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嘉宾:麦格理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
对话嘉宾: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中;宝能集团高级副总裁、宝能地产总裁、宝能城市发展集团总裁余英;阳光100集团总裁林少洲;中城新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明;中国金茂高级副总裁、华南区域总经理魏浙
胡伟俊:非常高兴可以跟各位在一线的大佬交流房地产这个话题,大家听我讲可能还是隔靴搔痒,接下来跟各位大佬交流,他们可以给大家很多的干货。
我们这个话题是在房地产的小年下面如何过,我首先想问各位大佬一个问题,各位大佬认为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
林中:我认为今年不是大年也不是小年,是正常的年份,今年中国房地产可能是调控这么多年来最好的一年,从全国来看,中国可能很难看到大年和小年,因为有些城市不行,有些城市在上涨,综合来看就是比较平稳的年,未来几年可能我认为中国都会是比较平稳的。回到具体的城市可能有大年和小年,这个城市今年好,可能过一两年不好。
余英:大年、小年这个话题是前一段时间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当时我就在想,怎么突然有个小年、大年呢?以前我们开玩笑说调控把中国的房地产调成了农业,有大年、小年,下药比较狠的时候就影响了销售。现在有这么多大佬站出来说大年、小年,我觉得有点不太准确了,可能对个别房企来讲,今年可能是小年,可能对个别的城市,今年可能受到了一些影响,比如说北京,国家的调控、限价等等,导致销售额有一些变化。但是你看今年一季度,去年前三名今年一季度表现都比去年表现好,大家也注意到保利地产说要重回前三名,销售额也会上升,所以我想应该不会出现大年、小年。
林少洲:大小年讲的是波动和分化,在一线城市过去这几年成交在萎缩,但是三线城市是在增长的,所以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表现,整体的房地产今年可能成交面积有可能会略微回落,但是整体上还是比较稳定的。另外对不同的企业来说,可能大的企业今年还是一个大年,小的企业今年可能是一个小年,行业的洗牌在加剧。更值得期待的可能是在房地产的创新模式方面,一些新型的企业今年可能会是一个大年,在洗牌的阶段,需要很多新的物种、新的业态,所以我觉得创新型企业未来可能会是一个持续的大年。
刘爱明:大家谈小年主要还是觉得今年政策比较严、资金会比较紧。从我的了解来看,前20强我接触了五六家,像林总这样的,他嘴上不说,估计30%的增长他都觉得少了,所以我觉得今年可能不是小年,而是大年,我们看总量也不是小年。现在房地产有一个背景,集中度在提高,大企业能力很强,也许市场比较严峻,它产出还很高,因为大企业表现很强,现在集中度越来越高,基本上不上千亿都不能谈,所以我觉得今年很有可能是一个大年。
另外确实就像前面几位谈的,区域是不平衡的,公司也不平衡,产品也不平衡。另外我们看大年、小年,还要看供应是大还是小,今年没供应,可能又是一个小年。搞房地产这么多年,每年都喊挺难的,但是每年大家日子都挺好,所以我觉得还是地产人自己的努力是最重要的,越是大企业越努力,这也是地产行业一个非常好的现象,给整个经济增加了非常大的稳定因素。
魏浙: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今天从佛山过来,跟那边的一个朋友交流了一下,他是做陶瓷的,佛山有几十家企业做马桶,假如说去年做了100个马桶,前10位的做了50个,后面的企业做了50个,今年可能只有80个马桶可以做,但是前10名做完了,后面的企业没有做的了,所以对大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大年,对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小年。
胡伟俊:听了各位大佬的说法,我觉得刚才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我们的标题是小年,但是聊下来各位大佬没有觉得今年是一个小年,都觉得今年有可能是平稳,甚至是一个大年,在明年我们再坐到一块的时候,可以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但至少这是现在市场的共识,大家觉得今年应该是比较平稳的,大的开发商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大。
假设今年是比较平稳,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大年的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家很多时候会看一二线还是三四线,我们知道在2012、2013年的时候,一二线城市是明星,但是去年我们看到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所以我下一个问题就想请问各位大佬,在今年这种房地产市场情况下,今年是一二线城市好,还是三四线城市好?
