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产业园区是重振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和重要载体。
李兵(亿达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刚才听了童心所长介绍中电光谷的情况,我也是感同身受。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产业园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实际上不光是产业园区,包括我们的生产生活下一步如何面对,如何重新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讨论的。
我的介绍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我们最近在整理国家发布的政策,包括宏观的展望。第二是亿达中国在产业实践方面做的一些探索,第三是后疫情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中国的GDP增速预期只有3%,低于国家年初定下的5.5%的增长目标。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组也发布了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也预示着将逐步退出动态清零新冠病例政策。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会低于市场的预期,我们判断下半年会好一点,但是还要看明年两会之后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我们也盼望着在明年下半年,在三季度乃至四季度,不光是房地产市场,在各个方面,我们的园区的中小企业都盼望着能尽快恢复,而且主要是信心的恢复。
亿达中国和线上好多嘉宾的企业都有合作过,比如说中电光谷我们就有合作过,在亿达中国刚进武汉的时候,就跟中电光谷在园区运营上有很多实践的联合,我们也跟中电光谷学习了很多产业园区运营方面的能力。
亿达中国成立于1984年,起步于大连,主要是运营大连软件园,目前我们在国内主要是在核心的省会城市布局了几十个园区项目,现在园区运营面积是1400万平米左右,园区的企业基本上还是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
这是大连软件园,这个运营的比较早,现在在园的企业大概700多家,外资企业占比大概5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大概是90%左右。园区能带来最大的价值就是园区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孵化中小企业的发展。第二个是增加就业,第三是带来增量的税收。
这是武汉的项目,其实也在光谷附近,武汉软件新城的面积有将近300万方,现在也运营了有10年时间,刚才童所长讲到做时间的朋友,我是非常赞同的,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积累和积淀。我们在武汉的这个园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建设园区的1期,17万方跟国有平台公司的合作,包括后期的二三期,每一期的主导产业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细分的园中园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武汉这边我们也做了生物制药,进行产业投资的尝试,效果还是不错的。
后面几个项目都是在2014年亿达中国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之后,我们在国内快速投资发展的几个园区,郑州是在中原腹地,可能大家对河南也不是太了解,郑州这几年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像武汉、长沙、成都等等,当然和成都的总体经济体量还是有差距的,郑州的后发优势还是很明显,它在制造业领域的单项冠军还是挺多的,隐形冠军也是比较多的。这个项目我们是2018年进入到郑州之后获取的,整个项目有大概70万方左右,也基本上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主,目前在园的企业大概有180家左右。这个项目是典型的产城融合、厂办一体的项目。实际上制造业企业在这里面是非常多的,现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家,省级的有13家。
大家可能做产业园区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一般管委会、政府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亩均税收、达产率,这个虽然是一种考核,但是也是考量一个园区运营是不是高质量发展比较重要的维度,目前我们在国内其它几个园区亩均税收基本上能达到80万以上。在长三角一带会更高一点,北京、上海更高一些,二线省会城市在五六十万左右,亩均达产率我们基本都超过1000万一亩,应该说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提供了很多助力。
我们在合肥的布局主要是做了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这个方向,我们也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合肥这个区域这几年也非常热,合肥也号称是中国最强的投资政府。我们在合肥也能深切地感受到政府开放投资的态度,2014、2015年我刚去合肥的时候,GDP还没超过4000亿,短短四五年时间,目前已经超过1万亿了,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区域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做一个招商引资,它是一个系统的营商环境造成的。
