形成“两带、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两带”指霞客古道文化带、登山步道休闲旅游带;“五区”指都市文化旅游核心区、古镇养生体验区、滨海运动休闲区、森林温泉度假区、乡村风情旅游区;“多点”即围绕红妆文化、霞客文化、诗路文化、古镇文化、乡村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培育多个旅游节点。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修复,明确12个全域综合整治重点片区,按照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农用地整治、海湾整治修复等方向整体推进。

    中心城区规划方面,按照产城融合发展要求,优化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布局,将宁海中心城区建成承载新增产业和人口的主要空间载体。将城镇发展区细化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战略预留区等二级规划分区。加强重点绿线、重点蓝线、重点紫线、重点黄线、重点橙线、道路红线等城市重要控制线划定和管控。重点推进天明湖北侧美术院、文化馆和博物馆、新体育中心、新建高中等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城区功能和品质。

    重要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推进S314桃源至力洋段工程、城逐线前洋至黄坛段公路工程,加强东西向城市交通建设,提高次支路网密度。围绕市域轨道城区站点完善接驳设施,推动轨道站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学前路延伸段新建、兴宁南路拓宽改造、回浦路东延工程等骨架干道,完善中心城区路网建设。规划扩建城南污水处理厂、新建220千伏泉水变变电站、新建跃龙综合环卫中转站等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