余英:今年一线肯定会比较差一点,因为好多房子能卖6万的,只能按3.8万的售价去卖,企业如果不是有销售的压力,或者资金链的问题,他是不会卖的,所以一线城市的销售量肯定会下降。今年我们比较看好的是一些省会城市,等一下我的报告里面也会介绍到,我认为未来几年得到高铁红利的城市有非常大的机会,所以我比较看好三四线城市。因为还有棚改的原因,还有农村孩子一定要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娶媳妇。四五线城市前段时间也比较火,但是我总觉得四五线城市的量到一定阶段也差不多了,所以我还是看好省会城市和一些比较强的三线城市。
林中:中国的城市分化得非常厉害,一线城市就四个,但是都受到了比较严厉的调控,二线城市已经分化成很多类,三四线城市的类别更多,今年肯定是有些城市好,有些城市不好,总的来说城市好有几个共同的特征,第一是城市的基本面好,第二是有没有政策支持,有些三四线城市基本面好,又有大量的棚改,第三是房价有没有过快的上涨过,第四是没有新政调控,今年可能最好的就是这样的城市。
当然不同的城市在今年会有不同的表现。作为企业应该研究不同城市的发展周期,把握发展机会,对我们来说,好的城市多卖楼,差的城市多买地,表现好我们也很高兴,回落我们也很高兴,我们就希望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不同的资源配置。
林少洲:房地产分化差异还是挺大的,笼统谈一个话题的实际意义不大。我想今年一二线新增的供应还是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管是量还是价都受到政策严厉的调控,所以今年不会有特别火爆的表现,一二线可能更多的是存量,包括租赁房、集体建设用地,非传统的产品可能会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包括一些共有产权住房,这些创新模式的产品会有更多的表现的机会。三四线今年还会是主力供应,包括可能会有更多的三四线会完成一轮补涨、补供应、补消费的过程。
刘爱明:其实我有一个感受,我总觉得个别城市资产价格上涨太快,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过程,村里面一看不行了就去镇里面买,镇里面不行了到县城里面买,所以中国三四线城市会有一个不太短的发展机会,现在不是所有人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原来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是现在一看迅速的变化,大量的人从农村去了县城,从县城去了省城。这是我的一个观察。
另外再加上这一轮高铁、城市群规划的变化,很多县一级的城市都做出了很大的规划,这个规划也会吸引人才的聚集,原来县城的人去省城,现在很多县城的规划也很漂亮,只要有足够的人口和财政的支撑,这个事是玩得转的,因为中国的人口数量很大,所以我觉得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三线和个别的四线还是会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魏浙:现在应该不是传统意义的一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主要是受到限购、限价政策的影响,但是城市发展的趋向性是不变的,这就变成了围绕这些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周边形成了城市群的概念。像这两天在佛山有17块土地拍卖,去了很多企业,最后包括三水这样很偏远地区的土地价格都炒得非常高。这还是一个经济的导向。有的城市经济不发达,或者发展的趋势在不断下降,即便它现在是二线城市,它也没有太多的吸引力,我觉得还是经济导向的影响。尤其我们提出的大湾区概念,它实际上是在这个城市圈里面,在这一波作用下注入了更多的想象力。
胡伟俊:我刚刚这个问题其实是希望大佬之间有些辩论,后来我发现大家的意见也是挺一致的,可能觉得三四线城市应该是有机会,因为棚改的原因,一线城市因为限价、限售,包括供应受限,可能短期之内机会不是特别大,反而是一些省会的城市,包括一些一线城市周边的卫星城,它会有一些新的机会,这也是各位大佬的洞见。
刚刚我的主题演讲一开始就提到,很多人都说看过去5年是没买腾讯没买楼,觉得很遗憾,过去5年确实中国的房价涨得非常快,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都在涨。去年十九大把房住不炒写进了十九大的决议,今年的人大开始讨论房产税的问题。接下来一个问题,我想请问各位大佬,大家觉得未来三年房价会不会比现在再上涨30%以上?比方我们看到现在提出的一些可能性的措施,包括房产税等等,会不会对房价的上涨产生影响?
