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免发布三季度财报,受海南离岛免税业绩承压影响,三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双重下降。
观点指数 2024年10月30日,中国中免公布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17.56亿元,同比下降了21.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6亿元,同比下降52.53%。
而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430.21亿元,同比下降15.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19亿元,同比下降24.72%。
作为典型的“垄断型”龙头企业,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免具备充足的先发优势。时至今日,中国仅有八家公司持有免税经营牌照,分别是中免(包括日上免税、海南免税)、深免、珠免、中出服、中侨、王府井、海旅投以及海发控。
对于本次三季度营收及净利润双重下降,公司公告表示,主要是受居民消费意愿恢复不及预期及9月份台风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看,据海口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海南离岛免税消费总额为223.3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0.7%;免税购物的旅客数量为416.4万,较上年同期减少12.3%。
详细至7-8月区间内,离岛免税消费总额达38.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4.3%,其中免税购物接待游客有80.3万名,较去年同期减少20.7%,免税销售客单价为4823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7.2%。
从今年国庆节假期数据来看,离岛免税店的运营压力持续存在,国庆期间,海南免税店的平均销售额达到了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2.5%,其中日均购物人次25.9%,人均消费下降了8.9%。
根据海南机场的客流量数据可以看出,海南离岛免税消费的比例有所降低,或可能是由于境外旅游市场对高端客户的分流所致。
据商业客观察,从免税店的内部产品结构层面来看。LVMH集团及爱马仕等大部分奢侈品牌计划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撤出全球免税店市场。由于这些奢侈品品牌的退出,中国中免等免税商将面临奢侈属性消退,价格优势减弱等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中免对产品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在前三季度共引入香化、奢侈品、食品百货、烟酒等各类商品品牌165个,其中国产品牌数量占比超过40%,均实现了良好的销售增量。
随着国际资本市场情况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同样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免税市场发展。
据商业客了解发现,中国中免的免税商品很多依赖进口,随着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降低美元计价的进口商品成本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购买意愿,免税市场消费外流明显。
另据中免中期报告的财务数据表示,有税商品的销售同比跌幅高达21.6%,在海南离岛免税销售整体较低的情况下,这部分受到人民币汇率变化而间接影响的商品销售减少格外明显。
相对海南业绩承压,与此相反的是出入境免税门店及机场免税店的销售实现增长,这部分在中国中免的财报中表现整体业绩向好。
8月27日,市内免税政策落地,国人出境前60天内可在市内店购物、口岸提货,不设购物额度。目前,共19家免税店转为新型出境游客市内免税店,同时批准在广州、成都、深圳、天津、武汉、西安、长沙和福州等8个城市各建立1家市内免税店。
其中第一批转型市内店均为中免系,中国中免通过政策,有望率先受益于市内店驱动的市场扩容。
得益于免签国家的不断扩大,免签政策的持续优化,以及国际客运航班的持续增多,境外旅客的数量有了显著的恢复,在2024年第三季度,首都和浦东机场的境外及区域旅客吞吐量较上年同期增幅超过58%。
随着旅客数量的增加,中国中免的国内和国外免税商店的销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机场免税门店的收入增长上表现亮眼,其中北京机场(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免税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0%以上,上海机场(包括浦东国际机场和虹桥国际机场)的免税店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了将近60%。
与此同时,中国中免大部分资产位于国内,由于中国尚难成为国外游客的主流目的地,中国中免在拓展国际客群方面还需进行海外布局,10月30日,中国中免宣布与德国品牌Modern Creation Munchen(MCM)合作,在新加坡樟宜机场3号客运大楼布局,作为中国中免该机场的第二家奢侈品专卖店。
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中免同时也在积极调整业务,在扩大市内免税份额以及奢侈品店的布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撰文:孟雅琪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