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超市,绝对可以在旅者一族的必到之地名单上占有一席.
格陵兰岛的伊卢利萨特地处北极圈以北,与世界上最庞大的冰川比邻而居.需换乘一次渡轮与三次飞机后才能到达的伊卢利萨特,有些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地人颇为常规的生活状态。行走穿梭于小巧的渔村里,看着漂亮的房舍上由亮红与蓝色点缀起的尖尖的屋顶,我不停的提醒自己正与世界的屋脊亲密接触。彼时我误打误撞的走进了一间宝蓝色巨大无窗的建筑物,原来此处是镇上的超市,走进去才发现这里用着异与寻常的手法摆放其商品。超市里,从丹麦进口的各种箱装商品堆积成山,超市里的条条过道就是由这些箱装商品一一划分出来。进口商品包括丹麦脆饼,丹麦饼干,丹麦黄油以及丹麦奶酪。到伊卢利萨特后,第一个念头是我正身处于千里之外的极地,而后意识到这下连普通食杂店离我都同样的遥不可极了。
旅行生涯之始,我一直对超市怀有余恨。也许是因为它占据着我农村童年生活的一大部分,有着我无比熟悉的沉闷氛围以及普遍包装好的成品商品。可当我的旅行生涯开始之后,我却无比向往去探索大街小巷里与人们民生相关的各类食品贩售场所,比如露天市场,街角面包房等等。尤记得我第一次伦敦之行的某一天,朋友派翠西亚邀我一同去购买晚餐食材。我想像的很是美好,走在带有文豪狄更斯笔下特色的街角市场,设想着派翠西亚讨价原价买到手的英式草莓。当我得知我们要去的是马克·斯班塞卖场时,才醒悟到原来的设想只是自己在发梦罢了。彼时我们在冷气下庄重古老的英式建筑的超市里闲逛,派翠西亚却几乎把她大眼的美国朋友忘的一干二净,全身心专注于这个美国佬已经见过的茶品世界中。
超市现在是我四处旅行时的必到之地。虽然它始于美国(美国人发明了超市销售模型),但当它移植到海外后,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初到一处,想要快速了解本地文化乃至民生百态,没有什么比花上半个钟头,推着超市手推车到里面探究下新奇的垃圾食品更好的方式了。必须提到的是,无论走到哪里,我始终钟爱到露天市场,老式肉店和面包坊逛上一逛。相对的,超市却成为了旅行者接纳进而初步‘解读’本地文化的另一种方式。我想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露天市场的吵杂与喧嚣--你需要面对混杂的气味,各式各样的摊主以及琢磨不定的脾气。更不用说有时你还要面对艰难的议价。
超市就像博物馆一样,越来越有沉着大气的风范。这是大家都看在眼里的变化。更多的是,这种可预测性让我像个孩子般,开始肆无忌惮的游走于各地的超市中。即便你不懂西班牙语或塔加路族语,也无论你身在波多黎各还是菲律宾,超市总是有着其基本特性和模式:过道,手推车,结款处。你要做的就是放宽心,把精力放在欣赏波多黎各超市中印制精美的木豆广告,或是猜一猜在马尼拉的超市里,每15瓶醋里都是由什么做成的。
当地居民怎样清除房屋有害物?洗衣时他们喜欢放怎样的香味剂?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种古怪口味的冰淇淋?超市,是可以让聪明的旅行探索者寻找到答案以及其它文化习俗的绝佳场所。然而超市里最吸引人的卖区,却是家用器皿区。在香港这座每年中我都会待上几个月的城市,多数超市有着专门的除湿器特卖区---带有樟脑球的能够吸取空气中湿气的小巧装置。在香港,人们的生活被包围在摩天大厦中,如果不去超市的话,也许你会忘记这里的海洋和湿气。超市同时也是个可以了解本地人复杂习俗的地方。例如日本的超市里堆满了圆圆的,瓜茎上还带着刺儿的西瓜以及带着标有超过75美金的价签。为什么一个西瓜也包装的如此大费周张?这就不得不提起日本人带有强迫性质的'土特产'送礼文化以及西瓜在礼品单上占有的绝对性受欢迎地位。
说到礼物,我收到或送出的最好的礼物,坦白说全部出自超市手推车内。无论你需要什么样的纪念品,有用的到无用的,你都可以在超市找到。整整两星期,横穿远北加拿大到格陵兰岛,我百试不馁的寻找着因纽特人的主食:鲸鱼肉。尽管伊卢利萨特有中餐馆以及其它可以提供当地美味煎三文鱼的餐馆,可没有一种是与鲸肉有关的。于是在超市里,我停留在冷藏柜前逛来逛去(主要因为这里冷藏柜的脚下是一个90%陆地面积被冰川覆盖的地区,这点无疑冲击了我的认知)然后是冷冻柜,那里摆有成打的,表面看起来光滑又坚硬的白色块状物:带鲸脂的鲸肉。
冷冻包装食品即大又重,让我没有一点购买的欲望(同时也是件好事。就在片刻后我发现了受管制且只出售给因纽特人的鲸鱼肉)虽然必须承认,在绕着超市走道巡视一行行商品后,我一直心怀期待,或许可以在遍是丹麦进口货的超市一角里发现鲸肉味儿薯片或是鲸味儿口香糖什么的。结果显然是不太走运。格陵兰岛的饮食文化并未朝那个方向发展,至少现在还没有。或许当我下次再来时,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鲸味儿冰淇淋也说不定。
·“冰”岛揭竿 08/12/17
·威尼斯:“成”是水 “败”也是水? 08/12/16
·全球最热经典邮轮线路 08/12/01
·奇观绝景比比皆是 北纬30度的十二大千古之谜 08/11/24
·年轻的亿万富翁 08/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