魏浙:我觉得应该会产生分化,就像股市从1000点涨到3000点以后,有很多有机会的股票在未来还会继续翻番,但是有的股票已经在这时候开始下跌了,这还是跟各个城市的经济走向有关系,尤其现在国家出台了政策因城施策,甚至有的城市会因区而施策,都会根据它自己的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财政的需求产生不同的政策,这样你在这个区域里面,对你的房地产或者是对你产生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是你的企业的要求就非常高。
在这种经济去杠杆的情况下,在钱不太多的情况下,大家如果运用得好,企业依然会高速的发展,如果发展得不好,可能就被吃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存在每个区域、每个城市的差异,或者甚至在一个城市里面都会产生分化,而不是原来的齐涨齐跌的现象。
胡伟俊:我问您一个数字,您觉得未来三年,全国房价每年上涨10%可能吗?
魏浙:这个没法说,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的回答。但是房价稳定上涨的趋势确实是不会变的,如果我们相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信我们的经济发展还不断地有财富的积累,而且中国的人口还是在增长的这么一个环节下,它毕竟还是在上涨的趋势之中,这个趋势不会变化,至于说增长比例是多少,现在确实没法拍脑袋说。
刘爱明:我是房地产的死多派,中国人口不完成一轮聚集,城市化没有结束,房价就还会涨。人口往哪里流动,往哪里聚集,哪里的房价就会上涨,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人往高处走,不可能房价还往下跌,没有这样的逻辑。我们现在最大的城市人口才3000万,这个规模太小了,美国、日本的最大城市人口都到了3000多万,我们最大的城市人口应该到6000多万,所以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现在把人口往外赶的城市还是少数,大量的城市还是在吸引更多的人,一个城市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房价肯定会上涨。
我觉得房价上涨还有一个原因,政府不断地投资,如果你不修铁路、高速、医院、学校,房价也不会涨,但是政府投资了这么多,它的钱怎么回来?因此房价上涨是一个结果,所以我觉得但的角度来看,我还是偏乐观的看法,所以我是一个死多派。
现在很多地方的价格都由政府定,但是它不能永远定下去,它永远定下去,地价就不涨了,地价不涨,政府就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所以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林少洲:从感情上我是希望房价能降,因为还有很多人希望房价便宜一点,自己可以买得起,但是从理性上房价下降很难,因为供求关系决定,在大城市的供应量不多,很难有新的供应,改造的成本吓人,想来的人特别多,所以最希望降的地方恰恰最没有可能降,因为还是有很多人想到一线城市,但是没有多少地。现在三四线的房价一万左右其实也不高,扣掉各种成本之后也没有什么利润。
由于政策原因、经济波动原因,造成房价有一定的起落,比如说燕郊由3万变成1.5万,这是有可能的,但是这很有可能又是给新的一波人创造机会。但是现在我们的政府采取的政策非常理性,像年轻人买房的问题,我们用租赁、人才房等等各种办法解决他们的需求。未来的房地产顶多是房价不要涨得太快,涨慢一点,或者说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多涨一涨,等到收入的增长和房价的增长持平,慢慢的这个市场就会很良性了。
林中:我觉得主持人问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你问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涨还是跌,对开发商没有意义,对个人购房者也没有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巨大分化的市场,每年有城市在涨,也有城市在跌,甚至在同一个城市,有些板块在涨,有些板块在跌。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购房者,问涨跌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城市和具体的板块,问宏观的涨和跌没有意义。
如果用中国的平均房价来看,未来三年肯定是温和上涨的,可能每年涨幅也就跟GDP增速差不多,但是用那么多差异分化城市的加权平均数,对中央政府决策没有意义,对很多微观的企业和个人也是没有意义的,看这个东西很难做决定,很难做判断。