以前参加论坛的时候,大家也经常会讲,有些三四五线城市产业基础不是太完善,或者营商环境比较差,大家都不太敢去做,因为产业园区是长周期,不是短平快的项目,需要政府大量的关注、大量的支持,包括产业链相对完整,企业自身发展后劲比较强劲等等,包括人才的需求、业务的发展等等,它是全链条、全行业的,不是简单的一个点、一个面的问题。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包括在选址的时候,我在亿达中国也负责产业投资的选址,我们在选址的时候会考虑很多的维度,最主要是当地的政府是不是有真正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乃至是不是有配套的相应的体系和政策。
这是我们在长沙的项目,我就不多介绍了,关于项目上大家肯定各有各的特点。我认为不管是民营企业、央企、国企,还是政府的平台公司,想做好产业园都不容易,尤其是现在还能坚持下来,在疫情三年之后还没倒的,我认为都是不错的公司,能坚持下来都很不容易。
在写这个材料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要讲什么,关于产业园区怎么开发、建设、运营,大家的想法都很好,没有什么对与错,只是因为各个城市不同、各个区域不同、各个项目不同,开发的人不同,团队也不同,大家对项目的理解也不一样。只是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能守住初心,我们是不是能真正把园区做好,不是追求短期的效率。所以是不是聚焦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还是要注重后期整个园区的运营。
运营这两个字的内涵非常多,大家对运营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亿达也有一套完整的运营体系,包括360度服务平台、八大运营服务体系,可能大同小异,但是真正需要做好的,我认为还是在于核心的需求,需求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人,亿达中国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发展对企业和企业人需求的深度挖掘、培育和服务。
中小企业是我们做园区的时候重点关注的,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在我们做园区一开始的时候,平台公司、管委会、政府都会给我们一个考核的点,就是需要龙头引领,找核心的企业。这个方向是对的,因为一个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产业链是很长的,它会带来很多实业企业,也会带来更多的税收、就业等等。但是十几年下来,我认为培育本土的中小企业更重要,它也是构成产业园区的血肉。它和我们的就业更息息相关,所以国家近期也出台了很多,尤其是疫情期间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还有就是我们最近一直在做的,通过园区的服务,增强中小企业的免疫力。2022年大家的体会应该比较深,疫情第三年,应该也是比较严峻的,上半年上海封控了三四个月,郑州封控了两个月,大连封控了一个多月,武汉也断断续续封控了一个多月,北京就更严了,我们的园区企业都很痛苦,企业每天都有成本要发生,包括员工的工资、生产的成本,还有不能按时交付,要赔偿客户的损失,包括还要交税,这些都是刚性的支出。这两个月我在武汉、郑州做了一些调研,很多企业交税都交不上,大家也看到各地方政府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也给了很多延缓交税、免税的政策,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确确实实是非常艰难的。我也希望线上的各位老师能真正关心企业的需求。
政企协同,这一点不用多介绍了,大家都很清楚,实际上还是要跟当地的政府搞好合作,无论是从前期的招商、政策的制定,还是后期的运营服务上。
产业投资也不多说了,在座很多都是投资领域的从业者,亿达在产业投资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实践,最早从大连软件园、武汉的项目开始,我们还不是要做产业基金,实际上就是给园区的企业做了一些产业投资,这样大家会形成多赢的局面。我们现在回头看,像我们和东软的合作,以及和其它一些软件企业的合作,现在的效益都非常好,回报率也非常高。
再一个是数字经济,现在大家都在讲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亿达中国在数字赋能这一块也探索了有一段时间,我们有亿达云图这种软件企业,总部设在深圳。无论是数字的资管平台还是物联的运营平台,都是能更好地为园区的企业做服务。
最后简单说几个感受,我们在疫情的时候,或者说在后疫情时代,在疫情伴随的这个时代,园区的企业和企业家需要什么,他有什么问题,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里简单列了几个问题,比如说突然间出现了阳性的病例怎么办,园区是不是及时相应。亿达的每个园区里都有单独的核酸点,我们也有园区运营的食堂,这个食堂也是配套的服务。还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最近一封控大家就回不去了,只能在园区里面生活,大家的吃和住是不是能完全保障得好,看似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实在的,它就需要园区的餐厅能正常开放,能有一个基本的保障。第二个是能及时跟平台、政府申请一些政策,减免租金,享受一些纾困措施,这对企业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还有在园区建筑上,以及运营体系上,刚才说到智慧园区,我们会在后台及时有大数据的支持,现在我们在亿达中国在全国的园区有多少人、有多少企业、有多少服务人员,这些大数据后台都会及时打通,也会告诉园区的企业,疫情来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第二是园区的建筑,新风、改善疏散的系统,这个我就不展开了,大家都很清楚。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感谢观点,今年在广州召开的博鳌论坛会议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线上参会的感受并不多,我相信疫情终究会过去,生产生活都会逐步恢复,我也非常期待跟观点和各位朋友早日见面,能够面对面的交流,谢谢大家。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