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博鳌文档 >

>

>

正文

陈淮:资源配置不公平导致社会保障滞后
作者: 观点网     时间: 2010-05-27 17:43:22    来源: [ ]

  陈淮:主持人的介绍使我汗颜,介绍我是博士,我知道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博士,向钟博士、法博士还有一大批在房地产业有真知灼见。我原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工作的时候,什么是博士?博士就是专门用谁都不懂的语言,讲谁都知道的事。从那以后,我力图用谁都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要说的话。我自认为自己不是博士,所以就讲本科三年级的知识。

  首先讲什么是支柱产业?在这里有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支柱产业、战略重点产业。不要把这两个说到一起,我在这里要说一说,我怕高级记者、媒体没有把这个事闹准确了?两个混在一起说,张三和李四在一块儿说,支柱产业是客观作用的定义。某某人是你们家挣钱的顶梁柱,和你承认不承认你是重点培养是两回事。支柱产业是这个含义。

  战略重要产业是政府战略或者政策指向中要把某一个产业重点培育成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带动科技进步,节约资源,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主动、主观性的意图。再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说,父母把自己的儿子老四培养成考清华大学,说他是战略重要产业,资源向他集中。要弄明白,支柱产业和战略重点产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支柱产业不是谁想撤就能把它撤的,一家子男主人是挣钱的顶梁柱,挣钱的地位是女主人领着孩子开个会就能把它撤的吗?那么,什么是支柱产业呢?咱们还得说,这是本科级的学问,支柱产业有四个定义、四种情况:1、是在国民经济占主要比重的那个产业,举足轻重,资源聚集的中心。2、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原来你占的比重大,比如说你爸爸挣钱最多,但是家庭收入的增长不靠他,靠你,你小白领每两个月升一次工资,家庭的收入增加靠你,你也是家里的支柱产业,叫编辑贡献率产业最大。这也叫支柱产业。3、在国际对外交往发展经贸合作中,能够推动本国资源节约,本国投入同样多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使国际福利利益大大增加,这样的产业也叫支柱产业。第四种情况,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能够发挥本国优势对资源聚集、产业前后关联度最大,尽管这些产业占得比重不大,但是它是牵动全局资源配置,基本构成、基本格局、核心的位置的产业就叫支柱产业。土地、信贷资金、老百姓私人财富的投向、外资涌入的焦点、城市化的重心,这样地位的产业叫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我再说一次,它的地位是客观决定的,战略重点产业的地位是主观决定的。

  我不知道很多博士级的能不能同意?另外,政府是否关注保障这个问题?保障是和市场经济相对的资源配置体系,离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系统也就无所谓社会保障系统,说我们原来在国企挺好,生老病死有依靠,这个有保障吗?这也是保障,那不叫社会保障系统。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道,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一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目前来看,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比这种方法更好的方法的方法。怎么能让人跑得更快、更高、更强。我们看奥运会比赛,谁跑得最快,给他奖牌、导演找他拍电影,美女给他写纸条,每个人都争第一,我们体育的晋级项目就发展了,整个人类的身体素质也会因此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益就是通过等价交换和择优选择的竞争两条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一个公平的配置资源机制。等价交换不是一种公平吗?不等价交换难道是一种公平吗?干得好,干得多不是一种公平吗?干得好,少得不得才是一种公平吗?市场经济配置资源首先是公平。但是,这个公平是有缺陷的,有重要缺陷。在哪里呢?那还有跑最后的呢?还有像我一样腿受了伤上不了场的?所以,这需要有另外一个资源配置系统,这个系统需要完全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原则相悖来进行分配才可以的,这个叫社会保障系统。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按照等价交换,你给社会做多大贡献,社会回报你多少,和这没有关系,你残疾人、家庭负担中,或者潜在的种种原因,依靠职业谋取不了生产资料,社会白给,与等价交换没有关系。也不是因为你跑的太快,优胜劣态无关,跑最后的你享受保障。市场经济有学问,有意思就在这里。这个非竞争、非等价交换的体系越发达,等价交换、竞争资源配置的体系就会越完善、贯彻得越彻底。

  从市场经济转变、改革以来,我们从未忽略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但是,这个保障体系的发展历史太短了,短到我们是从1998年到2006年,1998年之后,我们才真正开始大规模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国企职工大量普遍离开劳动岗位之后,才真正把这个问题提到制度层面。我们今天所说的最低生活费标准这个保障,最低工资制度保障,是养老金社会统筹保障,社会登记失业人口的保障,这些保障体系都是1998年以后才建立起来的,与保吃穿、保失业按、保养老相比较,住房的保障又相对的滞后一些,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历史条件和改革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这客观的说,是一个不充分,是一个缺陷。我们现在已经对如何建立住房保障基本体系有了比较清楚、清晰的思路。只是政策完善不够,资源准备不足。这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1、公积金。公积金里面援助的对象包括中等、偏上,中等、偏下这个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公积金就包括四个方面的政策含义,比如说扣缴公积金的时候,雇主要按照法定要求,也要为雇员缴纳相同的钱,扣你一块钱,你得两块钱。

  2、公积金扣缴是免除个人所得税,简单说,你在买房子的时候,利用公积金买房子相当于政府补铁15%-20%。

  3、公积金是互助的金融保障体系。

  4、公积金是低利率。公积金和政策性的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如果你不借钱,公积金存在银行也是有利息的,收入仍然归于公积金持有人,而且这个利息不交利息税。

  第二,经济适用房,减免配套税,国家由政府定价。

  第三,贴息。

  第四,贴租。

  因为没有时间一一来讲,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筹措起足够的资源来,以及如何把这些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在各地推行下去。现在按照北京比较临时性享受廉租房保障政策的人,规定是两困:1、家庭生活收入在低保线以下的;2、人居面积低于0.75平方米,北京有1.5万人符合这个条件,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的情况。应该说,中国有多少人要享受政府供应廉租房待遇。社会中大概有20%-25%的人有这个需求。中国有5.4亿人,简单的算术,大约是1.2-1.3亿人,这个是什么含义?相当于两个法国的人口综合,我们能不能在06年,由博士一呼吁,媒体一炒作,我们就能积累起足够保障1.2-1.3亿人给他们提供实物性、货币性的物质基础。我们还不充足,何况,这里还有区域差,看过20年来有一个电影叫《芙蓉镇》的人,那里有一个写文化大革命受破坏的小人物,叫“豆腐西施”,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她住的房肯定超过90平米。收入很低的人,不一定住的房很小。城市里的小白领,收入不算低,就是想结婚可是和父母分离不出来。

  因地制宜客观很重要,客观规律是什么?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这个主观意志包括决策者、持平家、记者、媒体、老百姓、也包括得了博士学位的博士们。我们现在在房地产这个领域的信息研究,很有一些很有学问的话题、信息令人探讨。我觉得像十年前的股市,十年前中国股市的研究,对老百姓披露的信息,那时候懂一个市赢率就敢上电视讲股评,把老百姓讲得服服的。现在在房地产研究的质量和十年前对股市的研究差不多,现在在股市现在的研究非常专业、深入,远远不是当时所能比的,但是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懂得房价收入比,就敢给老百姓讲楼市,我自惭不如。谢谢!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