如果看中国全国平均房价未来三年会不会上涨,我想它一定是上涨的。统计学里面的一些数据,特别是平均数,我们要非常小心这里面的陷阱,因为你可能认为全国平均房价涨,这个地方就会涨,实际可能不一定,有可能它会下跌。所以我们要看具体的板块、具体的城市,我们已经看到有些城市的板块已经在分化,有些板块还在涨,可能有些板块已经开始跌了,所以我认为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多元化、细分化的市场领域,我们应该更多的用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研究某一个具体的市场,进而去把握这种具体市场中的机会,无论是投资的机会还是置业的机会。
余英:我同意林总的观点,房价不能全国统一来说,各地的情况不一样,而且城市内部也是在分化的,还有一个是大家没提到的,就是物业类型的问题,我就不明白大家在五线城市买公寓有什么用?基本上没有什么外来人口来这里出差过夜,公寓谁来住?又不能上户口,又是商业水电,又不能通煤气,想做饭都很困难。
未来还是要在几大都市圈,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上海都市圈以及国内的几个省会城市,它的房价未来还不是一点点上涨,涨幅会很大。而在一些人口流出的城市,高铁也不通,新的厂房也没人去设,我相信买的房子就是一堆砖头,不管你现在卖多少钱,如果按现在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那个房子也就是6000块钱,如果你今年是16000买的,以后肯定会跌到6000,它就是一堆砖头,它只有居住价值,没有任何商品投资的价值。
而在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全球创业精英回国一定到深圳创业,可能连上海都不去,深圳的创业环境最好,今天上午我儿子到深圳来,他转户口过来,大概只用了半个小时户口就转好了,他是海归创业人员来深圳,这种办事效率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我觉得这里的房价下跌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确实提醒房企在五线城市拿地一定要小心,可能哪一天售楼部门口连一个人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结婚买房子买在县城,结果儿媳妇说我才不住,我要到深圳,所以四五线城市的房地产投资,包括银行贷款,包括个人购房还是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美国、欧洲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那些重要的城市房价还是在上涨,而且一房难求,慕尼黑都买不到什么新房。未来深圳的房地产供应量可能会下降,但是深圳的房价会有很大的提升,罗湖区现在六七万一平方的价格,它的旧改出来之后,我相信十来万是可以卖到的。
胡伟俊:我差不多听明白各位大佬的意思了,要看未来中国房地产的走势,要从微观、中观来看,对于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以及发展好的二线、三线城市,它的房价还会有所上涨。
我之所以问各位大佬这个问题,因为我参加的会议不仅是房地产商的会议,我也会参加一些别的会议,包括金融市场的会议,包括和政策相关的会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家可能觉得现在北京、上海的房价确实很高,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现在要买北京、上海的房子难度很大,让他们觉得很难在当地落脚。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我们看到过去两年房产税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所以我最后一个问题请问各位大佬,大家觉得房产税在什么时候会推出?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推出?会对市场有多大的影响?
魏浙:这个事大家说了好长时间,但是今年两会开完了,它仍然不会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它是一个调节的长期的手段,对于房地产市场已经实行的政策,包括土地出让金,需要考虑到广大的购房者、中产阶级或者是财富拥有者的心态,这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税收而税收。所以我觉得房产税出来的速度不会太快,即便是出台房产税,我觉得这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它也会经过充分的讨论,而不是盲目的出来。如果它真正出来的话,在那个合适的时点,它是对现在的房地产无规律性的、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一定会产生挑战。
刘爱明:房产税和房地产税不是一个概念,你问的可能是物业的持有税,如果是这个税,我觉得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会那么快出台。另外这个税的目的也不是降房价,这样的话就打击了一大片。其实我倒觉得这两年很有可能会收房产增值税,因为你赚钱了,收你一点税,没有人会反对。
胡伟俊:卖房的时候收增值税是吧?
