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开场,考虑到晚高峰路况及需要从容瞻仰一下大剧院,提前两小时多出发。结果还是错误估计了大剧院在长安街上的作用——我以为,既有演出,长安街就应该可以允许在大剧院左转,而事先在天安门可左转路口也没有任何标识性提示。到了跟前,才发觉人民的文化生活在政治生活面前,仍然显得那样渺小——过了天安门可左转路口,就只能一直通过冰冷的长安街行驶到复兴门再掉头回来。由此就怀念起人民剧院,人民剧院建在有人气的街上,而且,只要有演出,一定会有警察专为演出指挥车辆服务。
停车场倒不小,走进大厅,空荡却无等待的观众可供休息之地,等待者只有台阶可坐,并告知进场后无食品、饮料供应。后来进场才发现,场内其实有极小一个可坐之地,中场休息勉强可供几十人之座。当然,贵宾有宽大的休息室与宽大的沙发,这剧院本就为代表国家形象。
在透明的水底走向剧场,确实尽见奢华。不仅屋顶须仰望,周边也宽敞得恨不得都不见边沿。到处灯光璀璨,红地毯两旁,鲜花列阵。令人感叹,什么演出可以收回这等成本呢。看来国家剧院国家付款,这个模式是铁定了的。奇怪的是空间如此,卫生间却不见宽敞。进剧场,舞台简直高耸入云,令人想,当年之阿房宫,顶高也不过11米;又想,这样的高度,什么演出需要这样的舞台呢?场内满场红色,确实壮观,但落座,座位距离却又那么紧迫,远不如保利舒服。再看偌大舞台,字幕却那样窄小的两条,真正是奇怪的设计!想这里本不是艺术殿堂,在这里听歌剧、看话剧、听京剧,会是什么感觉呢?
演出开始,闪光灯四起,捷吉耶夫也算目前一流指挥了,大约也习惯了在中国这样的氛围。于是真的很怀恋保利剧院——不太大的剧场,比较舒适的座位,周边有一种温馨的氛围,更重要是这个剧院培养了一批比较专业的观众,大家都非常珍惜与尊重演出。一个剧院真有一个剧院的文化,我们现在缺的真不是大剧院,而是一个个真正能孕育出文化氛围的小剧院。
《伊戈尔王》实际是一部拼贴的歌剧,鲍罗丁完成的应该只有零碎的1/3,把它拼贴起来的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与他的学生,但它又是捷吉耶夫竭力塑造的他自己艺术代表俄罗斯的象征。他不仅调换了第一幕与第二幕,让鞑靼营地那些漂亮的舞蹈能先突出氛围,而且恢复了鲍罗丁当年就舍弃的部分。而在我看,这歌剧的真正价值就在鞑靼营地那一幕与后面伊戈尔王后雅罗斯拉夫娜演唱的那首著名咏叹调。但在大剧院里,我既没听到震撼人心的合唱,也没听到戈尔查洛娃(捷吉耶夫录制的这部歌剧唱片中王后的扮演者)美丽的声音。
中场休息时,发觉观众面对的其实是一个伟大穹隆下的广场,在这空间下,人变成那样渺小。那个休息区窄小,更多人站在广场中留影、赞叹而度过歌剧漫长的休息,或就在剧场边的台子上休息。休息区简陋的塑料凳子,没有晚饭吃的观众只能排队购买简陋的速溶咖啡或瓶装水或汉堡包,没有咖啡与精致甜点的香气,头顶只是美丽的伟大穹隆如建筑构成的天空,建筑师要你通过仰望而向他致敬。
这是一个伟大建筑,伟大建筑都把人处理得特别渺小,它不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
(注:作者为著名期刊主编、古典音乐的爱好者)
·横空出世,大建筑 08/01/04
·上海建筑:石头的歌舞 08/01/04
·严迅奇——香港建筑师的中国宝盒 08/01/04
·崔恺:建筑是城市的背景 08/01/04
·新北京新标志 解读改变北京四大建筑 08/01/0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