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有规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话语权”,这是当下房企加速扩张的信条。
提出五年内规模至少达到3000亿元后,旭辉集团已成为千亿时代规模扩张的代表性房企之一。
7月3日,旭辉发布半年销售报告,截至2018上半年累计销售额约660.3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全年销售目标1400亿元的47.16%。
与此同时,这家千亿房企在扩张模式、融资、多元化业务等方面同样引人关注。
千亿轨迹
将时间线拉长,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旭辉的成长轨迹。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旭辉2012年到2017年销售额分别为95.44亿元、153.19亿元、212.06亿元、302.09亿元、530亿元及1040亿元--2017年销售翻番,6年时间实现百亿到千亿的跨度,旭辉在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路。
对于如今一线及热门二线城市偏紧的政策环境,旭辉的土地储备已经分布在不同地区超过40个城市。除了一二线城市外,覆盖越来越多房地产调控措施相对温和的三线或其他城市。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旭辉共拿了78块地,合同新增面积1320万平米,未来可带来的销售货值大约在3000亿。
2018上半年,旭辉新增货值为1604.6亿元,拿地金额为367亿元,位列行业第七,已超过了恒大。截至目前,旭辉可售货值达7000亿元,能保证未来3年销售规模增长的需要。
充足且多元化的土地储备,是旭辉演绎规模“大跃进”的窍门之一。
此外,合作开发也是旭辉快速增长的秘密。无法否认的是,合作是企业快速扩张的途径之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风险,实现优势互补。
与此同时,在各地严控土拍门槛,竞自持、限售价等政策纷纷出台情况下,通过联合的方式竞买土地也是一种常规的应对方式。
旭辉的合作伙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旭辉已与中粮、卓越、金科、华侨城等企业联合拿地,与雅居乐、宝龙、中骏、美的置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地产项目等方面展开合作。
创新加速
进入2018年以来,由于旭辉低成本多元扩充土储、稳健的财务结构和战略结构调整,多家国际评级机构在报告中均看好旭辉控股。
分析指出,看好旭辉全面启动“房地产+”战略,围绕主营业务推进商业管理、物业管理、长租公寓、EPC(住宅产业化)、教育、工程建设和基金管理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增长点。
该机构认为,旭辉净负债率较低,2012年以后基本维持在70%以下,2017年末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25%,债务成本年仅为5.2%;分红比例稳定,2017年与2016年股息分派率均为核心净利润的35%,财务状况相对稳健。
今年由于境内融资政策收紧和外债收限,房企们“钱荒”早已不稀奇,包括碧桂园等主流房企均通过提高周转速度实现现金回笼,填补资金缺口。
2017年,旭辉引入中国平安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同时获得百亿战略投资;2018年,成功通过发行多笔美元债、可换股债券、公司债等融资方式筹措了大笔资金。
资金决定了扩张的底气,7月4日,旭辉35亿元境内公司债券获批。
此外,截止2017底旭辉已签约未确定收入金额800亿元,这也为旭辉18-19的结算收入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资本市场看好的创新业务,在租赁“新蓝海”的背景下,来自不同领域的主体纷纷布局长租公寓。
长租企业遍地开花的时候,品牌化是竞争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旭辉领寓作为旭辉房地产+的创新业务板块,从2016年开始,凭借对客户需求敏感点的理解和把握,现已发展成为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长租公寓品牌。
截至目前,领寓已布局全国16个主要城市,主要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厦门、西安等商务人口多、流动人口大的城市,目前签约公寓数量超过2万间,预计到2018年底,实现6万间的规模。
这同时也是一家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企业。
风起云涌的科技浪潮给予了房企新的探索空间。几年前,旭辉就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等成立联合研究机构CSC,完成多项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在建造技术上实现突破,并将人工智能引入房地产行业。
2017年末,旭辉成功打造出1号实验宅,Ai首次被真正引入到房地产当中,试图解决房子的负担和如何更懂住户的问题,首次让人们思考人与房子之间的关系。
观点新媒体还了解到,未来旭辉将会在社区服务、住改产业化、教育、地产金融、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开展一些新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