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4年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观点网

2024-01-16 15:31

  • 2024年,南京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力争达到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保持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观点网讯:1月16日,南京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市长陈之常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会上提出,2024年,南京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力争达到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保持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围绕上述目标,南京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着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接下来将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加快建设450个年度省市重大项目等;持续挖掘消费潜能,加快新街口、河西元通等商圈能级提升,打造国金中心、金陵中环、德基世贸中心、华贸中心等商业新地标;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惠企政策。推动营商环境政策优化升级。

    二是坚持锻长补短、集群强链,着力推动产业强市建设大突破。包括加快四大支柱产业焕新升级,加快布局拓展5G和先进通信、汽车电子、能源电子、先进计算等新增长点,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力打造世界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群等;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新增持牌金融机构、上市企业各10家左右;增强数实融合新动能,深入实施“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攻坚重大产业项目招引,重点突破5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标志性外资项目、总部经济项目、未来产业项目。

    三是坚持求实扎实、四链融合,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聚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9%;构建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70家以上;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大做强全市产业引导母基金,推动首批省市合作基金投资项目落地运营;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大力引进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和紧缺型产业人才。

    四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枢纽。要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任务落地,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10家省级以上经开区和15家高新园区创新发展;提升双向开放水平,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强枢纽门户功能,持续推进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加快推动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五是坚持规划引领、数字赋能,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组团式、多中心发展;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市,实施105个老旧小区改造、200条背街小巷整治,新改建60个口袋公园、儿童友好公园;建设高标准韧性城市,实施3000户困难居民安心用气改造,打造停车共享场景20个,新增共享泊位5000个;建设高水平智慧城市,完善“我的南京”城市智能门户功能。深入推进“一网统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六是坚持弘扬新风、传承文脉,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提高现代文明程度,打造“志愿之城”品牌;放大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深化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对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的价值挖掘。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打造文化产业发展高地。

    七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完成长江沿江湿地修复500亩、废弃矿山修复120万平方米,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保持优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1000个,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82.3%;加快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出台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超20家。加快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

    八是坚持城乡融合、兴农惠农,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放大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中心等引领作用,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青年大学生“新农人”培养引进;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5个,新改建农路80公里,改善农村住房1165户;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做好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

    九是坚持完善体系、兜牢底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400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2500套左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幼儿园办托,深化义务教育学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支持市属高校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提升健康南京建设水平,争创首批江苏省二级社区医院,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新增机构养老床位1200张、居家适老化改造1200户,推进嵌入式社区托育、医育融合等新模式。

    十是坚持系统思维、科学施策,着力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做好保民生、保稳定等工作;筑牢公共安全防线,以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闭环监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打响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品牌。深化“五社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试点。

    审校:杨晓敏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房地产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