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下称UBS)投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于7月1日请辞。
“蔡洪平把投行做到了极致。”一位投行业同仁如此评价。四年来,蔡洪平领导下的UBS在华投行业务,无论规模还是发行数量,在亚洲(除日本外)连续四年居榜首,亦在激烈的投行竞争中,无所不用其极,用“常令竞争对手咬牙切齿”来形容,并不算过分。
蔡洪平以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本土化身份,在国际投行业内获得重要的一席之地,可谓是一个异数。这是个性格鲜明、激情四溢,言语生动、肢体语言和表情丰富,甚至有些夸张的人物,业绩斐然,也令一些人对其颇有微词。
原德意志银行亚太区主席张红力赴任工行副行长后,外界纷纷揣测,蔡洪平将接任张红力在德意志银行的职位。来自投行界多方的消息证实,德意志银行已给蔡下了邀请函(offer),双方或将在一周内签约。
今年55岁的蔡洪平年初时曾告诉本刊记者,从来没觉得自己已经到了这个年纪。“我还可以干十年。”但这位声称“工作可以使人年轻”的投资银行家,也面临困惑。接近蔡的一位相士称,这位江苏籍的上海人,可能更适宜在南方发展。
截至本刊发稿前,蔡还没有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即回到故乡投身PE大潮;有消息称,他也有入仕的可能。
去职瑞银
蔡洪平的突然请辞,选择在香港公共假期。瑞银集团一位高层于当日紧急飞抵香港,与之促膝长谈,极力挽留。
自蔡洪平加入瑞银以来,瑞银投行的中国区业务连续四年遥遥领先同业,在亚洲(除日本外)的投行业中,则力克摩根斯丹利、高盛等对手,也连续四年居首。2009年3月,蔡洪平被任命为UBS亚太投行部主席。但今年初,蔡萌生退意。
接近蔡洪平的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因UBS的中国平台已经成熟,仅仅是继续IPO业务,蔡曾言“重复劳动相当于自杀”;而蔡在瑞银体系内也触到了玻璃天花板。虽然瑞银中国区的投行业务一枝独秀,但整体的投行板块在全球仍落后于人。瑞银集团在全球范围以财富管理见长,除中国、澳大利亚等个别地区,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相对低迷,甚至瑞士政府在后危机时代对于是否有必要限制全球两大知名投行UBS和瑞士信贷的扩张,也心存疑虑。知情人士称,年初瑞银香港负责股票销售的骨干团队就流失不少。
“蔡洪平如若离开,未来一段时间内,瑞银中国难免会伤元气。”接近瑞银亚洲团队高层的人士称,但他也表示,瑞银亚洲投行从最初只有8个人,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200多人的团队,织起了一张大网,蔡洪平七八成的精力都在中国团队,成员约在20人-30人左右。“Henry(蔡洪平的英文名)的确能够把这张网撑起来,使其功用最大化”,他说,但业绩同时也有赖于团队的专业经验和瑞银自身的品牌价值,不会因一个人的离去而消失。
就在蔡洪平辞职次日,瑞银内部宣布,由瑞银亚洲区的联席主管金弘毅来暂时负责中国区业务。此人较为低调,但一直深度参与中国区业务。
“我可以把UBS弄起来,但我到花旗就肯定不行,我又不是神仙。”蔡年初曾对本刊记者说。
但张红力原来在德意志银行的职位包括了投行、商业银行、PE、财富管理等各种业务的综合管理权限,亦是德意志银行全球环球管理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公司的战略管理,这对任何一个投行高管都不失为一种吸引力。
工作狂人
“UBS的文化和欧美大行不太一样。”一位投行界人士称。外资投行领军人多为所谓的正规军,海外名校毕业,或出自好的家族背景,这些都是蔡所不具备的。不过投行以业绩为王,这使得“他有绝对的权威”,一位瑞银投行中国团队内部骨干员工称,蔡洪平总是充满激情,永不服输。
“他做事、说话很直白。”蔡洪平的一位同事描述,如果谁不能直奔主题,蔡洪平会打断他,“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这种话就不要说了!”。
“我们是投行里为数不多的每周日举行周会的团队,风雨不改。”前述员工透露,每周日晚上十点召开的工作例会通常会持续到凌晨一点多。这一制度是蔡洪平仿效当年自己在海军服役时的“艇务会”而召开的。
1974年,19岁的蔡洪平以一名海军雷达兵的身份间接参与了当时的西沙群岛保卫战。多年来,蔡洪平先后搬了八次家,但他至今珍藏着当年的一枚三等功勋章和海军帽,并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为智慧的源泉。
比如“先发制人”,瑞银在2009年香港资本市场尚未复苏之际,逆势推进了中国忠旺(01333.HK)和北京金隅(02009.HK)海外上市,并取得了成功。再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敢于迎难而上。在2009年初,UBS在市况最为惨淡之际,完成了美国银行出售的价值28亿美元建行(601939.SH/00939.HK)股票的独家包销。
给客户写发言稿、注意到路演中的每个细节,蔡洪平很敬业。“即便不是他直接负责的项目,只要遇到了困难,他也会不遗余力地出手相助。”他的同事说。
国际投行内部,要求投行部门和研究部门之间要有严格的“防火墙”,蔡洪平则有特殊的“翻墙之举”。比如流传颇广的故事是碧桂园(02007.HK)上市前,他通过资本市场部门找到UBS的分析师,了解后者为何对碧桂园估值超高,并因此大幅调高碧桂园的IPO定价,最终夺得更多承销份额。
