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妍妮分享了对全球宏观经济、中国市场以及地产行业趋势的看法,也谈到摩根大通作为连通全球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桥梁”,如何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协助更多海外投资者和企业了解并进入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
编者按:2024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最核心的议题,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则是最主要的动力,各行各业都在寻找高质量发展之路。
因应行业变化,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升级扩展为覆盖全产业链的“博鳌周”,并且全新策划和推出“2024博鳌访问”系列报道——“博鳌新力量”。
通过对全产业链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与交流、深度采访与对话,探寻新周期的新力量。期待这些力量成为滚滚洪流,带动产业链及经济的焕新发展。
观点网 据最新数据,金融行业女性从业者占比高达57.67%,且这一比例在不断上升,表明女性在金融行业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
摩根大通中国区也迎来了一位女性一把手。今年3月末,摩根大通宣布任命陈妍妮及何耀东为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并担任摩根大通亚太区领导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陈妍妮于2020年加入摩根大通,担任亚太区房地产投资银行部主管,之后兼任亚太区消费与零售业投资银行部主管。她在资本市场耕耘二十多年,主导了亚洲多个标杆交易,尤其是助力中国发行人走向全球市场的业务。
就任新的职位后,陈妍妮再一次接受了观点新媒体的访问。
这一次除了探讨全球宏观经济、中国市场及地产行业趋势,更多谈到摩根大通作为连通全球和中国金融市场的“桥梁”,如何帮助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同时也协助更多海外投资者和企业了解并进入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
降息与通胀
全球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局,海外高息与通胀何时缓解、中外利差加剧还是收缩等问题,时刻牵动各方思绪。
根据摩根大通宏观经济团队分析,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增速较2023年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扩张的趋势也日渐稳固。
今年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选举,在选举以后,这部分经济体的政策将趋于稳定,陈妍妮表示:“经济势头相信也会转好。”
她补充道,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回落,实际上是因为去年全球财政刺激政策所产生的利好影响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疫后政策利好改善了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家庭和企业收入也都在稳步增长。此外,资本支出和欧洲消费回升也带动了全球制造业温和复苏。
关于备受关注的全球利率问题,她观察到,上半年各方对于利率的走势判断一直在波动,但是从下半年来看,摩根大通团队对美联储降息最新的预测是9月份有望首次降息,之后每季度降息一次。在刚刚结束的7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也传递出在通胀下降、劳动力市场降温背景下9月可能启动降息的信号。
从国际上来看,摩根大通团队预计2024年下半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央行也都会开始或者继续放松货币政策限制,比如新西兰央行、欧洲央行等。
高息对应的是通胀,陈妍妮表示,全球这轮通胀率一度达到了数十年来的高位,受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如何控制通胀对不少国家的央行来说都是一道有难度的“必答题”。从全球层面看,多国央行利率收紧以遏制通胀,通胀已有较大水平的下降,尽管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摩根大通预计,今年全球的核心通胀率仍然保持在3%上下。
回顾国内,二季度GDP和6月份经济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活动仍然呈现短期较为脆弱、不太平衡的态势,“应该说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工业生产增长上行,出口活动相对稳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但另一方面,零售数据增速意外放缓,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
在摩根大通看来,下半年市场重点关注的政策方向在于政府是否会继续增加财政和货币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的安排等等,相信这些措施也会考虑到国内消费和房地产市场整体的稳定。
地产风向标
今年5月份,被称为“517新政”的一系列房地产利好政策出台,在摩根大通研究团队看来,这体现了比较积极的信号,但是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回升仍然需要时间。
“因为并不单单是经济周期,或者是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等单个因素,而是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尽管政策力度加大,但对于部分家庭来说,目前收入预期减弱,房价也未出现反转,所以新增投资的力度和速度会减慢。民营开发商的债务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对保交楼的担忧尚存。这些都是目前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去库存速度加快,然而积压下来的库存也不少,当时的选址、当时的地价等拖慢了楼市复苏的步伐。”
陈妍妮表示,未来房地产行业还要重点关注三个指标:
第一是房价,如果房价能够企稳,可能有助于提振购房需求。
第二,房屋销售去库存非常重要,这是开发商和银行最重要的房款来源和资金来源之一。
第三,民企完全消除债务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大家也会关注国有开发商资产负债表。长期来说,开发商和上下游企业的健康状况都会备受关注。
对于已经出现债务问题的企业,陈妍妮强调称,宏观及市场环境对于企业解决债务问题来说有影响,特别是在现金流回笼层面,但不是最直观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各级债权人能否及时、有效地和借款企业沟通,共同解决债务问题。”
长期以来,摩根大通相关团队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不断思考、创新债务管理方案,帮助债权人开展自救行动。
“之前是同意征求比较多,后来出现了交换要约,后期也做了一些资产处置和债转股方案。对于房企来说,债转股可能听起来非常简单,做起来有很多技术细节需要考虑,比如转股之后谁来运营项目,运营人有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是不是为债权人最大利益考虑,最大利益是价格上的最大利益还是速度上的最大利益。”她举例称。
