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去两年的繁荣发展,深圳房价持续上涨的势头惊人,至2016年9月逼近6万元/平方米历史新高点。因此,无论是“325新政”还是“104新政”,都明确表露顶层设计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意图。
相比过去主要针对需求层面的调控,深圳2016年下半年推行的新政更为严厉,同时从需求和供给对房价进行把控。其中,将社保3年改5年,提高首付等举措再次为投资客设置障碍;供应方面则严查拿地资金,拿地模式改为“双限双竞”,试图降低土地金融风险,对土地成交价严格划线。
调控组合拳下,深圳火热的楼市终于开始降温。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全是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4万套,成交面积41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39%、37%;由于开发商信心不足,期内新增供应仅43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7%,创历史新低。
从成交均价看,全年房价同比上涨58.68%至5.3万元/平方米,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最大涨幅。过去两年,深圳房价自“2”字头升至“5”字头,高成本引发的“挤出效应”也带动了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城市的楼市发展。
伴随着房价持续上涨,“新房豪宅化”成为当前深圳日益凸显的趋势之一。从2015年12月起,全市高品质住宅开始集中入市,并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高位。
深圳楼市呈现出的高房价特点,使其依然是众多开发商心目中的“投资乐土”,土地市场依然备受关注。包括6月2日龙华上塘地块以5.68万元/平方米刷新全国单价地王纪录,8月底全球最大的展馆地块以总价310亿元出让,刷新全国地价纪录。
企业方面,2017年度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深圳区域综合实力10强显示,行业集中度开始有所提高,入榜企业销售门槛也由60亿元提高至90亿元。
万科在营运指标、区域推动力方面均保持较佳水平,以4分优势位列榜首。过去一年,尽管股权之争持续发酵,但万科城市配套服务服务转型并未停止,仅在深圳便陆续探索教育、公寓、工改及“轨道+物业”等模式。通过一系列并购、合作回归市中心的举措,保证其未来数年有充裕的销售货值。
华润置地2016年新增罗湖、龙岗数个区域大型城市更新项目,开发领域从商住综合体跨界到产业园,进一步巩固城市运营商地位。凭借突出的区域推动力,华润置地位列深圳区域综合实力10强第二名。
“资源为王”的发展逻辑在这份榜单上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去年港铁位列第十名的情况不同,此次上榜的均是深圳本土企业。
究其原因,一方面深圳本土企业长期深耕市场,掌握丰富资源,品牌影响力更大;另一方面,外地企业主要通过参与城市更新渠道介入深圳,项目前期推进耗时较长,短期内难以形成销售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