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圆桌讨论会三:REITs展望,不动产投融资的蓝海

观点网

2022-11-03 18:03

  • REITs为成熟存量物业尤其是商业地产的二次融资提供了新方向。但面对复杂的资本环境,这片“蓝海”又该如何发展?

    主持嘉宾:

    世联评估集团副总经理 陈迅

    讨论嘉宾:

    美国富尚资产集团董事长、越秀REITs独立董事 陈晓欧

    上海百联资产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百联百世资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斌

    晨曦控股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 徐琍英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刘唯翔

    陈迅:非常荣幸这次组织方给我们准备的议题,公募REITs的融资蓝海,今天下午刚开场的时候也听了,其实前面包括讲了一些不良资产,后面也讲到了公募REITs,我觉得这个组织方很有心,通过不良资产我们也了解到目前两个大的热点,一个是资产的重组盘活,还有一个是公募REITs。

    这两个未来可以很好的嫁接起来,通过很多资产的盘活运营,到后面做一个公募REITs的退出,这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今天我们也是针对这个议题,跟大家在这里具体分享一下,包括一些资产的价值,包括未来公募REITs怎么走,跟各位嘉宾做一个分享,首先我们嘉宾做一个自我介绍。

    陈晓欧:我是美国的富尚资产董事长,也是越秀REITs的独立董事,富尚资产是我之前和另外一个合伙人在美国成立的,我们专门做不动产的私募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目前国内做了8年时间,总共管理规模800万方,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是REITs,我们有一个项目比较出名,就是上海中心,我们合作了很久,这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资产,未来的估值会达到800到1000亿。

    杨斌:大家下午好,我来自百联资产集团,百联是上海的国资。我们是轻重并举,主要是在上海做城市中心,有很多存量资产,还有新拿地开发的项目,谢谢各位。

    徐琍英:大家好我是来自晨曦控股的徐琍英,晨曦最初的时候是一个深耕房地产投资领域的私募基金,最近我们也开始利用地产投资经验和数据,开始做一个地产投资的SAAS平台,我本人是在晨曦负责产业地产的投资,同时覆盖了REITs的投资。今天非常高性能和大家一起做分享,谢谢。

    刘唯翔:大家好,我刚刚已经主持了一场圆桌,我是来自大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刘唯翔,主要是做地产交易融资的服务,也很高兴和大家进一步做分享。

    陈迅:我们现在的议题主要是针对公募REITs,公募REITs从去年6月份开始,已经有600多亿的规模,我们之前也参与了相关的工作,包括下周也有一单规模比较大的百亿级高速公路的公募要发售。

    到年底,公募REITs的规模市值基本可以达到800亿左右,这一年的公募REITs发展还是比较顺利和比较快的。

    公募REITs的价格体现,从我个人来看是三个方面,第一是资产未来运营产生的收益,监管也规定了,要求首发项目预期收益率不能低于4%,其实有一个硬性的门槛。

    第二是,公募REITs资产未来通过运营管理提升资产价值,这有一个资产价值提升的利得;第三是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

    目前我们首批公募REITs二级市场价格波动是比较大的,大部分都是一上来就直接涨停了。我个人觉得,其实未来公募REITs是一个更平稳的产品,没有股市那么大的波动。

    当然从今年整个的走势来看,整个REITs市场是明显好于IPO股票市场的。

    晓欧总是越秀REITs的独立董事,越秀是国内最早一批在香港上公募REITs产品的企业,目前香港公募REITs都是以商业不动产为主,内地REITs是以不动产基础设施为主,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

    我想请您介绍一下,假设未来国内可以把商业放进来,需要做哪些准备?能够有什么借鉴参考的地方?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陈晓欧:这个展望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国内毕竟只开放了基础设施类的REITs,对于真正的主流商业地产,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综合体、办公、商业等等,还没有开展。但是在海外,包括美国、香港、新加坡市场,主流资产其实还是以商业不动产为主。

