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明:产业地产更需要代建服务|2024博鳌产业科技大会

观点网

2024-08-14 16:13

  • “希望产业现在可以认真学习、抱团取暖,怎么一块把行业做得更扎实一点。”

    本文为刘爱明先生在2024博鳌产业科技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刘爱明(中城新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谢大家,感谢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今天的主题是“产业地产更需要代建服务”。

    昨天又碰到了一些朋友问我现在怎么样?我说产业地产最好的时候也不是暴利,大家做的都挺小心翼翼的。另外是世道也没有给这个行业有多么高的杠杆,想高杠杆也高不了,就趴在地上挣点小钱,所以还过得去。

    我刚才听了几位发言,这个产业地产的信心就来自这儿,就是在一些细节,趴在地上认真干活。不像房地产高歌猛进,高杠杆一年挣几百亿,这里一年挣几千万就不错了,可能大概就是这些概念。刚才听了,也还是挺有感受的。

    我刚才听黄总(黄立平)包括葛总(葛培健)的发言,都是原来政府园区的代表,都做得非常好,都是高屋建瓴,给行业提了更大的方向。我今天真是学了不少,像黄总说咱们行业以后的园区要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个认真值得思考。

    原来搞房地产、盖住宅这么多年,如果问我有什么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房子盖完以后想拆,这就有问题了,这个是从良心说。

    我也希望产业现在可以认真学习、抱团取暖,怎么一块把行业做得更扎实一点。

    今天我谈产业地产更需要代建服务,实际上是我这么多年比较深的体会。我个人觉得产业地产是什么特点呢?各个环节要求是高度集成,我是用了这个话来高度集成。

    一个产业地产的专家真的是好难,因为前后所有的东西都要懂,从政府的开始到园区产业的定位规划,到建设运营,还要算账,成本还要控制。如果再加上黄总、葛总说的,确实想做一个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园区,或持续稳定赚钱的产业园区,其实是挺难的事,所以我说是高度集成。

    高度集成就需要代建,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建的。

    lightbox image

    我今天也看到很多政府的园区,咱们就建设吧,我不知道最后的账怎么算,或者不知道明天怎么办。我今天提了一个想法,因为现在房地产商转型就有挺多地产商,特别是民营搞代建了。后来我想咱们这个行业更需要代建服务,确实没有人能有那样的专业。

    我也是搞了十年了,九年多,当然我们民营企业做的规模不大,但是我自己建了很多园区。由于时间关系,我从几个方面来讲。从头到尾的环节太多了,我举几个实际例子来分享一下。

    谈到设计,这是我自己建的第一个园区,当时自己吹牛认为你搞产业地产,我也有一套主张。但是这是我盖的第一个园区,在坪山,我就不细讲了。我们当时还是房地产商的思维,就是分割得小一点,不要太大,可分可合,小的能来,大的也能整。

    后来我在坪山做了四五十万平米,做了六七个园区,有租来的,有自己建的。照理说,我自己做的园区,大客户应该在我自己建的园区,租的随便弄一弄就完了。恰恰相反,我自己建的第一个园区,小客户都在这儿,大客户不在这儿。

    我们说可分可合,你做生物的,他要做GMP厂房的,像我们平面都是带拐弯的。最后产业客户说,我们GMP不能拐弯的,最好是方方的东西,带拐弯的东西做不了,生产线也不会拐弯。实际上这个是血的教训,我把我做的丑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前两年建了一个园区,这是前年竣工的,有十来万平米。单层是5500多平,实际上它是我们把GMP厂房画好了,你生产什么,GMP画好了,按照这个来决定平面,根本不是建筑师瞎画。最近跟直辖市的高新区EPCO,央企叫EPC,我们搞O。我看了设计说也没办法,专家招标的时候提了,专家提的要围合,我想你是要生产的,一围就把楼拐弯了。我理解大家经常说的营销人员流的泪就是营销人员脑子进的水,就是你不会、你不懂。

