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华:两会精神与中国经济 | 年度演讲

观点网

2024-04-02 17:07

  • 中国经济现阶段合理区间就是5%到6%的增速,只有达到这样一个增长水平,中国经济才叫恢复到合理区间,今年有望恢复到合理区间。

    本文为邱晓华先生在2024观点年度论坛发表的演讲。

    邱晓华(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阳光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非常高兴再次和大家见面,来聊一当前的形势,我想把当下的形势一些想法和大家汇报一下,选择的题目是“两会精神与中国经济”。

    大家知道,“两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这次“两会”又和以往不同,是在3年疫情平稳一年之后的第一次,也是二十大一年之后的第一次,更是我们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关键起步阶段的第一次重要的会议,所以这次会议对未来的中国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宣示。

    这次会议发出了进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最强的声音,因为从现在开始,我们确实是要下大力气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应对外部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环境,解决国内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唯有如此,中国的明天才会越来越好。

    这次会议总的基调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家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有几点是特别鲜明的,第一是再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硬道理这个概念,定义为“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所以要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硬道理大家都很熟悉,是小平同志提出的。

    第二是再一次提出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要抓住一切有利条件,利用一切有利机会,看准了就要做好、做实。

    这一点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聚焦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聚焦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于在新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任务。

    这次“两会”贯穿了这样一个主题,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这两句话:“向新而行、往高而攀”。

    “向新而行”就是向着新质生产力前进,发展新质生产力。“往高而攀”就是往高质量发展去攀登。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全国上下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面起好步,开创新的局面。

    第二,这次“两会”提出一个非常积极的宏观预期目标,有几个方面。

    1,5%左右的增长目标。大家一看5%左右,似乎觉得好像跟去年一样,没有表现得太积极。可是大家应该清楚,今年5%左右的难度比上一年5%左右是要大,因为上一年是建立在2022年3%这样一个低基数上的恢复性增长,所以不用使太大力气,只要正常的工作就能实现,结果最后还花了不少力量才实现。

    今年的5%左右和去年的5%左右相比,尽管好像没有拔高,但难度是更大的。这表明中央对新的一年寄予了更高的希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往上一跃才能够实现的目标。

    大家知道今天的经济环境,各种因素影响,确实5%左右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能实现的。

    2,这个5%左右又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解决当下天量的大学毕业生(1176万)就业的需要,也解决大量进城农民工的需要,更是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就业需要。没有一定的增速,就业问题是很难解决的,所以5%左右是很必要的。

    3,5%左右又是一个瞻前顾后的重要目标。三年疫情打乱了我们前进的步伐,所以“十四五”提出5%左右的预期目标,但是三年疫情我们只实现了平均4.6%的增长,所以离5%左右有了一个欠账。今年到“十四五”第四年,如果我们不努力,留到明年最后一年,“十四五”规划就有可能很难实现目标,所以今年一定要把失去的速度尽可能抢回来,这是瞻前的需要,也是考虑到前三年没有完成任务的一个顾后的需要。

    4,更是着眼于2035年长远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中等收入发达国家目标的需要。所以对5%左右,我们看到难度、看到必要性,是一个瞻前顾后的目标,是有连贯性的。

    第二是物价目标3%左右。大家可能觉得去年是3%左右,今年也是3%左右,没有太大差距。其实3%左右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这些年我们面临的是结构性通缩压力,甚至在去年四季度出现了全面性通缩苗头,因为去年四季度连续三个月都是CPI、PPI为负,到今年1月份连续4个月PPI为负。

    大家可以想像,物价持续走低,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对生产者、投资者是一个最不利的参数,生产经营无利可图、投资者无利可图。

    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物价越低,消费者越满意,但是对整个经济的循环来说是不利的。所以今年要完成3%左右的CPI目标不是那么容易的,说明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宣示。

    第三是解决城镇就业1200万以上。今年的目标是最高的,前几年是1100万、900万左右,今年提出了1200万以上,应该说也是把稳就业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今年又再次强调了单位GDP能耗的要求,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2.5%,这个指标是自2021年我们提出绿色转型、双碳目标那一年提出的,前两年都是3%左右,今年又提出2.5%,表明今年国家绿色要求更加明确,环境约束会比上一年更大。

    从这几个指标大家应该可以看到,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一个积极的预期目标。

    正因为积极,因此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有政策的努力和各方面工作相结合。根据目前情况来看,这次“两会”确实表明了一个很大的政策,这就是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

    这是今年宏观政策最亮的一点。赤字率3%左右,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800亿,地方专项债3.9万亿,比上年增加1000亿,再增发1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这就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确实要适当地加力,配合实现上述的一些目标。

    货币政策同样如此,大家知道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适度灵活,所以今年一开年就下调了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25BP的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由此可以想像,今年的信号也是非常积极,就是要为实现预期目标进行配合。

    至于超长期特别国债,这部分主要是在国家重大战略设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是今年和今后几年最大的政策红利。作为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把握住超长期特别国债,它是今后几年要连续发行的。

