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继续火热,但下半年在资金来源收紧、入场门槛提升的调控影响下,市场回归稳定,成交楼面均价溢价率回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3643亿元,增长49.4%,增速提高2.4个百分点。
供应方面,全国各类土地推出量由降转升,其中尤以住宅用地推地量增幅最大。在推地方式方面,“价高者得”的招拍挂出让方式被逐渐退出,“竞自持”“限房价”“限地价”“熔断”等新出让方式开始推广。同时,土地资源进一步加速向大型标杆房企集中。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大型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拿地能力远强于小企业,从而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加速提升,并且看上去比销售集中度的提升更加猛烈。
以碧桂园、万科为例,2017年以来,碧桂园拿地金额超2500亿元;万科则在土地市场取得约230个项目,总拿地金额达3000亿元。
成交继续上涨的同时,土地流拍现象也频频出现。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下半年,全国共有约260宗土地流拍。总的来说,未来三年部分大城市土地供应将有所回升,并将更多倾向于租赁住宅。
此外,因为限售价、限地价、限自持等诸多限制,众多房企早已选择抱团取暖,以联合拿地的方式获取土地储备。
在这个“规模化”越来越重要、集中度越来越高的环境里,充足的土地储备成为企业扩张的前提,“尽量多拿地”、“拿好地”成为企业的普遍共识。
标杆龙头房企出现加速拿地,也说明规模化扩张越快速的房企,出现了存货加速下行的现象,补充土地储备的需求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