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6日,由观点网及搜狐焦点网、每日经济新闻、华夏时报、时代周报等媒体联合举办的“2014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拉开帷幕。在论坛正式开幕前,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潘军,接受了搜狐焦点网记者的采访。
时隔“内地社区运营第一股”彩生活香港上市不到2个月,更多的人关注彩生活的现在与未来。在业内人士眼中,花样年在楼市的角色,似乎已经成功从一个房地产开发商转型为“社区运营商”。
与此前跟潘军的接触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出场让记者稍显惊讶:他在服务人员的开道下,拄着拐杖进入了访谈厅。当记者还未从拐杖疑云中回过神来时,语言风格向来犀利前卫的潘军已经开始频频抛出金句。
半年业绩仅完成12%? “我不想再被营业额捆住手脚”
虽然花样年集团半年业绩发布会还未召开,但不少媒体已经根据此前6个月的数据简报,统计出花样年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与红红火火的彩生活上市相悖,花样年上半年的业绩的确显得不尽人意。数据显示,花样年上半年销售额仅18亿元,完成率仅为12%。离年初定下的150亿销售目标,花样年似乎还有一定距离。
此次业绩的下跌,也让业内纷纷怀疑,花样年对于彩生活资金与精力的投入是否“有点过”,才让公司整体业绩不理想。更有甚者猜测,花样年以后会否不再开发房地产项目,一心一意做社区服务。
在访谈现场,潘军首先承认了上半年公司销售情况不理想,并告知有关销售目标是否调整,会在不久之后的花样年半年报发布会上宣布。但他强调:“我现在不想再被营业额这件事,捆住手脚。”
花样年发展16年,潘军看过了多少所谓百强房企出现问题,重伤企业。企业规模大并不代表企业会一直健康发展,规模与风险一直是成正比的。潘军称,花样年转型后,融资渠道增加。“我还算幸运,不缺钱”,潘军认为,在房地产走入下行通道的时期,不缺钱对企业而言就是最好的。
转型为社区服务运营商,让花样年在股权上更加灵活。潘军表示,花样年也可以小股操盘,学习借鉴万科。同时,他也愈加注重彩生活等轻资产的发展。
在未来,花样年将会把后续的一些资金投入到轻资产业务中,投入到给股东带来更高回报的业务上。潘军甚至后悔,没有早一点把去年融资获得的资金投入轻资产,以加快部分轻资产事业体的发展。
虽然愈加着重社区服务的运营,但潘军表示花样年还是依然会拿地盖房。因为对花样年而言,拿地是社区制造的第一步。没有社区的诞生,社区服务又如何进行与扩大?
复制彩生活模式? “先把公司高层领导换一次血”
彩生活的上市,让不少开发商及社区服务商看到了新的商机。而彩生活的超高毛利率,也让不少企业眼红。业内不少中小型的物业管理公司已经开始学习复制,彩生活的经营模式。
对于此种复制,潘军倒显得毫不担忧。彩生活的成功,除了人们都可以看到的“免费服务业主,靠增值服务赚钱”之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彩生活系统运作下来,公司的人力成本可以大大减少,员工数量仅是传统物业公司的一半。
潘军举了2个例子,彩生活管理全国各大小区,一个区域公司,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监控各个小区的情况,不需要中间人去监管;由于直接通过APP缴管理费,原先每个小区管理处1个出纳,现在20个管理处1个出纳即可。
此外,彩生活的诞生,动了传统物业公司的“奶酪”,对其公司以及高层领导的利润和薪酬,带来了质疑与挑战。标准化的管理制式下,潘军发现原来物业管理的高层领导不再需要管理一大帮人、一大帮事,自然也不需要付出如此高的薪酬给员工。
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大型传统物业管理公司的高层领导,年薪可以达到500万。而彩生活公司总裁唐学斌,年薪仅50万。传统物业与彩生活的企业文化差异明显。
潘军曾对想拜师学习的传统物业公司领导说过,你如果想学习我们彩生活,首先要付出的“成本”,就是把公司的高层领导砍薪,甚至换血。这对于企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故难以复制。
纵然彩生活的盈利模式在业内仍存有质疑,但毫无疑问的是,潘军坚信彩生活的未来。他为彩生活设定的最低目标是,2020年管理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服务人口约4000万。潘军认定,明年花样年,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社区服务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