刘爱明:对,收这个税至少不会带来什么矛盾,你获得了暴利,收你一点暴利税是正常的,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的,持有环节的征税是比较复杂的,包括你刚才的报告中提到的这一点也是一个问题,我在深圳一套房子值2000万,但是我家庭收入只有50万,你怎么收税?我不能把家庭收入全部交税了,虽然我的房子很值钱。
胡伟俊:您觉得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出台也会相对比较温和。
林少洲:房产税是一个重要的税种,最后出台政策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如果把房产税理解成是调节房价的工具,这肯定是错的,因为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房产税,但是它跟房价的涨跌无关,在有房产税的地方,该贵的还是贵,该便宜的还是便宜,所以它基本上不会起到调节房价的作用,就像股市的交易税,它跟股市的涨跌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它如果要征税,它只是解决公共开支的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所以它什么时候收?
政府需要这笔钱的时候,它可能会收。但是这个税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征税成本非常高,非常难以操作,所以我相信政府在考虑执行这个税的时候,他会经过非常慎重的评估,因为这个事确实影响很大。我相信房产税对中国房地产大的趋势的影响会比我们想象中小,因为大家对它寄予的希望太高了,希望它出来之后我们的房价就正常了,北京的房价就打折了,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房价是由供求关系、产业、人口等等因素决定的。
胡伟俊:我非常同意您的看法,现在一线城市的房价确实非常高,民众希望它跌一点,现在在一线城市大家想留下来,但是没有房子,希望房价下跌的人,从政策的角度,您觉得最好的政策是什么,可以让大家更多的买得起房子呢?
林少洲:其实中国的高房价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土地造成的,因为土地价格的信号推升了房子的价格,如果要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就要想办法推出便宜的土地,包括推出租赁房、自持为主的房子,你只要土地价格足够低,对销售对象进行必要的限制,这样就解决了年轻人买房的问题,你想通过打压整体房价解决年轻人买房,这是不现实的,这是杀鸡取卵,不可行。
林中:我认为房地产税一定会出,房地产税不是用来打压房价或调整的工具,我们不要过多的担忧和害怕,相信党和政府,因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定是摆在最前面的。我们从来不讨论房地产税,该交的大家都一起交,该买房买房,该买地买地,我们内部从来不认为房产税是一个问题,我们也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
余英:我一直认为房地产税不可能出来,但是如果一定要出来,出于一些需要,也可能5年内会出来,但是出来之后就不是原来那个房地产税,名字还是一个名字,但是内容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很温和,而且还没有细则。
中国有很多政策以前也出现过,出来一个什么文件,最后不知道怎么操作,出来就放在那儿了,我也很同意大家的观点,这个税会非常温和,参考国外的经验,没有听说它对房价有什么影响。我记得我中学的时候听说过一个存款税,吓得大家不得了,觉得存在银行的钱要交钱,实际上现在大家把存款交钱的时忘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对大家不影响,所以房产税对房价没什么影响。
至于你说的房价的问题,北上广深这些年轻人买不起房,深圳的房子动辄上千万,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挣到1000,租也租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得一两万一个月的租金,他的工资才1万块钱,怎么办?问开发商,开发商一点办法也没有,问小业主,小业主也没有办法。那问谁呢?问那些企业老板。
你把工厂迁到那些地方去,那个地方房价便宜,年轻人住得下,你的企业才能活,否则你要硬在深圳,那也只有那些富二代能到你那里上班,他不用交房租,因为他可以住他爸的房子,否则只有迁走。就像多少年前我们搞规划的时候解决北京堵的问题,怎么解决?迁国家机关和首都机关,别让它集中在市中心,迁到外面去,进行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才能解决首都的拥堵问题,而不是说有一位大师说北京堵是因为北京的一环、二环、三环、四环堵,不是那么回事。
我相信要解决年轻人到北京创业,让他们活下来,就是把他们迁到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去,那边的房子便宜,所以华为迁到了松山湖,华为的员工尽管工资很高,在深圳也买不起房子,他们迁到了松山湖,那边的房子便宜,这才是关键。
胡伟俊:我明白余总的意思,如果这个企业没有办法负担那么高的成本,他最好的办法是迁出去,然后有更高端的工作进来,这样的话我们这个模式才能维持下去。
现场提问:我有一个提问,最近各大房企都提出千亿销售额的目标,目前楼市调控政策持续,你们觉得未来是否有实现千亿房企弯道超车的机会?
