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见习编辑 李雯露 “整合现在还处于战略阶段,具体方案是由专家结合国家发展的整体要求在做,仍处于设计当中,希望未来能够持续提升品牌,打通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持续的融资渠道。”
在4月23日中粮地产召开的201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中粮旗下房地产业务整合一事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中粮地产董事长周政在股东提问环节如此回应关于整合的最新进展。
针对中粮集团整合其他地产业务已完成人事整合的消息,中粮地产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崔捷表示并不知情。
整合暂难揭盅
“我们并没有接到相关通知,把档案调到总部看看是否适合还有可能,但是没有人员调整这回事儿。”崔捷如是说。
就在上周,有媒体援引中粮集团内部有关人士的话表示,在2012年一季度,中粮集团整合其他地产业务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目前,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中粮酒店事业部三方的人事员工档案、资料已经完成了整合,现在中粮集团正在考虑如何将旗下资产整合。”上述人士透露,目前如何整合资产还没有确认。
该报道还称,中粮集团整合其他地产业务分为三步走:第一,人事整合;第二,资产整合;第三,上市。
事实上,早在2009年,宁高宁就已提出整合中粮旗下地产业务的想法,然而,至今已有3个年头过去了,整合一事仍处于战略高度,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崔捷指出,一方面,整合牵扯的内部相关人员比较多,影响面会比较大,因而公司一直在寻求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另一方面,崔捷认为现在并非推进该事项的较好时机。
“更多的还是与目前市场环境有关系。2012年房地产行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企业的资金环境也不容乐观。”崔捷坦言:“5年内是否能完成整合这一目标,目前还很难说。”
然而,始终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整合一事推进的如此之慢。
中粮地产尴尬
事实上,中粮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格局,向来被业界视为关系微妙。
除了上市业务之外,还有其他的非上市业务,包括四个板块:住宅地产、商业地产、酒店、旅游地产,涉及中粮地产、中粮置业、酒店事业部及中粮海南公司。
作为中粮集团已有的A股上市平台,在目前集团大力助推商业地产的局面下,中粮地产位置颇显尴尬。
中粮地产曾被母公司给予厚望,一度被选作集团地产业务的整合平台。
按照宁高宁早前的逻辑,未来中粮地产主攻住宅和工业地产。随后,中粮集团展开一系列的资产调整,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将住宅地产项目注入中粮地产。
然而,由于房地产主营业务发展缓慢,中粮地产与同为央企控股的招商地产、保利地产等房企差距日益扩大。
年报数据披露,2009年-2011年,中粮地产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4.5亿、7.45亿以及10.72亿元,投资收益分别约为1.81亿、5.24亿以及4.09亿元,占比分别为40%、70%以及38%。
在剔除投资收益、补贴收益以及营业外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其2009年-2011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2.75亿元、1.64亿元、1.81亿元。
2011年中粮地产净资产收益率下降至9.46%,远远低于同年百强房产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19.5%的水平。
如此来看,今年3月宁高宁公开表示,重新梳理业务架构,计划拆分旗下商业地产业务,在香港上市,恐与此不无关系。
大悦城难复制
就在中粮地产业绩不佳之时,主攻商业地产的中粮置业却似乎在突飞猛进。
自2007年推出大悦城项目后,中粮意图通过大悦城的复制实现在全国版图上的扩张。
2010年年中,宁高宁宣布,中粮计划未来5-10年内在全国建设20个大型商业地产项目。2011年11月1日,中粮集团再次加码大悦城:“未来5年,中粮将在全国复制30个大悦城项目。”
然而,从目前中粮置业的表现来看,似乎有些言过其实。
高通智库在其最新的一份关于中粮置业的研究报告中提到,到现在为止,已经开业的项目包括北京西单大悦城、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大悦城、沈阳大悦城、天津大悦城。其中西单大悦城被普遍认为是个成功的典范,但朝阳大悦城的发展却只能用萧索来形容,上海大悦城、沈阳大悦城的经营也只是平淡而已。
