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哈尔滨:近代文明的承载之处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近代文明西方文明开始沿着松花江河道与“中东铁路”进入哈尔滨,并沿着中东铁路切入东北腹地。

  城史

  与大多数中国古老的城市不同,哈尔滨没有城墙,这是这个城市的定位。近代文明是以殖民野心的方式赤裸裸地进入哈尔滨的。

  哈尔滨作为城市,一开始承载的就是近代文明。1896 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为在东北牵制日本,专程赴俄罗斯为沙皇祝寿,双方以“盟友”的姿态,通过《中俄御敌互助条约》。

  《中俄御敌互助条约》中一条重要的内容是:清政府允许俄罗斯在东北修建“东清铁路”(1920 年后改称中东铁路)。哈尔滨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1898 年,俄国人以哈尔滨为中心修建“东清铁路”。“东清铁路”干线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从绥芬河出境抵达海参崴,支线从哈尔滨出发,纵贯黑、吉、辽三省,直至旅顺口。两线全长2489.2 公里,铁轨以巨大“丁”字形状穿越东北,哈尔滨就处在这“丁”字形的交叉点上。

  1903 年,中东铁路通车,1905 年,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置“滨江道”,由此拉开了哈尔滨作为城市的历史……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近代文明西方文明开始沿着松花江河道与“中东铁路”进入哈尔滨,并沿着中东铁路切入东北腹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当时由中东铁路管理部门创立的一所工业技术学校(俄国人创办),1920 年5 月俄国人在哈尔滨筹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同年8 月5 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名誉主席,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德. 勒. 赫尔瓦特为主席;9 月9 日,毕业于鲍曼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现为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的工程师阿. 阿. 摄罗阔夫为校长;10 月17 日,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最初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设铁路建筑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教职员工全是俄国人,教师用俄语授课。学校为中国学生设立了预科班,共招生17 人。

  建城

  俄国人未来哈尔滨之前,在有关文件中就已将这个未来的铁路枢钮总站命名为“松花江镇”。随着中东铁路的全线开工,1898 年哈尔滨最初形成以“松花江站 ”( 埠头区) 一端和“哈尔滨站”( 香坊区) 一端有如蝌蚪般的城市雏形。

  在随后的日子里,哈尔滨因为中东铁路的修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已有人将其称为松花江市。

  1903 年7 月14 日,中东铁路全线正式通车,俄国人改“松花江市”为“哈尔滨市”,改“松花江站”为“哈尔滨站”。整个哈尔滨市由“埠头区”、“新哈尔滨区”、“老哈尔滨区”三个区组成。

  俄国人初来哈尔滨,设立中东铁路工程局,负责所有中东铁路建设事宜。工程局本部设在田家烧锅院内( 今东香坊安埠大街中段北侧) 办公,但同时俄国人同时在红旗大街以西的香坊,即香坊公园附近修建一些新建筑。

  1898 年5 月28 日,先遣队技师维谢洛佐夫在今香坊公园内安设了第一座气象站。8 月1 日,俄国东正教在西香坊军政街( 今香顺街) 建立小尼古拉教堂,第一任司祭茹拉夫斯基。

  不久后,在西香坊草料街( 今香坊大街) 俄国人又开办了第一家商店——罗西安洋行。10 月,一所铁路小学也在香坊保卫街( 今卫生街) 举行了开学典礼。

  1903 年7 月14 日,中东铁路完工之后,俄国在哈尔滨设立中东铁路管理局,霍尔瓦特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他是当时哈尔滨沙俄控制区的实际管理者,直至1920 年。

  索菲亚大教堂

  公元1903 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进驻哈尔滨。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俄罗斯于1907 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

  最初索菲亚大教堂仅为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用作第四步兵师随军教堂。1923 年9 月27 日,圣索非亚教堂第二次重建,重建历时9 年。

  教堂整体呈现拜占庭风格,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 座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 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钟声。

  哈尔滨铁路局大楼

  又称“大石头房子”。它有着长达182.24 米的正立面,为方便观摩这个巨大的正立面,哈尔滨铁路局大楼在修建之时,整个建筑后退64 米,在建筑与街道之间形成一个小型广场。