    我们预测,国内目前基础设施类的REITs主要服务的是大型国资投入的基础设施的盘活,这是有点象纾困的市场。但是在未来,REITs势必会引入房地产。但不动产要进入到真正的REITs市场,我认为有几个大的需要提升的空间。

    第一,目前国内对于资产组合管理的技巧,还是相对缺乏的。之前越秀在香港上市的时候,是2005年,当时是拿了广州的四个资产上市的,估值是46亿港币,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500亿港币。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技巧,就是资产组合管理,这个是一个动态管理,是有出有进的,不能够只是持有一些资产,当做一个退出平台。

    REITs应该是进取型的,既有退出也有进入,目前国内即使一些头部企业可能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第二,REITs资产加资本的联动也是一个技巧。二级市场REITs份额的增长,我们看到几个产业园区REITs一年内涨了47%,将近50%,增长率相当快,这是属于资本市场的管理,底层是不动产的管理,这两者是有联动的。

    怎么样通过资产管理,控制好股价以及资产的表现,这个在国内几乎为零。

    再往下深究,就是资产管理的体系化和专业化的深度,国内一些企业还欠缺一些功夫,这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

    陈迅:非常赞同您的观点,资产未来更多是看运营,通过运营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价值提升。

    比如现在的公募REITs都是由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很多公募基金管理人不是本职,并不是单纯的资产运营管理。因为REITs是资产上市,而不是公司股权的IPO,通过这个资产的运营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价值提升。

    未来判断好的REITs产品,一定是运营非常不错的,包括产业园、物流园这样的资产。包括像一些未来会涉及到的城市更新,及相关的一些产品。

    杨斌总,百联和我们也有很多的合作,现在还在和百联做类REITs产品。百联做传统城市更新项目相对比较多,如何通过城市更新的运营,再到后面的公募REITs退出?想请您给我们讲讲。

    杨斌:我们跟大家切入点不太一样,因为百联集团是国内做商业知名的,是上海大型的国资。南京东路很多商户,很多都是百联的,包括浦东的八佰伴都是百联旗下的商业用地,历史上还是用商业零售模式进行扩张的。

    我们这个平台现在运营5年,完全是按照商业不动产的资管平台来打造的。所以说,我们是在商业基因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百联集团发展历史当中留存了大量的存量资产,尤其是在上海的中环和内环,在外滩和苏州河这些文保建筑,包括电影“八佰”里的四行仓库,都是百联集团旗下改造和运营的。

    这些资产的改造就意味着投入,以前我们就是自有资金,往里面砸钱。当然国企融资成本很低,我们中票最低的时候1点几,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这个REITs和类REITs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我们内部也有争议,去年做了一个CMBS,我就非常不满意,当时市场认为4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百联集团内部比较的话,肯定是不经济的。

    但是我们战略上坚定要做这个事情,对一个资管平台,公募REITs一定是未来资本闭环必不可少的终极解决方案。

    我也在新加坡管理过上市REITs,跟国内的REITs比较,感触特别深,包括刚才陈总讲的,海外有专门的机构,懂地产懂资本市场的持牌机构,国内还不一样。

    对我们来说,城市更新目前已经改了十几个物业了,里面有很多产业类的、艺术类的、设计类的产业,包括在北外滩还有元宇宙,这个也很重要。

    现在商业讲体验,都在讲体验,也很卷,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商业物业吸引顾客的卖点了。一定要有产业内容,包括元宇宙。对我们来讲,改造完,投入了运营,得到了提升,接下来就要考虑资本化的问题。

    现在商办没有打开,我们之前改完的十几个物业主要是办公,我们自己提出一个概念,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外滩,四川中路、香港路,我们有大量的艺术办公空间,是有相当艺术水准的。

    这种资产我们未来又不想简单卖掉,对国资来讲,卖资产是不靠谱的事情,一定要通过资本的方式变现,同时运营还在手里,所以REITs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考虑到商办公募REITs还看不到目标,未来我们会拓展更多的产业园、公寓。为什么要做公寓?因为我们有很多保障性住宅用地,以前不愿意投这个,回报率很低,现在有了退出通道,成了资本非常喜欢的资产。

