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报道 | 曹舟南的新合伙人

观点指数研究院

2018-04-10 16:25

  • 新的合伙人进,亦有旧人退,在曹舟南接掌绿城的第三年,宋氏创始人团队正陆续淡出。

    观点指数 “2018年我将集中精力做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推进事业合伙人制落地。”曹舟南从去年就开始酝酿的事业合伙人制度,或将随着绿城创始人团队股份的陆续售出进一步展开。

    4月8日,联交所正式披露,寿柏年已于上周五(4月6日)场外减持绿城中国8278万股或3.82%,每股作价12.08港元,总值10亿港元。至此,寿柏年将其持有的全部绿城中国股份售出,最新持股量降至0%。

    随着寿柏年全部股份交割完成,有市场传言指出,接手其股份的基金未来将是曹舟南等管理层持股绿城中国的平台。

    对此,一位接近绿城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则澄清,寿柏年的股份是由内地背景的香港基金买入,管理层将另外向宋卫平购买部分股份。

    作为曹舟南事业合伙人制度的一部分,管理层持股将是绿城继高管期权计划之后即将推动的下一步。

    事实上,房企推行事业合伙人制度在行业早已不是新鲜做法,从最早的碧桂园“同心共享”计划到最近新城控股发布的跟投计划管理办法,合伙人制度被认为是企业追逐规模的举措。

    对绿城而言,自中交入主后,虽然曾经的股权危机和财务窘境已慢慢缓和,然而,纾困自救的同时行业格局早已被改写,绿城距离曾经的巅峰愈发遥远。

    另一方面,央企中交成为大股东使绿城成为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大多数国企一样,虽然内控表现出色,规模增长也相对平稳,但与势头凶猛的民营企业相比,甚至与宋卫平时代的绿城激进相比,现在的绿城逐渐失去第一梯队的气质。

    近年掀起的国企混改潮中,包括绿地、保利、招商蛇口等国企央企都相继展开员工持股、项目跟投、并购重组等动作。由此,曹舟南的合伙人制度亦透露出,绿城企图在规模上奋起的野望。

    “2019年会是绿城利润非常巨大的一年,销售将会超过2000亿规模。”半个月前的年度业绩会上,曹舟南如是表示。

    曹舟南的新合伙人

    虽然截至目前为止,绿城尚未对外公布其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实施细节,但根据已知的信息,或许可以拼凑一二其雏形。

    根据曹舟南的规划,绿城事业合伙人制度将分为三个步奏,包括高管期权计划、管理层持股计划、价值创造的共享计划。

    其中,高管期权方面,2017年12月27日,绿城已向董事及高级管理层授出购股权合共1亿股,踏出事业合伙人制度的第一步。

    对于管理层持股,绿城则计划于2018年选拔一批管理层和基干员工,认购一定份额的公司股份,曹舟南此前曾透露,如果有条件,或许将推动绿城500人的核心团队持股。

    此外,绿城还计划推行以价值创造为前提的发展成果共享计划,将以城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新业务板块上市员工持股、创新业务经营、团队持股等为特征。

    具体而言,目前绿城已经成立了7个城市公司,“我考核两个规模,比如北京公司现有土地储备量已经超过1000亿,明年考核的销售规模就是500亿,对应的利润规模比如5%,就是25亿利润。如果500亿销售规模,25亿利润能完成,团队拿走5-10%,如果超过就累计分成,现金流也是。”曹舟南进一步解释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内部推进的事业合伙人制度,从战略层面,绿城也将引入新的股东。

    年初,寿柏年宣布出售绿城8.06%股份,据绿城首席财务官冯征此前在业绩会上透露,这一部分股份将由香港上市公司组成的基金接手,交割完之后会有一些设想跟计划。

    “新的投资人我也接触过,对绿城的核心价值理念,对绿城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资金实力,都非常好。”曹舟南进一步介绍道。

    这也意味着,在国企混改潮的背景下,作为典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绿城将引入新的股东,成为绿城和曹舟南的又一新“合伙人”。

    股权合伙,拒绝跟投

    梳理绿城的事业合伙人制度不难发现,从高管层面期权到核心团队持股再到城市公司,曹舟南的合伙人制度呈现纵向延伸的趋势,企图覆盖公司内部更广的范围。

    从横向来看,无论是期权、持股还是利润分成,额度大小与绿城未来的整体业绩和利润直接相关,不涉及项目跟投,略显高冷和保守,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为巩固现有管理团队,而无法惠及更广大员工的利益。