  整个建筑采用斑驳的暗绿色青石饰面,据说,当年施工时先将石板在地面上铺装完毕,依次编号再逐一镶嵌到墙面上。

  建筑细节上堪称完美,洞的贴脸,采用圆润的曲线,阳台铸铁栏杆也弯曲缠绕,如花叶、丝蔓。

  建筑

  1898 年至1917 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以及俄国势力的扩张,俄国人在哈尔滨修建阿东正教堂、铁路职工住宅和高级官员住宅。其时,西方正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影响着俄国人在这里实践自己的建筑理想。

  铁路管理局大楼、火车站、铁路局旅馆、商场、铁路技术学校、铁路商务学堂等。均属于该时期俄国人在哈尔滨留下的代表建筑。

  “新艺术”风格在哈尔滨同步流行并集中发展了近 20 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特色之强是国内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法国的巴黎、俄罗斯的莫斯科。

  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曾撰文说:“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之集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称哈尔滨为‘新艺术运动建筑城市’,它是当之无愧的。”

  20 世纪30 年代,在哈尔滨的城市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日本建筑师又将具有西方现代派建筑特色的装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运动传入哈尔滨,为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带来新的构成要素。

  颐园街1 号领袖纪念馆

  俄国设计者,一方面为了追赶时髦将本世纪初法国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应用于哈尔滨;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法国古典复兴建筑也趋之若骛。

  领袖纪念馆原名格瓦里斯基住宅,始建于1909 年。整体设计类似法国封建庄园,建筑主题高两层,上带阁楼层。采用两层高的巨大科临斯壁柱;典型的法国式孟莎双折层屋顶呈深灰色。

  国际饭店

  原名新哈尔滨旅馆,受日本建代建筑影,体现了近代日本建筑风格,是一座外形奇特地手风琴造型地建筑。强烈地竖直线条、Z 型体量像极一架手风琴。墙面忒这灰黄色地小块陶瓷面砖,窗洞形式较简洁,上下层窗洞间饰以细腻地浅浮雕,富有强烈地阴影效果。

  犹太人

  从19 世纪末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流亡到哈尔滨的东欧和俄国犹太人就多达数万人,这使得哈尔滨一度成为东亚最大的犹太人侨居城市。

  那时候,哈尔滨是这些犹太流亡者的第二故乡。

  哈尔滨犹太人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东欧,中东铁路修建俄罗斯犹太人被派往哈尔滨修建铁路,随铁路工程人员到哈尔滨经商。

  1904-06 年日俄战争,10 万俄军官兵进入东北,俄国军队里面有3 万犹太人。战争结束后,俄国当时掀起一股反犹排犹浪潮,甚至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犹太人赞助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犹太士兵留在了哈尔滨。

  至此,哈尔滨成为东欧和俄罗斯犹太人的迁徙侨居之地,并在哈尔并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通江街86 号的犹太中学

  哈尔滨犹太建筑中最张扬华丽的建筑之一。由犹太人伊· 尤· 列维金设计,于1918 年落成,是典型的犹太风格建筑:半圆形的绛紫色的穹隆顶,女儿墙上并排的奖杯式的装饰,尖券式的门窗,连同穹隆下面门顶上面的浮雕,以及马蹄形的券窗和房檐上的山花雕塑等等,整体造型大方且明快。

  从外观上推测,不甚张扬的犹太人在哈尔滨建设如此华丽的建筑大约与犹太人在哈尔滨获得了巨大的安全感有关;又或许,在哈尔滨繁华的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中,犹太人想留下自己民族的痕迹。

  “康季莲娜”乐器店

  当时中国名气最大的乐器商店之一。经营世界最新款的各种管弦乐器、乐谱和唱片。这是一座带有某种旋律的浪漫主义建筑,这座建筑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细部,似乎都蕴藏着优美的乐感与清脆的节奏。哈尔滨光复以后它仍然是一家很有权威的乐器商店,直到1966 年以后才消亡。

相关文章

·直播预告:2009城市观点论坛冰城行 09/04/16

·论万科的倒下 09/04/16

·住房的本质是什么? 09/04/16

·揭秘最小收音机:仅1根纳米管可嵌入细胞 09/04/16

·富力华东战略之变 09/04/1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