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我的团长我的团》观后

  再勇猛的士兵,也没有不怕死的,毕竟“活着”,是人的本能。

  今天终于把第四十三集《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了,总感觉结尾收的太快,而中间的某些过程拉得太长,纵观整部剧,它就像一尊没有经过精雕细琢的雕塑,就赶着工的推出来攻展览,有些遗憾。虽然网上有很多炮轰《团长》的言论,虽然我也没看过《士兵突击》,看《团长》不是因为我是个“突迷”,但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非常吸引我的,到了一种差点让我废寝忘食的地步!毕竟它是一部影视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果什么也按照历史按部就班的话,那大家完全可以去看纪录片,或翻历史材料。

  有人说他抄袭《珍珠港》,我没看过《珍珠港》,今天特地看了一遍,勉强能说上抄袭的地方,估计也就是一开始拉着孟烦了他们去缅甸的飞机被日军击中后迫降的那一段,我看,也就是效仿了一点,说抄袭,有点重了。还有就是,可能在背景音乐上,某些地方确实借鉴了《珍珠港》,但话说回来了,战争剧嘛,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有些必要的渲染,借鉴经典音乐,不失为一种好的手段。就像有些电影经常用成龙的《男儿当自强》,有些电影经常用《教父》的《乡村骑士》一样。“借鉴”,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好作品。

  据说是张艺谋的恩师说,他当年参加过中国远征军,那会他们军人统一剃光头,指挥官是不穿马靴的,等等等等,总之就是说《团长》严重失实。其他的我不清楚,就虞啸卿穿马靴这一点,剧中有解释,龙文章问虞师座从不骑马,为何要带马刺,虞啸卿说他作为军人的梦想是纵马驰骋中原砍小鬼子的人头!至于其他的方面,诸如演员都蓬头垢面方面,或许就是电视剧的拍片需要吧。毕竟这部剧的主人公们,是一群小人物,他们原先都是收容站里的兵痞、溃军、兵渣,是人人都看不起的炮灰。

  撇开一点一点细抠的史实,《团长》最吸引我的是它要表达的一种人性的精神,想必真的是在那个战火纷飞,江河沦丧的年代,再勇猛的士兵,也没有不怕死的,毕竟“活着”,是人的本能。“炮灰团”,这是他们对外自嘲的一种叫法,别人不拿他们的命当命,他们只能自己珍惜自己,自己拿自己当人看。他们不是贪生怕死,如果真那样的话,他们是不会跟着龙文章去突击南天门的,是龙文章这个“妖孽”带着他们找到了自己的魂,这个“魂”我也不知该如何用语言去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罢……

  大家对《团长》呈两极分化式的褒贬不一,正说明大家对《团长》的关注,对它抱有太高的期望。希望那些准备去看这部期待已久的电视剧的人们,不要拿着显微镜去挑剔它,毕竟那个真实的战场距今已有六十余载,影视剧本就不是对原先战场的还原,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们要传达给观众们某种精神的一个艺术载体。

  ps:

  剧中充斥着天南海北的方言,使死板的战争剧充满的活力,也充满了某些乐趣,在这我简要的捡几个我认为很有趣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将你们认为有趣的在留言中再给我续上,谢谢!

  龙文章——他绝对就是虞啸卿嘴里说的“妖孽”,那股有时歇斯底里的劲,让人觉得他就是个神经病!最有趣的就是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死啦死啦”

  孟烦了——大家都叫他“烦啦”,真不愧是个“京油子”,嘴真是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那句口头禅“小太爷”和“你大爷的”

  迷龙——这个“得瑟”的东北捞真是太有趣了!最能哭的东北大汉!经典口头禅“你个瘪犊子”“老子整死你”,还有就是他的东北二人转,逗死我了快!“你要让我来啊,谁他妈不愿意来啊,哪个犊子不愿意来啊!你们家的墙又高啊,四处搭炮台啊……”第20集众弟兄把他扔泥潭里,和第38集炮灰团和精锐们联欢,是最吸引我的关于迷龙的片段

  郝兽医——永远也没医活过伤员的“军医”,和蔼可亲的陕西大爷。

  不辣——小眉小眼的湖南“王八盖子的”,身上总是挂一串手榴弹,“走喽——行喽——”

  蛇屁股——他的广东腔太有意思了!菜刀不离身

  阿译——满怀报国热情的懦弱少校,吴侬软语的上海口音,甩他那个中分头的动作最传神

  克虏伯——傻傻憨憨的大胖子,总说“我饿了”,“什么时候开饭哦”,在祭旗坡阵地,身为战防炮手的他,总请示龙文章“团长,今天打一炮哦”

相关文章

·广州电视塔将建最高摩天轮 09/03/17

·电视塔顶上的最高摩天轮 09/03/17

·打假经验谈 09/03/16

·贝尔斯登周年祭:遗臣 09/03/16

·时代周刊:美国房奴众生相 09/03/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