林中:我觉得行业在未来几年还是会有一些企业达到超千亿的规模,一是未来这个行业整体的规模还是很大,现在还是处在一个高位平台期,全国来看每年都会维持在十几万亿的成交额。可能再过5年或者10年,这个高位平台期过去,行业开始逐步回落,要逆市上涨就比较难。
二,能不能冲千亿还是要看企业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的能力能不能支撑它的发展。2017年有17价销售额超千亿,未来这个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但是到2018、2019、2020年冲千亿难度会比较大,特别是中小企业。首先要看你的战略布局在什么地方,如果你刚好布局在这两年市场比较好的城市难度就不大。另外是在金融去杠杆的时候,中小企业要加速发展,加杠杆的难度也很大,你不能加杠杆,你很难发展得很快。
但是目前来看未来两三年,如果战略很对、执行力又很强,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的。现在大家还在想规模增长,其实从2018年以后,行业内大的企业已经越来越不讲规模增长,越来越开始讲有质量的增长,可能到2020年以后,行业讲得更多的是有质量的增长。
现场提问:现在大家都在谈千亿、5000亿,但是在全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活不下去,可能拿不到地、拿不到项目,这些中小企业去杠杆、融资又比较困难,他们的出路在何方?这些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怎么办?我们很多原来的同事或者是业内人士,上下游企业都会说,未来5到10年工作怎么办?路在何方?这是很多人都很困惑的,可能刚出校门的还好一定,但是35岁以上的人,在深圳如果公司倒闭的话,可能求职都很难,难道都去创业做老板吗?
刘爱明: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觉得行业集中度提高,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说得不好听,大鱼吃小鱼从来都是这样,不仅是房地产行业,所有行业都是这样,这个趋势没法改变。
另外,作为中小企业要提前做好准备就会更从容一点。地产是一个很本土的行业,他的客户也很本土,所以大企业有大企业的机会,小企业也有小企业的生存之道,你搞一个酒店经营也挺好的,在很多城市也是非常赚钱的生意,所以我觉得这才是房地产真正的转型。房地产上半场就是不断地卖楼,但是现在再谈规模增长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下半场反而是更精彩,真正的房地产肯定是运营,如果只是卖楼,现在没有多少机会了。
我从企业的理解,我觉得转型的机会是很多的,现在政策本身也在引导做长租公寓。2006年我在上海就有这个感受,我觉得这个城市已经进入了一个多样化的时代,原来很多城市没有酒店,只有招待所,后来突然出来一个五星级酒店,现在什么星级都有,精品酒店、五星、四星、经济酒店都有,这样才精彩、多样。所以我觉得企业谈转型是机会很多的,但是确实要主动寻求,我认为下半场会更加精彩,会出来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
纯粹比销售额,你想弯道超车不容易,但是谈赚钱不一定没机会,你有很多弯道超车的机会,你转型之后也许机会更多。另外作为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也要转型,你不能光会卖楼,还要会经营。所以我理解大概是这样几个层面。
总体来说我认为不会像你说的那么悲惨,35岁以后都没工作干了,我觉得会更加精彩,大家活得会各式各样,活出个性来,会更加精彩。
胡伟俊:刘总说得非常好,非常充满正能量,企业要转型,个人也要转型,其实在房地产的下半场,可能大家未必需要考虑太多很高大上的东西,关键在于自身的竞争力,自己的能力,下半场会越活越好,这可能是我们这个圆桌里面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我相信各位听众也非常有收获,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这个圆桌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大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