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产业科技大会 | 邓懿君:医养融合 助力地产

观点网

2022-08-09 15:33

  • 当我们一天到晚研究养老地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只是研究所有需求里面的10%,另外90%还是居家养老。

    邓懿君(高力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非常感谢观点的邀请,去年我给大家讲的是影视地产,是一个很新的话题,我们在去年也接了不少影视地产的项目。

    今天给大家讲医养,其实养老地产已经在我们地产圈谈了有一段时间了,医疗地产是过去两年在地产的赛道里面又变成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所以今天我想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谈医养地产,到底我们是在养老和医疗地产里面,B端到C端有多少房地产的想象空间。

    我今天的课题不是很科技,但是也有一些科技的元素在里面。

    我觉得如果大家研究过养老地产或者关心新闻,对于养老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都是有很深切了解的,并且等你到一定的年纪的时候,你的家里可能也面临养老的问题。我们看到从2020年代到未来几十年,会有一个爬坡的阶段,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他需要的服务和设施未来都会呈一个倍数的增长。

    另外我们看到中央提出9073模式,我第一次听到9073的时候,还以为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再对比现状会发现,现状是9631。

    我当时提出,9631到9073好像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当你再把这个倍数放到我们的人口规模里面,你会发现96%在居家养老,降到90%的时候,其实我们剩下的那个10%的空间就是可以为房地产项目和社区赋能的。

    意思是说,当我们一天到晚研究养老地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只是研究所有需求里面的10%,另外90%还是居家养老。

    我接触养老机构是很早的,他们就会钻研,为什么这个比例在国外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大部分的居家养老?这和我们的文化,包括我们对家庭的理解、老人的感受相关,其实90%可以让我们产生另外一个想象,当这些老人是居家养老的时候,其实就是科技需要赋能的时候,我们通过互联网、传感器,通过很多的体感技术,这里有巨大的空间。这个比例的理解会延伸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要介入养老行业,到底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

    十二五开始提养老地产的时候,我就接触了一些从美国来的养老机构,他们刚好也看到这个机遇。我当时作为顾问方,因为外资要来投资,我们一起去陪着研究在中国怎么投资,跟他们探讨很多模式的问题。

    但是当时市场是非常不成熟的,他们尝试一个点,然后慢慢去想我到底走持续养老社区,还是做活力养老,还是走康复,还是疗养。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企业进入这个赛道,意味着很多的模式通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发展,已经慢慢有了答案。所以,我们看到地产行业、医疗、养老、保险等等行业都大规模进入这个赛道。

    再回到我们刚才讲的9073的模式,90%是居家养老,这跟服务、轻资产有关系,跟地产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剩下就只有10%,就是我们怎么通过对医院、养老的服务,去满足10%的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需求。

    中间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字,活力型、照顾型、医疗型等等。我当时跟着很多企业研究这个概念是什么,大家还是房地产思维,比如说一个床位6000块钱一个月,我们要卖到2万的时候,6000块解决了房地产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我怎么把它卖到1.5万、2万?

    叠加服务,所以在6000以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服务。而服务又变成轻资产运营,所以在外资一进入中国做养老的时候,他们脑袋里面是EBITDA,也就是所有服务的叠加,先把房地产拉开到一边,因为房地产好算,坪效可以达到一个床位多少钱,可以在房地产维度回本,全部的叠加就是我的运营费用,我要叠加多少的医生、叠加多少的康复,叠加多少的专业康复。比如说老年痴呆的,或者跌倒摔伤的,叠加进去,我在里面能赚多少钱。

    所以养老进入中国的时候,跟国外是一样的,轻重资产这两个考量从来没停过,而大家看到机会就是在轻资产,就是我能叠加多少服务,可以使我每个床位收更多的钱,甚至不要床位。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机构,这里只是拿了一些案例,比如光大,它采取了全轻资产的模式。华润投资了一个养老机构,但是它后面还是会做重资产。我们刚刚给太平也完成了一个养老项目,就是挂靠寿险跟医疗保险的同时,我把这些客户聚在这个社区的环境里面,让他发挥更多的价值。

    怎么赋能房地产,怎么赋能更多的消费,这就是保险。万科也在做养老,它也成核政府养老服务机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资方都在做不同的尝试。

