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是否真的就该无奈地接受“该完的时候便要完”的宿命呢?也不尽然。小书店对于城市的意义所在,恰在于它的小而微温——特别是当书店的发展逐渐向大型连锁旗舰式模式聚拢,动不动就以“城”和“海”之类的“大”词汇相标榜时,小书店于城市的价值才更加凸显出来。城市繁华中心地带,六、七层高的书城巍然耸立,高峰节假日时进去永远是摩肩接踵,买书如同逛大型超市,让人呼吸急迫心存恐惧,无故平添了很多急躁之气。而小书店呢,店小人少,长桌短凳;免费派发的艺文杂志随意地摆放在一角,品性相近的书触手可及;或许在冬日的暖阳下,一只猫咪懒洋洋的躺在书架下打着哈欠;读书人悠然自得地摩挲着每一本书,不着急的买,也不着急的不买,只是想与书再多一份的亲近和喜乐。
小书店的主人更是小书店的魅力所在。连锁书城的背后是企业家的精明和强干,而小书店的主人只被读书人亲切地称为小老板,他将自己的志趣心性全部投入到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间。他可以是金耀基《剑桥一书贾》里的那个台维先生,“充满了人间温暖与尊严”。1896年,这位喜欢嘴里含着雪茄,留着一撇小胡子,面带善意笑容的小书贾来到剑桥,在周围学院林立的市集上摆了一个小书摊,从此在日后的40年里,每周风雨无阻地往返于伦敦与剑桥的旧书铺,为剑桥传播书香,直到1936年去世。台维的书摊是剑桥文士驻足聚汇之点,日后名震一时的著名大学者们都曾经是这里的店中常客,它的书香和台维先生早以内化成为了剑桥历史与人情的一部分,“就像王家学院的礼拜堂一样,是与剑桥分不开的”。他也可以是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里的那个弗兰克·德尔先生。1949年10月,一位居住于美国纽约的穷困女作家,因为看不起装帧简单文字肤浅的美国书籍,于是只好转向伦敦一家寻常巷陌间的小旧书店邮购。这家名叫“马可斯与科恩”书店的老板正是德尔先生,他开始不断地给女作家寄去她所需要的书籍,书缘与情缘就此连绵了20年,直到1969年1月逝世为止。这位善良的美国女作家和克己复礼的英国绅士,他们从未相见。即便到了今天,“马可斯与科恩”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门牌号却永远与英国文学、二手书、邮递、纽约、二十年、未曾谋面的友谊、古色古香的书架连接在了一起,并成为世界上所有爱书人的麦加圣地。
对于爱书人来说,我们总是在寻找“查令十字街84号”这样温情脉脉的小书店,也总是在感慨着与台维先生这样的小书店老板的淡淡书情友谊之不易。阿麦书房的告别让我们唏嘘缅怀,透过阿卖书房那扇已经关闭的大门,我们可以看到,不单单是在香港,在我们身边每一座日益兴旺的城市里,这样的小书店正在一个个的消失,再也寻不着踪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