每单项目结束后,他都通过电子邮件,对所有参与项目者给予“诗歌般的赞美”。去年初,国际投行受金融危机影响对奖金有所控制,蔡洪平为团队据理力争,在奖金有限情况下,他和另一位主要负责人甚至做出承诺,各让出20万美元奖金,给年轻的同事以作激励。
不过,蔡洪平为争夺项目或销售股票,常常做出对手所不敢做出的保证,甚至手写“Notes”做保证书,但事后证明虚虚实实,虽然大多也是市场情况所致,仍使得不少人对他颇有微词。
定价“争议”
蔡洪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本土投行家,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甚至也没有正式上过国内名校,只因较早接触到企业改制上市,具有从国企到政府机关,从本土独立投行百富勤到国际投行UBS的丰富经历,他对中国企业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
1984年,蔡洪平从海军新闻干事之职转业后,进入上海石化。他曾回忆称,那段经历让他对于国企有了深刻的认识,包括如何看待企业和地方、股东、银行等多方面的关系,也包括如何看待党委和工会。
1993年,上海石化(600688.SH)成为中国首家在上海、香港和纽约三地上市的公司,并成为国企海外上市的样板。蔡洪平因在上海石化上市办工作,成为国家体改委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指导小组成员,亲历了第一批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过程。
1996年底,他受梁伯韬之邀加入百富勤,从此开始关注民营企业。期间,他发掘了当时还藉藉无名的手机电池制造商比亚迪(01211.HK),帮助联华超市(00980.HK)、蒙牛乳业(02319.HK)等一系列快速消费品企业海外上市。2003年SARS肆虐,在香港IPO上市公司发行平均市盈率不超过10倍时,蒙牛的发行市盈率高达18倍。
2006年3月,蔡洪平加盟瑞银,成为瑞银投行中国区主席。借由这一更大平台,蔡洪平推动更多的中国民企完成了海外上市,并造就了一批福布斯富豪,如碧桂园的杨惠妍、复兴集团(00656.HK)的郭广昌、Soho中国(00410.HK)的潘石屹夫妇等,且发行高市盈率连连打破了市场纪录。
他有一个心结。早在1997年,现任证监会副主席的某高层曾问计蔡洪平,“到底见了什么鬼,中国企业海外发行总是低价发行,而且总是跌破发行价,但不到半年,所有的股票的涨幅都超过50%?”
现在,他觉得自己用“中国溢价”作了最好回答。
这显然首先得益于一路高歌的中国经济增长,也可说是蔡洪平们成功地讲述了这些企业的“中国故事”。但蔡在定价方面的强势态度也令同行质疑不断,认为定价过高、挤压其他投行,当公司股票面临破发时,一些客户也受到了来自投资者的压力。
“国际资本醉心中国故事,愿意慷慨解囊有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投资分享了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这就是‘中国溢价’,亦是双赢。”蔡洪平曾自我辩护,“去年UBS有近十个项目均为高价发行,大多没有跌破发行价,而且仍有后续上涨空间。况且我做的项目不止民企,也有国企,如太平洋保险等。”
“首富园丁”
“蔡在民企上确实无人匹敌,在国企资源上,则不见优势。”一位投行界人士分析。4月14日,就在农行宣布投行选秀名单的前一晚,UBS尚觉稳操胜券,但最终UBS只获得农行发行H股财务顾问的虚职。可以想见,失去这一大单,对蔡仍构成不小打击。
但蔡本人对此不以为意:“靠关系拿项目最偷懒。我更相信,经过市场竞争历练的,才更有生命力。”他最热爱的一个称号,仍是“首富园丁”,虽然他服务过的这些企业主,未必人人同意。蔡认为自己不仅是帮助企业上市,更有兴趣和擅长的是发现企业独特的商业模式,包括对企业融资策略、成本控制、未来前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比如,有企业家专程从山东坐火车凌晨4点到北京,而蔡洪平当时已经定了回香港的机票,7点前就要去机场,但他把人接到饭店,凌晨5点和团队一起与这个企业家共同探讨企业的前景。
“关键是苗要好,树要正。”他说。从这十几年蔡洪平的纪录来看,他送上市的企业中尚未爆出业绩造假或涉案的丑闻。
有分析人士认为,原花旗中国投行部主席任克英是老一辈的国企投行家的代表,蔡洪平则是民企上市投行家的典型,亦具时代意义。
蔡洪平出身平民、经历过时代的苦难,靠自学、勤奋而白手起家,有时也爱炫耀成功,这些经历和特点都使得他和这一代民企老板很容易产生共鸣,有时甚至抱头痛哭。
而蔡洪平的国际视野和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则能跳出单家民企创业的框框,保持独立观察的立场,亦使得他对民企爱憎分明。他不屑于利用结交权贵而致富的民企,认为“走不远”。即使对于他自己送上市的民营企业家,亦有持续观察和不同评价。比如他从不吝惜对比亚迪王传福的欣赏,而一度认为蒙牛的牛根生“变了”。他仍推崇李嘉诚是民企的榜样,作为第一代创业者,勤奋、节俭、冷静。
蔡洪平简历
1955年1月出生于上海。
1969年下乡务农。
1973年参加海军,任雷达兵,后成为新闻干事。
1984年转业后进入上海石化。
1996年底加入百富勤投资银行。
2006年3月任瑞银投行中国区主席。
2009年3月升瑞银投行任亚洲区主席,至2010年7月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