    以前我们会很直观地认为,我就想办法把它的重资产做出来,但这5年我们会发现在市场上轻资产的价值可能会比重资产更高,所以轻重两者里面的考量是会越来越多的。

    在轻资产里面我们也做了一个案例,这是欧洲的一家公司叫,欧葆庭公司,它在上海落地了一个项目,它刚来中国的时候也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了解中国人是怎么养老的,这个项目历时7年,今年终于可以开门营业了,因为中间过了疫情、过了土地转性、过了牌照的问题,有很多是需要地方政府跟我们一起去突破的,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从设计到后面的运营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高水平的项目。

    随之而带来的就是医疗地产,当我们最近说医疗地产很火的时候,我们就在问,到底什么是医疗地产?是一个药厂,给它建个厂房,还是我投资医院?很多的思考或者畅想就出来了。

    医药的发展不用说了,随着我们的人口老龄化,包括人口规模放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医药的需求也是在非常健康发展的。

    十几年前我和帮那些外资药厂落户在中国的时候,比如今年谈得很火的一个词是实验室值不值得投资,现在很多钱到实验室,这个点是我们一直在关注的,但是这10年我们看到的发展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医疗行业已经是从外资转成内资,到内资慢慢发展起来以后,你会发现有很多的小公司就出现了。在国家层面,我们投入的医疗研发、创新和人才培养,让这个赛道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下一个问题是哪里值得发展,目前我们看到最庞大的量是上海、北京、广州,成渝地区有一点点。大家都说医药的门槛高,这是对的,早年医药发展的时候,我们很在意院校在哪里、医院在哪里,因为所有药品是要去临床实验的,所以掌握核心医疗资源的城市,包括掌握核心院校的城市,比如说北京,现在是中关村、大兴和亦庄这三个板块积累了很强的医疗资源。

    上海的张江、漕河泾、浦江也是很强的,其中张江是最大的一个板块。广州的科学城、知识城板块也是很强的。大家会说,是不是我只能在这些地方投医疗地产?能不能在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其它的城市做医疗地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我们看到所有量的时候,发现这些价值是最高的,因为流动性高,但是其它城市可不可以做,我们一定要知道产业到载体的关系,也是我每次研究产业地产都会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点。你会看到这个地方如果我有研发、孵化、生产制造、临床、销售的,包括我们刚才说的所有的线上技术的赋能,它的区别是在于,它用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药企要选址的时候它关心什么?第一,载体合不合用,我来用厂房的,你没有厂房,我不能放在写字楼里面,因为它有排放,有废物处理的需求。

    第二,我在孵化的阶段需要审批,你所在的城市是否可以让我直达,我有很多审批的资源和路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是人才,我在这里能不能招到我需要的人才,因为医疗的门槛很高,不是随便跨一个行业就可以进去的。同档次附近的区对比的时候,人会不会选我这个地方,而你对应的这些载体又是应该怎么去建设。

    以上海为例,上海的生物医药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你可以看到大量的资本涌进生物医药这个板块,他们买的是产业园区和研发楼,医院是另外一个板块。去年完成了60亿的交易,大部分是外资来投资的,因为他们看懂了这个市场,而仅仅就是张江和周浦这个板块,就已经有60亿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板块有多大的空间。

    再延伸看看他们所有的需求,包括企业选址的时候,他们会用到很小面积的研发楼和实验室,也有数万平方米的生产的基地,所以医疗地产其实是偏工业、偏产业的,它不是塞在一个办公楼里面的,所以你要看医疗地产,你可能更多看的是研发楼怎么做、实验室怎么做,实验室里面的设备我能不能头,应不应该投,我的环评怎么做,废物怎么处理。

    我们公司也代理和管理很多这类项目,其实门槛还是很高的,你如果搞错了得话,一天到晚有环保部门来罚款。帮药厂去建设它的工厂,我可以完成第一个积累,但是有没有流通性,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目前我们卖了很多的生物医药厂房,是因为城市化以后它所在的地方很有价值而卖得动,但是它的门槛是很高的。

    我们最近也是帮一个3D打印公司做了整个厂房的资产管理,这个我就不细说了。

    在房地产载体和运营商里面,我们要做到双轮驱动,另外C端和B端是不一样的,我们说医院的时候是C端,但是在医疗地产里面C端又承载了B端的成果,所以当你下次在看一个项目的时候,你可以用B端拉动C端的体验,也可以是C端医院先进来,后一再拉动产业的集群,两者都可以做得到。

    线上导流,C端积累了流量以后,再集群B端,所以后面面对医疗地产,我们最核心的概念是B、C端互相赋能,先做哪个、后做哪个,它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没有这么单一,而中间它还是非常细分。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说了,还是要聚焦在你做哪个细分,你的载体怎么建,B、C端怎么结合。

    撰文:邓懿君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