事实上,就在今年,大悦城进入北京的第五个年头,北京第二店朝阳大悦城因定位问题和主力百货店永旺Jusco(佳世客)解约;第三店安定门大悦城又由于临近地坛古建筑群,项目层高等受限而迟迟未通过审批,不免给宁高宁的大跃进版图蒙上一层阴影。
高通智库认为,单靠西单大悦城的盈利是不足以支撑大悦城项目全国落地的,需要后续项目有更新的盈利才能有力支撑大悦城全国复制,而朝阳大悦城销售遇冷,必将严重影响大悦城全国复制的步伐。
“仅西单、朝阳、天津三个项目加在一起就超过一百多亿,利息数字很大。大悦城大规模的扩张,无疑将给中粮置业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该机构还指出,“大悦城”缺乏自身的百货品牌体系,仍需探索可供全国性复制的样板模式。
酒店资产庞大
相比之下,中粮旗下酒店以及旅游地产板块的受关注程度较小,但却拥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早在20年前(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时候,大批淘金者涌入海南岛炒地炒楼,位于三亚市东南28公里处,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的亚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获得国务院批准成立,中粮集团率先向三亚投入重注大量圈地,成功取得亚龙湾这块“风水宝地”的一级开发权利。
1995年,中粮集团对亚龙湾投资、开发实施控股经营,之后中粮集团便开始实施“以酒店提升度假品质”的战略,1996年,由中粮集团投资兴建的凯莱酒店落成。
而后,相继建立和引进了天域、万豪、红树林等17家国际顶级酒店项目,建成海滨浴场、高尔夫球场、豪华别墅、海上活动中心及中心广场、贝壳馆、蝴蝶谷游艇俱乐部等旅游项目。
目前,中粮正与政府部门及国内外企业合作,推进亚龙湾二期土地开发。
而酒店方面,专门从事酒店投资与开发业务是酒店事业部。目前,在北京和三亚拥有3家在建的国际品牌商务和度假酒店,在苏州、南昌拥有2家凯莱酒店,未来将陆续涉足上海、天津、烟台、杭州等地酒店市场。
其中在建的北京华尔道夫酒店、北京长安街W酒店和三亚美高梅度假酒店是中粮着力打造的超五星豪华酒店。
由此看来,尽管中粮旗下拥有如此大而全的资产,但由于各部门独立运作,互不搭界,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因而整合一事迫在眉睫。
宁高宁的愿望
实际上,自宁高宁于2004年入主中粮集团以来,中粮集团的地产业务一直都在调整和整合当中。
2006年,中粮集团决定划分投资性物业和住宅发展业务。2007年成立中粮置业,专门运作商业地产,而中粮地产主要运作住宅和工业地产开发。2008年,该集团内部提出计划5年发展20个大悦城,资产规模目标700亿元。
而进入2009年,中粮开始大力推进“大悦城”城市综合体战略。
“我的计划是,未来几年内房地产的资产规模将占到中粮的15%-20%。”这是宁高宁2009年作出的期许。
也就是在这一年,中粮集团正式提出打造“全产业链的食品企业、全服务链的城市综合体”的“两链”战略,全力发展以大悦城购物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并开始将大悦城品牌进行全国复制。
直至2010年中,中粮集团的地产酒店业务部门包含:中粮地产,中粮置业,酒店事业部及中粮海南公司,然而各部门独立运作,互不搭界,不能形成有效合力。
为强化内部协同,加快地产酒店业务的整合,2010年年底,中粮集团组建地产酒店事业部,负责管理全部住宅开发、酒店商业运营、旅游地产、工业地产的运作,当中亦涵盖了中粮地产和中粮置业的全部资产。
其中,中粮置业董事长史焯炜担任该板块总裁,而该业务板块的总经理,则由现中粮地产董事长周政担纲。
“未来我们希望以大型城市综合体为主要产品线,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搞酒店不容易,搞商业不容易,但整合到一起,与当地政府谈政策优惠,也都容易了很多。”宁高宁曾于彼时如此表示。
而后,2011年3月,宁高宁表示,中粮集团在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两大地产业务平台合并完成后,将会以A+H的方式整体上市。
同年年底,中粮集团表示将在北京、上海、天津、烟台、成都5个城市成立城市公司,将中粮地产与中粮置业的资产整合起来,厘清股权关系,统一管理,为上市扫清障碍。并提出“未来5年,中粮将在全国复制30个大悦城项目”。
然而,在今年3月,宁高宁又公开表示,计划拆分旗下商业地产业务,在香港上市。但就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地产、中粮置业、中粮酒店事业部这三家公司哪家将登陆H股,宁高宁却并未给出答复,除此之外,对于上市的具体时间和融资规模,也均未给出具体的答复。
对于中粮集团地产业务延宕多年的整合之路,中粮地产前独立董事丁平准感触颇深:“许个愿吧,3-5年,期待在我进入‘80后’(指80岁)的时候,中粮地产能够完成整合,进入行业前十名,我今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