“对于房企来说,为什么要解决债务问题?就是希望有一天市场情况好转时,公司优质资产仍然可以产生现金流,把现金流偿还给债权人。这就需要平衡资产价值的保全,也往往是谈方案时最难达到的双方共赢,但这也是一个成功方案的关键。”
陈妍妮还提到,为了企业能够回到可持续的资本结构,部分投资人会自愿削债,以换取更确定的、更可见的未来现金流或者分成。投资人的诉求也在不断改变,他们最希望的还是看到企业的诚意,比如变卖一些核心资产或提供一些增信,也希望获得更多的前端征求同意费用。
投资人对效率也有诉求,她以摩根大通最近完成的路劲基建项目为例:“我们做的一直都是'主动式债务管理',以'短平快'的方式,在几周内达成一致,避免进入耗时极长的全盘重组,因为全盘重组不仅会消耗企业管理层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会引起人才流失和运营能力下降。”
连通的桥梁
上半年,在技术革新和政策加持下,国内部分行业迸发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如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
摩根大通预计新旧动能的转化会持续进行,制造业和产业升级相较于其他领域会有更好的表现,或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主要的驱动力之一。具体而言,能够适应数字化转型、满足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需求的行业可能有超预期表现。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赛道,近年来自主品牌纷纷装船出海,运送到东南亚、欧美、中东等地。
陈妍妮认为,中企出海是一个重新热起来的话题,新一波的中企出海可以总结为“三多”,即多战略、多路径和多行业。
多战略层面,以前中国企业普遍都是将产品出口或者做OEM,以及采取找资源、买技术等出海模式,但现在明显更加重视品牌建设以及价值创造,有本地化运营、本地化管理,重视自研技术创新。
多路径层面,以前中国企业出海更多是找渠道或分销商,但今天需要在当地建立团队,建立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并购、合资、投资自建,或者与供应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全球化布局。
多行业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从快消品到电池、汽车、娱乐、短视频,甚至医疗、云计算等,各行业都有突出的出海案例。
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20年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的直投中,非国有企业在存量中的占有率从19%提升到54%,也就是说,民企已经成为出海的生力军。
为什么中企要出海?他们的驱动力在哪里呢?
陈妍妮认为,第一是市场因素,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市场规模;第二,从系统、人才、支付模式、政策等角度看,提供了有利于国际企业投资和运营的环境;第三是成本因素的变化,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物流成本等。
摩根大通始终致力于服务跨国企业,包括中国的跨国企业,“无论是当地资本市场运作,还是贷款、支付、现金管理、投资等,我们从各个方面都能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他们避免'踩雷',能够专注于运营发展”。
她以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为例,该公司今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实际在挂牌上市前,早年就是摩根大通的客户。
从安踏当年私有化亚玛芬的并购融资,到后续亚玛芬上市,上市之后再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整个流程摩根大通都参与其中,而这也代表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其中一种模式。
“我们希望作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合作伙伴,一路陪伴企业的成长,也希望能够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降低在海外的风险,比如在汇率、利率等方面,找到当地合适的伙伴。”
除了中企积极出海,整体来看,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也同样保持信心,如香港股市在上半年出现不少对冲基金买入行为。
陈妍妮表示,主流资本对于优质中企的韧性和未来利润增长以及全球化都保持期待。虽然面对外部挑战,包括一些地缘政治因素需要考虑,但总体来说香港股市还是非常透明,仍是大家所熟悉的市场。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摩根大通中国区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妍妮女士的采访实录节选:
观点新媒体:现在全球经济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局,您认为2024年整体经济增长环境能否有所好转?在此前美国一直加息的情况下,现在高息与通胀的局面是否能看到转折点?
陈妍妮:2024年已经过半,根据我们宏观经济团队的分析,从上半年的情况看,全球经济增速较2023年有所回落,但是经济扩张的趋势也日渐稳固。
今年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选举,在选举以后,也会慢慢看到政策趋于稳定,经济势头相信也会转好。
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回落,实际上是因为2023年全球财政刺激政策所产生的利好影响逐渐减弱,导致增速在某些地方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疫情之后利好政策改善了很多私营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家庭和企业的收入也都在稳步增长。此外,资本支出和欧洲消费回升也带动了全球制造业温和的复苏。
在目前利率高企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全球经济还是保持了很好的韧性。
利率方面,今年大家对于利率的走势判断一直在波动,但是从下半年来看,摩根大通团队对美联储降息最新的预测是9月份有望首次降息,之后每季度降息一次。在刚刚结束的7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上,也传递出在通胀下降、劳动力市场降温背景下9月可能启动降息的信号。
从国际上来看,摩根大通团队预计2024年下半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央行也都会开始或者继续放松货币政策限制,比如新西兰央行、欧洲央行等。
通胀方面,全球这轮通胀率一度达到了数十年来的高位,受地缘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如何控制通胀对不少国家的央行来说都是一道有难度的“必答题”。从全球层面看,多国央行利率收紧以遏制通胀,通胀已有较大水平的下降,尽管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摩根大通预计,今年全球的核心通胀率仍然保持在3%上下。
观点新媒体:今年大家都在谈新质生产力,您怎么看待新质生产力对当下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来看有哪些行业或者产业可能会出现超预期的表现?