    同样,今年提出推动物价温和上升。以前是控制物价,今年在稳物价的前提下还要推动物价温和上升,所以政策信号是非常明确的。

    这次“两会”提出以科技创新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提出来,作为十大任务的首要任务,中间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个词是从2023年9月份总书记提出以来,流行的最热的一个词。

    大家都理解,其实新质生产力就是以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作为推动力,以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作为主要方式,以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作为一个方向。

    因此,新质生产力更多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上,而这就是今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旋律——战略性的新产业、未来的产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产业。

    这是“两会”的第二个宣示,就是把创新驱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还有一个重大的政策宣示,今后几年要实施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和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计划。

    这是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总需求不足问题,也是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提出来的大规模设备更新。聚焦于7个领域,就是要求在这7个领域淘汰落后的设备,用新的设备来构造新的生产力,每年的投资市场规模是5万亿上下,可以想像这是很大的市场。

    汽车、家电、家装这三类为主的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年度规模也是万亿级的市场,这是适应新质生活品质,老百姓要改善生活,要提升老百姓的新质生活标准。

    这一点是我们今后在投资、生产经营中要去把握的又一个重要的政策红利。

    大规模的设备更新、家电的以旧换新、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别看这些只是一个行动规划,如果真能落地,能够使我们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很大变化,真的能够使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发生很大变化。

    当然,这里面需要几个方面的协同配合:第一,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培养;第二,银行货币政策的配合;第三,企业生产者适度的让利。再加上老百姓适度付出,几条联动起来,这些才能真正落地和发挥效应。

    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财税政策不明确,货币政策没有针对性的设备更新信贷支持、没有政策性的信贷支持,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折扣,就会影响消费者在目前情况下的购买积极性。

    还有要把防风险作为新一年工作的重要任务。

    外部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我们可能要用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来做好应对准备。,但是更多的是要应对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

    目前的三大隐患还没有完全去掉:一是地产的风险还没有完全消除,二是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消除,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还没有完全消除。如果这三个风险不完全破解,中国经济要稳步前行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所以中央把防风险作为一个标本兼治的重要要求提出来,就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高质量发展要与高水平的安全相配合。

    绿色转型就不说了,今年两会已经强调单位GDP的能耗下降。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发展新格局。今年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央也是非常明确,就是要取消制造业领域里面的外资准入限制措施,要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减少负面清单管理的项目。

    总而言之,就是要解决去年以来出现的外贸滑坡、外资滑坡两个问题,为内循环提供重要的支撑,而不是单纯的内循环。同样,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对外开放的顺利进展,也不可能有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

    还要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这主要需要关注几个方面:一个是国有企业,一个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就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等等。目前这些改革都在筹划中,估计在年内都会陆续浮出水面。

    大家关心的房地产,我想这次“两会”建设部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已经说得很明确,就是聚焦稳市场、防风险、促转型。

    一是市场要稳,所以城市政府要用好调控的自主权,因城施策,要有更灵活、更实在、更有效的政策,主要就包括限购、限贷等等原来限制需求的政策,进一步取消,进一步放宽。

    防风险不是简单地保企业,而是更多的保项目,以项目作为国家政策支持的方向。过去提出的三支箭,现在中央已经把它作为协调机制,各个地方政府来落实,促进金融领域支持房地产的发展。对于那些确实资不抵债、经营能力弱的,该破产的破产,该重组的重组,这是信号比较明确的。

    促转型,一个是配套新的保障房的住房建设,二是加大租赁型保障房的住房供给。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归政府,改善型、享受型住房归市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新的政策的方向,来促进这个行业在经历了深度调整之后,怎么重新回到稳定发展的路上来。

    二是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今年要再改造5万个老旧小区,建设一批完整的社区,继续加大城市的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老旧管网的改造力度,今年要再改造10万公里以上。要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的排涝能力,今年打算再启动100个城市、1000个易涝点的整治,这就是城市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具体内容。

    三是构建新模式,包括商品房的开发、融资、销售等基础性制度建设,要有利有序推进现房销售,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平急两用等三大工程的建设。

    我从去年以来就一直在呼吁这个领域,国家对房地产一定要有一个新的姿态,那就是与其大规模发展保障房建设,不如政府入场收储合格的商品房,目前来看已经有不少城市在采取这个思路。我想这可能更有助于这个行业、领域尽快地摆脱流动性危机,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

    其次就是怎么刺激或者促进消费者购房的方面,前面说的是对供给方的支持,这部分是对消费者的支持,我们应该有更大的力度,无论是按揭的优惠,还是利率的优惠,还是财税的优惠,政府都要有更明确的政策出台,这样我们才能扭转在这个领域深度调整,一直走不出低谷的局面。

    因为这些领域的深度调整,既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也是政策的操作造成,是多种因素带来的。今天要恢复这个领域里面的稳定发展,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

    当然这个领域不可能回到过去,黄金时期结束了,我们已经走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时期。平稳就是要使这个领域里面有必要的活力、有正常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发展。