    像我刚才说的是直辖市,不是哪个小城市的园区,是政府主导的园区,最后弄了一个平面。我听了后也哭笑不得,那怎么弄呢?招标条件专家说要围合,那就围合,但是平面没法用。

    像图上的平面,我们现在全部是生产性的企业,像做药、做器械的在里面。我这个是请专家做了GMP设计,很多的厂家除非足够专业,一般的厂家不够我的专业,我的平面就是照着你的设计,就会非常好用。

    我经常跟朋友说,你们前期要找我,不能盖完了找我,这样就真的很累了。

    再讲成本,成本也是我体会比较深的。像刚才讲的REITs,我们现在租金就那一期,你想涨租金就很难,就是成本。所谓的REITs是每年4.5%到5%的回报就是成本,建筑成本贵300,这个账就不一样。

    房子卖3万,贵300就贵300了,甚至500或800都无所谓,这个贵300就没法看了,由一个赚钱项目变成失败的项目。建安费上下10%的波动,两三百是非常正常的事,这个就非常要命了,就要求我们的人要懂产业,成本控制能力还要很强。

    我给大家举的例子,是阴错阳差的例子。我们做最新园区的时候,为了想省点钱就没有做玻璃幕墙,做了窗间墙。政府批了一顿说你们想省钱,搞玻璃幕墙多漂亮。

    后来实际上是我们招商被客户教育了一顿。开始是为了省钱,后来发现这个事还蒙对了,客户说玻璃幕墙不好用,窗间墙好用,客户主动说不要玻璃幕墙。

    这里面引发了什么问题呢?还是跟产业相关。这是我们原来老的厂房,厂房的面上全是管线。实际上我们厂房十年以上为什么会有管线?实际上是产业升级带来的。原来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产业升级,或者当时产业工艺就是这样的工艺,十年以后跟十年以前的工艺差很多,具体体现就是管线变多,楼里面走不了,就从立面走。如果做玻璃幕墙,从立面上就走不了,从玻璃上钻个洞?那不可能。

    这里面引发了一个问题,我现在实际上越做越觉得里面门道太多了,要认真学,认真跟客户学。当然我这里举的是成本的例子。

    大家现在普遍建研发楼,其实我很不主张的。中国建研发楼的地方是不多的,上海、北京有研发,因为人在这儿。再往下面的城市走,没有那么多研发的,人不在这儿,你说在这儿盖个研发楼?我现在宁愿用于生产。生产的可以做研发,也可以当办公。但是办公楼不能搞研发,研发楼不能搞生产。因为研发楼本身是我们不懂产业,房地产思维下,政府要求漂亮。我觉得研发楼基本上就当成写字楼建的。

    我们做了那么多,觉得根本没有那么多研发的需求。今天上午的论坛专家还讲要增加研发投入,我们企业没有那么多研发,哪有那么多研发楼?另外就像在深圳坪山,都没有研发需求,南山有。人在南山,不去坪山,你搞什么研发楼?这都是你的想象,我觉得是要尊重规律。

    我这次提的这个题目,搞代建都是血的教训,也都拿钱买来的,希望我们做代建服务也是这个意思。

    再谈一下工业上楼,这也是经常碰到的。这个问题我认真研究过,咱们不能批评政府,不能说政策的对错。但是我在深圳就以我刚才做的园区为蓝本,组织设计院士、专家搞出来的,深圳市常委也参加了发布会,作为城市层面首个生物产业工业上楼的设计标准。

    工业上楼不是简单的说能上或不能上,如果说非要上能上或不能上,我宁愿说不能上。你非要上,那有条件,有一大堆条件。我们用一个设计标准来解决这个问题,条件就是一厚本书,不是一个领导拍板说能不能上,这个体会也是比较深的。

    前前后后也弄了一年多,第一次发布时是作为团体标准,就是深圳市产城融合促进会搞了这么一个标准,下一步要变成地方标准。这也是一个比较深的体会,现在不光是深圳,到处的城市,甚至二线、三线城市都在提工业上楼,我说是没有必要上楼。

    我做园区,因为我在广东做的比较多,广东有五层、七层的厂房。原因是广东是轻型制造多,设备一个人抱着就上来了。但是到华东,你会发现没那么多五层、七层的厂房,就是三层。因为以重型制造为主,怎么可能上楼?上不去的。这也是比较深的体会。真要上楼,我觉得要严肃对待了。