    事实上,若以项目跟投、股权合伙为区分,当前房企推行的合伙人制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碧桂园“同心共享计划”为代表的激进派,强调以项目分红为核心的跟投制;第二类是龙湖为代表的保守派,以股权激励、现金激励等方式为主的“股权合伙”,不涉及项目跟投;第三类则是以万科“事业合伙人”为代表,既有项目跟投,同时也采取以核心骨干参与的股权合伙。

    对于跟投,曹舟南公开表达过反对的立场:“跟投我一开始就反对,我不认同资金密集型行业实施跟投制来扩张规模的激励制度,因为市场的暴涨暴跌会带来很大问题。因此绿城实施事业合伙人制度,以价值观为核心管理公司,不以资本控管。”

    一般而言,出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种种因素的考量,在相对保守的国企央企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高管和员工持股等做法相对容易推行,而以项目跟投为激励方式较为少见。

    以绿地为例,2014年,以董事长张玉良为首的绿地管理层43人出资10万元成立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员工持股的平台。据绿地内部人士透露,当时职工持股会的激励作用非常大,大家对企业的经营关注度会特别高。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对公司估值的起伏变化,员工持股则无法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还将承担不小的风险。相比之下,项目跟投能更快为员工带来直接收益,起到的激励效果也将更加明显。

    因此,眼看民营企业规模的突进,国企逐渐掉队,包括绿地、保利、招商蛇口在内的国企央企也纷纷试水跟投制。

    2017年,绿地就曾制定《房地产项目跟投试点管理办法》,拟选取部分市场化竞拍的销售型房地产项目,试点项目跟投制。

    当然,项目跟投的风险也显而易见,如何科学地处理风险与规模的矛盾,对绿城而言,或许还更多地是需要权衡各个大股东的利益。

    宋氏团队继续淡出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合伙人进,亦有旧人退,在曹舟南接掌绿城的第三年,宋氏创始人团队正陆续淡出。

    最新的消息显示,继寿柏年出售所有绿城股份之后,宋卫平也将出售手中的部分股份。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截止2017年6月底,绿城前三大股东分别为中交、九龙仓和创始人团队,三方持股分别为28.9%、24.5%和18.51%。其中,创始人的股份中,宋卫平和寿柏年的股份分别为10.45%和8.06%。

    今年年初,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称,执行董事寿柏年已于1月26日与第三方订立一份协议,以每股港币12.08元的价格出售其于公司的174,549,783股普通股权益,该等股份约占绿城中国全部已发行股本8.06%。

    根据彼时公告,其中的91,772,639股股份买卖已于1月26日完成,其余82,777,144股股份买卖预期将于4月6日或之前完成。

    4月8日,联交所正式披露,寿柏年已于4月6日场外减持绿城中国8278万股或3.82%,每股作价12.08港元,总值10亿港元。至此,寿柏年将其持有的全部绿城中国股份售出,最新持股量降至0%。

    同时,绿城中国发布公告称,寿柏年正式从绿城退休,并辞去执行董事、董事会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任自4月6日买卖完成之日起生效。此外,时任绿城房产副总经理兼北京区域总经理的李骏获委任为执行董事。

    据接近绿城的相关人士透露,未来管理层将另外向宋卫平购买部分股份。

    换言之,继寿柏年出售股份之后,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宋卫平也将把手中持有的绿城中国股份转让,而上一次宋卫平出售绿城股份则是四年前股权之争时。彼时,中交集团以总价约60.13亿港币收购及控制人宋卫平以及关联人士控制的约42%绿城股权中的24.288%股份。

    至于此次宋卫平转让的股份数、作价以及接手的管理层方等细节,上述人士则表示:“正在安排,将会有公告公布。”

    随着中交入股后,宋卫平已鲜少介入绿城的一线管理,转而全身心投入他在蓝城的小镇事业。在其持有的10.45%绿城股份中,有4.62%已经捐给了丹桂基金会,其个人真正持有的股份已不足6%。

    虽然尚不清楚管理层将从宋卫平手中购得多少比例的股份,但在多年搭档寿柏年全身而退之后,宋卫平或许亦无意保留更多绿城的股份。

    原报道 | 用事实说话,用客观、深入的态度记录和报道;洞察全局,综合分析,运用材料与数据,呈现新闻报道原有的面貌。

    撰文:黎倩

    审校:欧阳颖

    致信编辑 打印


  •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