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房地产新政已过两月,楼市在调控下乱象渐现。从新政初出的迷茫到等待中的观望,整个楼市再一次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落。
通过淡市中房企在土地及资金上的差异化表现,可以窥见目前楼市无所适从的矛盾所在。
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土地市场在过去的一周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这种推地及成交的回升,并不能说是值得欣喜与回味的。
土地市场的这段复苏也许可以解释为入市“抄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不过,在京沪广深这类城市“抄底”并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首先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第三还要打败仍然为数不少的竞争对手。
所以很多企业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市场。而近期土地供地及成交回升的主要份额,正是出现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土地市场。其中,苏州、杭州、无锡、重庆、合肥等城市仍然是表现活跃的热点。
但即使是"抄底"也是需要大量现金的。在新政已经监管到楼市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有多少房企能有足够的信心在销售不畅、融资无路的状况下拿出现金来“抄底”?也许,一时冲动买下的一块地在几个月后就会成为压垮自身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新政下房企矛盾心态之所在,就是难于预测楼市调控与企业运营之间的平衡点,并寻找和判断资金与土地之间默契。
房企生存的根本是资金、发展的根本是土地,这是一个房地产无法摆脱的生存与发展的命题。资金的来源依靠销售与融资。在融资已成为奢望的时候,销售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如今已不再是2009年,那是只要有房子就能卖出去的好时候。
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新政观望期之后,“降价”一词开始日益频繁出现在媒体报端。降价自然是促进销售的利器,但后果却是祸福难测,这让房企的降价举动如履薄冰。
对于房企降价的报道,充斥耳目的是遮掩、澄清和反复。而出现这样的现象,也从根本上证明了房企对于新政的无所适从,对于楼市调控依旧一脸茫然。这对于已经历过数次政策调控和房地产周期的房企来说,有些令人费解。
也许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经验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这个政策主导的行业,仅仅了解市场、掌握市场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需要的是对政策与形势的预测、判断以及解读。
唯有如此,方能在新政调控下的楼市中寻得机会,占领制高点,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