陈妍妮:关于新质生产力,目前政府的定调既包括技术层面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了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上而下的政策目标主要专注于支持战略性的新行业,包括新兴和先进制造业等,比如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有大家关注的人工智能等等。
我们预计新旧动能转化会持续进行,制造业和产业升级相较于其他领域会有更好的表现,或将成为今年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之一。
观点新媒体:您刚刚提到新能源汽车,从去年到今年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自主品牌装船出海,中国企业出海已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陈妍妮:中企出海是一个重新热起来的话题,中国有很多跨国企业,比如最早的联想、安踏、海尔等等,在国际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新一波的中企出海可以总结为“三多”:多战略、多路径和多行业。
多战略层面,以前中国企业普遍都是将产品出口或者做OEM,以及采取找资源、买技术等出海模式,但现在明显更加重视品牌建设以及价值创造,有本地化运营、本地化管理,重视自研技术创新。
多路径层面,以前中国企业出海更多是找渠道或分销商,但今天需要在当地建立团队,建立独特的商业模式,比如通过并购、合资、投资自建,或者与供应商合作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全球化布局。
多行业的趋势也非常明显,从快消品到电池、汽车、娱乐、短视频,甚至医疗、云计算等,各行业都有突出的出海案例。
观点新媒体:据了解,香港股市在5月份左右出现对冲基金买入行为,这些资金逐步增加对中国股市投资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表明目前投资者仍然倾向于把资金留在市场中?
陈妍妮:从政策层面来说,今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加强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以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逐渐稳定了国内外投资人的信心。
从宏观层面来说,如果未来数月国内宏观数据能够呈现继续扩张的态势,对于股票回报而言将是一个积极信号。
我们的中国股票策略团队预计,中国下一个扩张周期高峰可能在2025年上半年,一般而言在顺周期的阶段,股票盈利开始上涨,估值也会随之增厚。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加上轻微的通胀、企业收入和盈利的改善,更多的国际投资人会关注到事实和数据层面的改善,用他们的“真金白银”来投票。
我们确实看到了有新的股票基金在香港成立,专注于亚洲和中国股票的买卖,这表明目前的估值水平还是非常有吸引力。大家对于中国企业的韧性和未来利润增长,包括他们走出去和全球化都保持期待,也有信心。
虽然存在挑战,但总体来说香港股市还是非常透明,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市场,也有很多的企业可以选择。
除了中国企业,也有外国企业,涉及的行业也非常多,投资人可以找到一些亮点,找到他们认为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们在过去两个月做了多笔股票相关交易,比如阿里巴巴的可转债、携程的可转债、中国平安的可转债,融资额都不小。在香港市场,中国平安的可转债达到了35亿美元量级,这个融资量级在全球来说也是不小的交易,表明投资人仍非常支持中国企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做了波司登股票的配售,这些都是投资人比较看好的领域。
观点新媒体:资本大时代催生科技大时代,据资料显示,摩根大通近年来在科技方面的发力越来越明显,此前摩根大通消费者和社区银行业务的首席执行官也提出摩根大通是一家科技公司,在您看来现在应该如何理解摩根大通的定位?
陈妍妮:在集团层面,我们认为摩根大通是一家金融机构,也是对科技投入非常重视的公司。
科技一直是我们的支柱,投资创新型解决方案,改善客户的体验,一直都是我们的发展重点。除了投行、商行、资管等业务条线层面,还包括支付系统、基础设施等层面,都需要技术投入。今年集团在科技上的投资预计达到170亿美元。
在人工智能方面,集团已经在超过400个应用场景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涵盖了支付、风险、市场、客户体验以及防欺诈等多个领域。举个例子,摩根大通利用AI工具帮助数千家企业客户将现金流管理所需要的人工削减了90%,支持企业的财务部门分析和预测现金流。
在云技术方面,集团投资了20亿美元,建造以云技术为基础的全新、可靠和有效的数据中心,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把70%的应用程序以及75%的数据迁移到云端。
这些例子和数据足以看出摩根大通致力于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
撰文:冯嘉炜
审校:武瑾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