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房产税、限购是过去一周的热门关键词,甚至也是过去一年的最常用调控用词,但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却依然难于遏制。
央行在新年之前已经突然袭击般进行了一次加息,然后在新年的第二周就已经宣布本年度的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也是央行近2个月来第4次上调准备金率。
至此,2011年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与常态化的序幕已经完全打开,“温水煮青蛙式的收紧流动性,在逐渐接近临界点”。
巴曙松最近在城市观点论坛2010年度论坛上说,利率调整很大程度是指向资产、指向房地产。而有限放大巴曙松先生这一判断的话,可以认为,整个货币政策的收紧对房地产会产生重大影响。
这是不言而喻的。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女士甚至认为,紧缩货币对房地产企业有致命影响。她作出了极度悲观的判断:“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辅之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市场观望情绪加重,房地产现金流出现问题则会重演2008年的悲剧”。
可以猜测得到,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即以加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主,而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则以房产税及限购、限贷等为代表。
但这些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力与威慑力足够了吗?显而易见的是,收紧流动性并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2009年中开始,中央就已经开始意识到货币政策的问题所在,但是2010年依然欲收不能,全年房贷还是超过了7.5万亿的红线,接近了8万亿。
更有消息称,2011年国内的信贷投放势头不减,第一周金融机构新增信贷已超过5000亿元,按此规模,整个一月份的信贷投放将在8000亿以上,甚至达到万亿。
有评论文章形象地解释了这一切:雨水是小了许多,但积累在大地上的洪流已经泛滥成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恐怕还是直接的泄洪措施。
另一方面,“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似乎更加难于让人信任。有“史上最严厉调控”之称的2010年一系列调控,并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
而且,重庆确定试点房产税的消息刚刚出来一个星期,就遭到了各方面的围追堵截,而且即使一切顺利,也仅仅是试点而已。
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河里面的时间长了,谁又能确保不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限购政策在去年出台以后,早已经被批驳得体无完肤,今年的新成绩是增加了一个武汉,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动向。
但执行限购的城市还是只有十多个的时候,全国其他数十甚至上百个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却成为了新的“必争之地”。
以二三线为主要方向的恒大地产,在2010年将土地储备从5000万平米左右增加到9600万平米,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综上所述,“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辅之以“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似乎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房地产企业产生致命的影响,但是长期与长远的影响必然是逐渐显现的。
也许很多人能够想象与预见得到的未来都是难于乐观的,接下来需要更加地稳健——
万科王石下了死命令,2011年销售额不允许超过1400亿元;富力、世茂房地产、碧桂园等标杆房企2010年完成了超过300亿元的销售,而只将2011年的目标确定在了360亿-4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