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月27日,福州暴雨倾盆,是日清晨,左宗棠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突发疾病离世,享年74岁。
左宗棠病逝距其首次就任闽浙总督过去了20年,距马尾海战一年。1866年,升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到福建后,奏请清廷创办福州船政局,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驱。1884年,马尾海战,福建船政局近20年苦心经营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沈葆桢
1866年8月,清廷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立轮船制造局的奏折,决定在福州马尾江的三岐山下建设船政局——福州船政局。但未及两月,因陕西回民起义,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
作为实际筹划人的左宗棠为保船政,想到了在家为母丁忧的江西巡抚沈葆桢。
沈葆桢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年间进士,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1856年沈葆桢被派到江西,任九江知府,追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在此期间,曾有沈葆桢与太太同登城楼,沈夫人城楼击鼓抗敌的故事随之流传。1861年任沈葆桢任江西巡抚,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失陷,沈葆桢捕杀了幼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玕。1865年,沈母去世,沈葆桢离官回乡丁忧。
1866年10月左宗棠亲赴福州宫巷请沈葆桢出山,主理福州船政。左宗棠两次探望沈葆桢,但均被沈以“重孝在身”推诿了。
即将离任福州的左宗棠知道沈葆桢的难处是在身份和用人方面,于是他向沈葆桢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绅士、商人胡光墉(胡雪岩)相助;所有的原班人马,都归沈葆桢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就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于1867年2月1日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由此,沈葆桢方才答应左宗棠主理船政,因服孝期未满,只得出任“马尾船政大臣”。1866年12月,福建船政局破土动工,次年7月,沈葆桢正式赴任船政大臣。
左宗棠离任时为何选沈葆桢接替自己的职务?左宗棠曾解释:“(福州船政)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沈葆桢一上任即建船坞及机器厂,并附设艺童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次年正月,又创办艺圃和管轮学堂。船政局在沈葆桢主持管理下,招聘外籍技术人员、招考水手,向国外购买机器和木材等原料。同时,为了解决造船所需的原料,沈葆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矿、办厂、冶铁炼钢,实现了自给。1869年,福州船政局自制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准备下水,此后,福建船政局造船20余艘,其中从舰长到水手,均为中国人。1875年4月,清廷发布上谕,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从此走上轨道。沈葆桢亦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1879年11月沈葆桢病逝,1884年法军入侵马尾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福州船政学堂
事实上,关于沈葆桢和福州船政局的记忆,大多数来自北洋水师而非福建及南洋水师。在日后赴英留学,并且成为北洋水师骨干的中国第一代现代海军将领大部分出自福州船政局的福州船政学堂。
这其中包括第一届驾驶班毕业的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方伯谦、林永升、邓世昌、严复及第二届驾驶班萨镇冰等人。福州水师学堂学子几乎为福州抑或福建人。这其中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方伯谦、林永升、严复等人曾赴英留学,并在留学后回国参与组建北洋水师。
严复归国后,在组建北洋水师的过程当中,出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校长,而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等人均上舰带兵。
严复是以第一名的成绩为沈葆桢赏识而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的,他甚至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上舰带兵,并在此后随刘步蟾留学英伦,与日后黄海海战期间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
但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成绩第一名并非严复,而是刘步蟾,因福州船政学堂为五年制,其中除传统儒学科目外更有算学等理科科目,刘步蟾等人理科成绩优越。
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毁于一旦,与之同时沦落的,是福建船政学堂的中国第一代海军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