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和创新总是不易,正是不易才更显珍贵,才更有价值。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我更愿意说建筑是城市的灵魂。
最近看到一篇关于北京新建筑的文章,最吸引眼球的是那几幅照片,奥运会体育场“鸟巢”、游泳馆“水立方”、国家剧院“大鸭蛋”以及央视酷似“门”字的新大楼(北京人称其为“大裤衩”,虽然俗了点但倒是很形象),这些新建筑当然不会对北京工整宽敞的街区,四平八稳的布局有什么改变,也不会对紫禁城赭红色的围墙和护城河构成什么影响,更不会对过去几十年陆续建造的那些方方正正外加一个官帽顶的建筑群形成太大的视觉冲击,但是这些曾经在计划竞标时引起了当地社会和媒体广泛讨论的颇具后现代感风格的建筑着实为古老的北京城带来了一些清新的风气。
除了提供实用空间和功能外,建筑对于一座城市还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建筑像城市的外衣,但我们不能在换季时把它们推倒重来。建筑由于它的承久性、空间感、地标性往往带有历史、文化的象征乃至某种精神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设计师在设计城市的主要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时,往往试图在历史、文化,实用功能以及创意、突破三极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但往往寻找的结果可能就是四平八稳地有些平庸。所以但凡那些被人们记住的一次次提及的通常是那些充满创造力的反传统的建筑,因为突破是需要勇气的,比如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纽约的逢皮杜艺术中心……
2007年是建筑大师Le Corbusier(柯布西耶)诞辰120周年,其实最早知道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而是他设计的家具。那个设计于20年代,线条简洁造型契合人体构造的Corbusier躺椅堪称现代经典家具的典范,每次见到它都想把它搬回家,但是要找到与它相配的房子却是真的不容易。柯布西耶被世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家之一,不仅在于他设计的那些打破陈规的独树一帜的建筑,更在于他于20世纪早期的欧洲城市化进程中提出了有关城市构想的方案,他还提出了现代建筑的五大原则,他是一个建筑家,更是一个设计师、画家、雕塑家、建筑理论家及艺术理论家。
今天的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大量的人涌进了城市,城市昔日的郊区也正在变成一个个卫星城,上海原来有十个区,十个县,现在已变成了19个区,1个县。在高架路的两边,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别墅的广告,无论那些广告语有多吸引人,但房型无外乎北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或者说不清道不明的欧陆风格。在房地产行业空前发展的今天,开发商们忙着买地造房子,我们的建筑师们却集体失语,而沦为了画图的机器。虽然比起50年代的火柴盒子,今天的房子在布局、外观、用料上已有了质的飞跃,环境也一再被作为“卖点”强化,英伦小镇、欧洲街道也已不再新鲜,但我们鲜有看到那些真正非常有原创特色的符合当代中国人居住的小镇或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
有一个意大利朋友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多年混迹在北京的建筑圈,开了个小小的设计工作室,他有一次充满困惑地对我说:“我的那些客户一定要我给他设计地中海或者Tuscan式的房子,很多中国人其实并不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北京也完全不是那种气候,只是因为这是外国式样的房子就好卖吗?”上海有个名叫“九间堂”的高档别墅小区,是中国式庭院和现代建筑元素的很好结合,不知道它的实用性如何,但至少它在建筑风格上颇有创新。
突破和创新总是不易,正是不易才更显珍贵,才更有价值。而社会就是在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中进化和前进的,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思想开放、创意不断的今天。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我更愿意说建筑是城市的灵魂。
·广州:世界最大“地下城”全球招标 08/09/01
·中铁盈利逾18亿 房产业务收入15.67亿 08/09/01
·78亿港股IPO?“地下城主”人和商业 08/08/31
·观点一周评述:9月开发商如何发月饼 08/08/31
·不只中国木建筑 0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