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一周评述:后国进民退时代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时间: 2010-03-22 00:38:38    来源: [ 观点网 ]

房地产行业"国进民退"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禁令的真正意义也许是央企全面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信号。

  观点网 房地产行业的“国进民退”已经纷扰了一年多,应该是到了一个了结的时候。

  自去年6月底,中化方兴强势夺取北京广渠门15号地以后,对于央企挟重金涌入房地产市场的利弊之争,就没有停息过。而这一切源于2008年及之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以及在2008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威胁下,中央政府被迫从调控突然转向救市。

  金融危机的突袭让决策层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准备,仓促出台的救市政策留下了一些遗憾。巨量流动性在修复熊市寒冬带来的创伤的同时,也带来了计划外的效果--资本存在的价值在于追逐利益,流动性的过剩导致资本迫切需要利益的支撑,而房地产作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顺理成章地成为过剩资本狂奔的出口。

  过于久远的记忆总会稍显模糊,在2010年去追究2008年甚至更久之前的事情,也许是强人所难,但可以让人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当时的调控之下,全国房地产陷入寒冬,楼市惨淡、土地无人问津,在2007年疯狂的行情里拍出的地王,用当时流行的话来描述就是:2008年,地王都在“晒太阳”。

  这一切都似曾相识,因为2009年的市场走势与上一个周期的上半场如此相似,而很多人几乎已经可以看见下半场:在新一轮调控风暴下,2009拍出的无数地王,再次面临晒太阳的局面,最终要么勉强开工、项目烂尾;要么亏本清场;要么罚款退地;要么一直晒着,直至晒干。

  但一个略显不同的现象是,2009年拍出的地王,不少属于财大气粗“央企”。2008年熊市中勉强活了下来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在地王争夺战中一再败北。

  这或许将像“蝴蝶效应”一般,给这一个周期带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下半场,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10年3月18日发布的“禁令”,也许就是这个周期的一个转折点。

  “禁令”的核心很明显,就是除了经过授权的16家央企可以经营房地产行业之外,其他至少78家已涉入房地产行业的央企在未来几年内退出。

  这个“禁令”的出台引发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讨论,并使得房地产行业再一次被摆在了风口浪尖。有人欢呼,认为这是“国进民退”的终结;有人怀疑,并指出,16家央企的地产板块资产总额占全部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的85%,其他78家的退出对央企开始掌控房地产毫无影响;有人担忧,认为房地产最终还是无法摆脱泡沫破裂的结局。

  最终的结果如何,在底牌揭开之前都是无法预测的。但可以相信的是,房地产行业“国进民退”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禁令的真正意义也许是央企全面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信号。我们可以称之为“后国进民退时代”。

  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关于所有制的争论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过,发生在房地产行业的“国进民退”亦然。房地产被认为是“暴利”行业,拥有政策、资源等一切优势的中央企业进入并试图掌控以获取利益,并不难于理解。

  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央企)的重组合并、做大做强就成为了其工作的一切出发点。经过7年的发展,央企数量越来越少,体量却越来越大,进入世界500强名单的中国内地企业,几乎都是央企“巨无霸”。

  但显然的是,央企的强势表现,根源在于其在所进入行业的垄断地位。78家退出房地产行业的央企所拥有的地产资产,在国资委的掌控之下,无外乎重组合并到16家获准经营房地产的央企旗下,而之后,结果也许有两种:一是造就16家称霸房地产的央企。或许在继续重组合并下,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少,但能量却越来越大。

  另外一种结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央企与民企的地王一起结伴“晒太阳”。

  但是,在政策决定生死的房地产行业,已经在逐渐成为主导力量的央企,会等来泡沫破裂的那一天吗?

24小时热点>>
观点时评

民企无路 地王已成“猪流感”

金融资源的配置让央企可以用全民的资产和银行的资源与民争市场,这是“国进,民不得不退”。

·王石避谈房价的理由

·任志强的“无能”和无奈

·政策调控 亦需尊重市场机制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 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