    今天就是简要跟大家梳理一下“两会”精神,政府的态度很鲜明,政府的目标很积极,政策红利很明确。当然,实施中还要注意风险,注意改革开放,注意在整个领域里面把政策的协同性做得更好,不要出现政策打架的情况,不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要让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都发出一致性,实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落实稳增长、稳预期、稳就业的目标。

    这就是“两会”最主要的信号,我们可以仔细地琢磨和理解,把握政策的方向、政策的红利和政策的节奏,这样对我们做好工作是有利的。

    接下来简单和大家汇报一下今年的中国经济。

    对今年中国经济总的看法,升温是可期的,但是不确定性也还是不可忽视的。

    升温可期,一是三年疫情的阴影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因此受疫情影响这个因素不再成为我们往前走的制约因素,可以预期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将回到常态下运作。

    二是政策是积极的,无论是对以往整治的政策,平台经济也好,房地产也好,教培行业也好,绿色转型也好,都做了相当程度的修复和完善,因此受政策影响比较大的这几个行业,开始进入到正常发展的轨道。无论是教培行业、平台经济、房地产行业还是绿色转型,都开始恢复到正常的政策环境下来发展。

    另一方面,今年出台的政策又是更加的积极,因此,政策对经济的保障与推动是有力有效的。

    三是外部环境尽管复杂、严峻、不确定,但是出现了对中国而言阶段性相对和缓的新特点。无论是中国与美国、西方的关系,还是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实都出现了一定阶段性的和缓和趋稳的迹象。

    更重要的是,这两年西方的宏观政策紧缩所带来的影响在今年已经看到有望结束的前景,因此无论是美联储的加息、欧洲银行的加息,还是其它央行收紧的政策,除了日本央行以外,其它地方都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现政策性的转向,这样对整个新兴经济体,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就可能减轻,我想这是今年我们能够看到的积极的因素在增加、在积累。

    当然,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也不能够忽视,一是中美关系,尽管出现了阶段性和缓,但是今年整个世界,包括美国在内,有近一半人口的经济体都进入了大选年,在这个阶段都会带来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国两党的分裂,但是对中国它并不分裂,因为都会把中国作为一个炒作的话题,会不会有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

    二是尽管宏观政策有些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到底降几次息,什么时候降,依然还充满着迷雾。有的说6月开始要降息,可能降3次,有的说可能还要推迟,所以也还有些不确定性。尽管转型的信号是明确的,但什么时候转,力度多大还是不确定的。

    三是地缘政治的波动,俄乌、巴以以及其它的地区都还有一些不确定性。再加上我们前面讲的三大风险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对今年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要保持警惕。

    但不管怎么说,今年整个中国经济完成一个5%左右的预期目标,概率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我们看到了信心有所恢复,市场的景气在有所抬升的迹象。

    最突出的就是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已经恢复到7%左右的增长,今年市场还保持相对稳定,投资有所升温,特别是大家关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最新的数据是已经回到了扩张区间。

    这个指标是预示未来景气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预期,一季度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就能够保持在一个5%左右的增长区间,如果是这样的起步,对后续的几个季度会有更好的支撑。因为大家知道,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节奏并没有像大家预期的那么快。

    比如地方政府专项债,由于去年1万亿的国债,有8000亿在今年使用,所以今年发债的进度,前两个月还比较缓慢。比如信贷,总的社融似乎保持很大的量,但是相对去年是缩小的,所以政策的释放可能会从二季度开始加大,维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向前。

    总的来看,今年建筑业、工业生产、农业都是比较稳定的,再加上服务业的恢复,都能支撑5%左右的增长。现在就是需求端,目前投资在4%左右,出口保持一个7%左右的增长,比预期要好,但是消费只有5.5%的增长。从这三个需求来看,未来出口不可能像今年前两个月7%左右的增长,投资可能还会有一个更好的增长。

    问题就是消费能不能在5.5%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快的增长,因为目前缺的就是需求这一块。生产不缺,如果需求这一块能在政策配合下、在信心恢复的支持下,实现和生产相适应的增长区间,全年5%左右大致是不会有问题的。

    如果能够实现5%左右,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开始回到合理的区间了。

    去年尽管是5%左右,但是还没回到合理区间,因为上年是3%左右。如果今年是5%左右,就回到了合理区间,因为中国经济现阶段合理区间就是5%到6%的增速,只有达到这样一个增长水平,中国经济才叫恢复到合理区间,今年有望恢复到合理区间。

    至于长期的情况,中国经济确实有着向好、向上韧性,这是没有改变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解决经济摆脱新冠疫情之后又一次调整所带来的困境。

    从历史上看,我们每次的困境都是由政策性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交织所催生的,每一次的化解也都是由政策的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得以实现的。因此,拥抱市场求活力,拥抱世界促和平,应当是我们今后摆脱调整带来的各种困难,重拾稳定向上发展的经济形势的前景所必须的。

    就是要在激发活力上面大力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促和平上要继续和世界紧紧拥抱,这就是我们未来一定能够有更好发展的最重要两个基本条件:内有活力,外有和平。

    撰文:邱晓华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