    像深圳做的很多项目,因为我在深圳有100万平米的园区。我们做出来的分析,现在最好用的依然是标准厂房,因为那个还是基于理解工业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厂房,比研发楼,比新盖的好用得多,两个放在一起租是工业厂房先租掉,弄玻璃幕墙的看起来挺有层次的,最后反而租不掉。

    最后再讲一下运营,我们一路是提倡运营要前置,运营不是把楼建好了,我来进场运营,不是这个概念。运营是要前置,建设期是一年到两年,我觉得前置运营是最好的。我这边建,这边就开始运营了。所谓的运营就是服务,你要建立一套服务体系,这个体系能让客户感知到。如果竣工以后去运营,感知到要两年,那就两年以后出招商成绩,没有运营、没有服务哪有招商呢?

    所以我一路上招商是伪命题。所谓的招商,我们招不过政府的,政府是最厉害的。大企业去找书记、市长、区长,找你干什么?你能招来什么商?招不来。我们企业就是跟政府互补,政府出招商政策,我们搞运营服务,让他在这儿待得好,这就是刚才黄总和葛总提的产业生态问题,没有生态环境就会在这里待的不舒服。

    我举一个例子,危废通是我们搞的,生物产业都有危废,危废要拉出去,但是又不能乱拉,有资格的才能拉。深圳只有两个企业有资格拉,你打电话了,他来个车上门拉走,来一车就是多少钱,你那点危废就装1/10车,在企业存几个月都有。放在企业存着,政府就不干了,因为这个东西像定时炸弹。

    这个做法非常简单,我们搞了“滴滴拼车”,把几个企业拼起来拉走就完了。但是我做的服务在深圳做了四年,在成都做了三年,一年拉出去100多吨,也没有第二家做。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搞“滴滴拼车”有两个前提,第一是什么性质的危废要清楚,这个片区几百家企业,每家企业跑一遍了解什么性质的危废,能不能混了?不能混就不能混。另外是每天量有多少,这样背后有一套撮合系统就撮合起来。

    这个是一个工作量,500家企业上门去问,有的还不愿意告诉你。我觉得产业地产始终是趴在地上的,实际上你说有什么太高深的东西吗?就是“滴滴拼车”,就是拼。这个片区四五百家企业,要一家一家把数据摸一遍,这个事做完了就可以拼,这个就是运营服务。我还是很能理解原来搞地产根容易,我跟原来的地产商说你搞不了这些,就这些事愿意干吗?

    你就算搞了所谓的危废通,因为这个系统本身不挣钱,我们不能挣钱,因为你没有牌照,只是一个撮合系统,你自己不能运危废。我们还是挣租金的钱,这个就是行业的特点。要干就是要付出这样的辛苦,做好赚分分钱。当然现在的世道我心态都变了,只要能赚钱就行,分分钱也行,压根不想大钱,只要不赔钱就好了。

    大概总的就是这些,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点体会。今年我想把代建业务怎么样搞一搞,因为需要这样的专业服务。这当中还有一个是跟我开发商的背景有关系,一个园区要算账的,卖多少,租多少,卖的部分怎么算账,租的部分怎么算账,现金怎么平衡,我跟很多的高科技企业聊,他们是蒙的,他们不算这个账,对地产又不知道。

    上海松江原来一个园区,原来在上海电气干的一个老大姐自己出来创业,四五年前找我。这个园区建好了,她说搞不下去了。我说怎么搞不下去?她说这个园区我不建就好了,松江给了一块地,重大项目建行就给贷款,她就把园区建起来了。建完以后发现不对,她花了两个多亿,一年贷款利息1000多万,她发现利息都还不起。原来利润2000多万,1000多万还利息,本金什么时候还呢?永远还不上。后来想把园区卖给我,我考虑来考虑去,当时也没有买,最后还是松江把园区给收回了。

    实际上对于这种企业来说,不建园区是好的。但是园区是每个人的梦,我一定要建一个什么园区,我这个名字的园区或大厦,这是中国人的梦,但是建了恰恰会搞死。这是我这么多年体会,也就是代建的必要性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

    撰文:刘爱明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