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已过三分之一,各大上市房企的月报、季报基本都陆陆续续地公布,那些动辄飙涨几倍的业绩让不少投资者欣喜异常,但创造业绩的地产巨头们心里却似乎暗自打鼓:未来可能远远没有现实般美好。
一个最明显的信号是,一些标杆性房地产企业已经在趁着现有的机会,不动声色地开始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新一轮的融资。公开披露的信息统计,包括中海、保利、碧桂园、金地、华侨城、金隅股份等内地房企近期均在房地产基金、增发融资、银行信贷等方面有相当数额的融资动作。而港资地产商也不例外,太古地产、新鸿基等已经先后获得了银行的大笔授信额度,为其在内地的项目发展进行前期的资金准备。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季度全线飘红的业绩并未带给房企带来意料之中的安全感,相反,各自都显现出未雨绸缪的姿态。吃够了2008年楼市寒冬下资金链条紧绷之苦的房企们,貌似已经懂得了“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了。
让房地产巨头们感到抓心的,无外乎两个因素:一个是隐忧重重的市场,另一个则是阴晴不定的调控政策。
在高企的房价下,一季度下滑的销售和成交面积被轻易地掩盖了。从几大标杆房企来看,万科一季度最后一个月的销售面积同比减少了21.1%;中海同期实现的销售面积是48.6万平方米,也同比下降了22.3%;金地签约面积11.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8%,富力也不例外,三月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7%。但显示在他们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却是高涨的销售数字和高额的利润,其背后增长的真实原因鲜有人去追究。
精明的房企们心里的账本却清楚的很:由于去年房地产投资滞后导致的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观,高房价刺激下的调控政策却已经越绷越紧,这两者都将成为导致市场成交进一步下滑的导火索。一旦成交量下去,楼市信心受损,高额的销售数字和高额的利润都将失去支撑,轰然倒塌。
这不是危言耸听。上周有关物业税在京沪深渝试点的消息被认为是政府控制房价继续上涨的又一途径,虽然短期内物业税出台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这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信号:那是迟早的事。物业税一旦开征,无疑将成为楼市投机者的终止符,特别是对于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言,房价下跌可能并非虚言。
更为致命的是,内地资本市场对待房地产行业的态度已经开始在转变。“不管是发债也好,贷款也好,还有房地产信托融资,都出现了国内正在收紧对房地产融资的征兆”,近期参加城市观点论坛成都行的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龚方雄如此认为。
尽管央行强调今年仍将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银监会已经表态密切监控银行贷款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因此,估计只有傻瓜房企才会寄希望于今年从银行拿到满意的信贷额度——特别是在下半年之后。
2008年的危机太令人难忘,如何在新的危机来临之前就储备好粮草,是房企们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或者才是他们未雨绸缪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