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已经接近了任何一天全北京去现场听音乐会、歌剧、京剧,看舞剧等的观众(concert-goers)的总数?
光是音乐厅,恐怕就要将过去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海淀剧院等的音乐会听众抢了过来。至于京戏,全北京日前已经有长安大戏院、中国京剧院、梨园剧场等场所,最近又加上了梅兰芳大剧院。
这些收费昂贵的演出场维持上座率都一直是个严峻挑战,一年中多数月份这些场所都处于门前冷落的境地,或者靠运作一些旅游项目来维持。
而今在这有限的市场里,又增加了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巨无霸的竞争者。那么,其他上演京昆等剧种的场所,是不是就此迎来寒冷的冬天——在今天城市里的年轻人都只看韩剧听S.H.E.,只认识网络下载歌曲的时代?而即便国家大剧院能把原来分散在其他剧场的观众都抢过来,它全年的满座率又能有多少?
运行一个高水平的演出场所成本是巨大的。据报道,国家大剧院这个一共三个半月的“开幕演出季”里推出的78个剧目180场演出,光在引进方面就花了好几千万元。而日常操作性的支持,单是电费每个月就达到200多万元。
事实上,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演出场所就算全部满座,票房收入还是抵不了全部开销的一部分。
重点在于培养观众
因此要从积极方面去筹划: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观众市场,每场演出都能保证一定的上座率,剧院就有可能拉到巨额的商业赞助和公益捐款。
只有依靠这种模式——掌握巨大的观众市场来吸引巨大的商业和公益赞助,一个剧院才能有足够的财力,将世界一流的乐团、芭蕾舞团、艺术家源源不断地网罗来上演。这样的一个剧院才能在艺术世界、世界艺术中占据一席之地。
所以,如果在全北京、全中国不能培养起足够的演出市场,那么国家大剧院开幕时的辉煌,恐怕很快会有成为历史上的一瞬间,也仅仅是一瞬间。
今天公众对它的热情多数似乎只停留在在它前面广场上拍个照留念、或至多买一张参观券去看看它内部富丽堂皇的设计和装璜的水平上。
今日的中国,似乎还没有足够多的观众能够真正买票去听一场音乐会、看一场芭蕾舞,更遑论有足够的惯常观众,每月、每年会固定去听若干次音乐会。
更不要说,在一个艺术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社会里,很多人在头一年已经把下一个演出季的十几场、几十场演出的票订购了。
面对这样一个演出市场,国家大剧院在可预见的未来似乎要依靠政府输血方能维持下去。而每次耗费巨资请来的国际一流演出团体的演出门票,也多数将成为政府和其他权力机构馈赠裙带关系的佳品。
所以,培养中国公众的艺术生活需求,恐怕是中国大剧院长期成功的关键所在。多数的中国公众仍然被排除在这些艺术之外的话,那么这个世纪巨蛋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面子工程的尴尬,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评论:论“权利”与“建筑” 08/01/17
·一个“蛋壳”散发的震撼 08/01/17
·国家大剧院看《伊戈尔王》 08/01/17
·横空出世,大建筑 08/01/17
·上海建筑:石头的歌舞 08/01/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