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城市随笔:珞珈樱花

  说到武汉的骄傲,我看一个是它的城市里有个比西湖还要大的东湖,景色宜人,再就是有一个绝对壮丽的武汉大学了。

  因为父母的工作关系,我在童年时代就跟着他们从广州搬迁到武昌,在武汉度过了我的青年时代,对这个城市是很熟悉的。

  说到武汉,恐怕一般人对它的气候绝无好感,好像重庆、南京一样,是著名的“火炉”,夏天炎热无比,冬天则是滴水成冰的冷,春秋都很短暂,是个不容易产生好感的城市,这点,连武汉人自己也都承认的。至于说到武汉的骄傲,我看一个是它的城市里有个比西湖还要大的东湖,景色宜人,再就是有一个绝对壮丽的武汉大学了。

  我是武汉大学毕业的老研究生了,在武汉大学校园里度过好几个春秋。研究生当时集中住在“桂园”,虽然称“园”有点夸张,但是秋天满园桂花的幽香则是令人无法忘却的。到了春天,珞伽山上那片好像轻云一样的樱花绽放的时候,整个学院就有一种近乎神话的粉色,洋溢在春天的阳光里,也渗透在春天的雨丝里,在落樱缤纷的小路上走走,心里的感觉是虽然有严酷的冬天和煎熬人的夏天,就为了此时此刻的春意,也就值了。我毕业之后好多次在国内和海外遇到去过武大大学的人,对学院的水平自然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就是:武大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的确,我去过的大学也不算少了,国内的院校如果比风景、位置、和建筑氛围,武大的地位肯定是无出其右的顶级的。珞珈山衔着东湖,宏大的民族现代建筑散落在树林中,校园内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比我在法国的凡尔赛看到的毫不逊色,春天里樱花盛开,给珞珈山抹上一层淡淡的粉红色云彩,到哪里去找这样美的大学啊!

  这个学院的设计和建造,虽然国内从来不宣传,其实代表着中国现代建筑进程中的一个的辉煌时代:寻找现代化和民族化结合的可能性,并且这个探索相当成功。1920-30年间,国民政府提倡“中国传统固有形式”的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这个运动在中国当时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公共建筑探索民族风格的风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武汉大学的设计采用民族形式和现代建筑结构,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武汉大学的规划和设计,是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结合的高潮中的产物。这个大学占地200多公顷的校园,因山造势、近取其质,远取其势,校园园林化达到接近完美的水平,整体性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也是近现代中国建筑中少见的,设计师是美国的卡尔斯(F.H.Kales,早期翻译为“开尔斯”)和沙奇斯(R.Sachse),其中科学会堂、大图书馆、学生斋舍、体育馆、工学院等等,都早已经建成,使用了多年,现在看看,还是非常杰出的作品。当然,以现在的需求来看,大图书馆下面依山而造的斋舍的通风是不够好的,需要空调解决,图书馆、科学会堂也都觉得不够大了。但是回溯到校舍建成的1931年来看,应该是完全可以适应武汉大学当时的需求的。

相关文章

·雅居乐三亚“掘金梦”一波三折 09/03/16

·哪些城市将成为中国新兴城市40强? 09/03/15

·危机下的地产大亨 09/03/15

·流言中的地产大王朱孟依 09/03/12

·简报:降价清货 金地2月收金12亿 09/03/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