    公募REITs一定是在我们的规划里面,以后CMBS我们不发了,这种债性的没有意义,我们还是发权益类的。不管现在这个市场上面的回报率低还是高,这是一个另外话题,3%和4%绝对是偏低的REITs回报,不用跟新加坡比,跟日本比都偏低。当然上市以后涨50%也是不理智的,因为上市的REITs价格飙升就意味着回报率和分红偏低,这是一个翘翘板。

    最后,REITs是商业不动产的未来,大家要重视。

    陈迅:谢谢,REITs产品更长,看的是长期的走势,并不是短期能炒的多高,这个其实是直接影响收益率的。但是你说从国企角度来说,做REITs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轻资产的运营,目前市场上几家国企做的并表,大部分可能会选择做一些。

    监管也有规定,原始持有人要有20%的份额,如果要并表,份额要更高一些,如果真的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对资产的再改造,或者未来资产的再扩张,这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我跟徐总也是合作多年,想问一下徐总,您是如何看待公募REITs的基础定价的,包括价值的内涵。

    徐琍英:这个题目比较大,我觉得选一个小的角度来讲。

    目前二级的价格大家都可以看到,所谓的收益率偏低也是共识,但是在我们这块,依然在关注这个市场,甚至不会排斥看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这个市场怎么投资,也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己也在看股权这块的产业地产的投资,就是价值首先锚定现金流,投不动产都是看现金流。

    这个现金流怎么看?我会分开看,一个是看静态,现在可见的资产,在你面前的资产的现金流,还会看潜在的资产,或者说潜在的现金流。

    这个潜在的东西怎么理解?首先你面前的资产是会动态变化的,现金流虽然现在可能有租约,是满租的,但是这个租约的可实现性,可持续性,是不是按照租约的条款履行,给你支付这个现金流,事实上也是有不确定性的,这时候就要做分析。

    其次,一个所谓的潜在资产,因为这个REITs具备生长的功能,也有换仓处置的功能,这时候关注平台未来潜在的资产,到底是会往什么方向走,这个也影响了未来的现金流预期。

    这就是我们看到这个标的,定这个价值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会觉得,在这里面看着看着就会看到哪儿呢?就会看到产业端,我们看REITs的时候会更多关注产业地产的REITs,在投资的时候不管是看REITs还是看不动产,都会看底层产业是什么,这个租户是什么,所在的行业是什么,看着看着就会感到看到了PE和VC,会看企业的价值,看到企业的成长如何影响供应现金流的质量和韧性,这个就非常重要。

    我们看的时候,会再往下看一步,不仅仅是看物业。以前我们说看物业看地段,从现在公募REITs的市场和产业地产的市场,更多是看地产,或者说看公寓更多是看客群,看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及什么样的支付能力,未来的支撑度。

    我会发现这里面有两个点是需要关注的,大家非常容易做的是对于历史现金流的认定,和对现状现金流的认定,在这个基础上我会推出一个未来现金流,会看市场平均的增长在那儿,出租率在哪儿。

    大家会忽略未来现金流的非标性或者独立判断,不能只是基于现在的租约情况做判断。

    现金流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现金流的质量和怎么分析,还是非常考验经验的。

    陈迅:主要是看现金流,但是这个里面一定要穿透到底层分析,这个我非常赞同。因为我们评估就是要依托于现金流来做估值,会更多的穿透到底层,看他有没有产业配套,因为产业园是需要产业配套支持的。

    中国的产业园是比较多的,企业主导的,政府主导的,还有一些混合型模式的,都不一样。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园区是有一些政府扶持的税收优惠在里面的,未来拿掉了以后是否还有比较好的成长性,这些都是要做综合的趋势判断的,不单单是看现有的租金情况。

    很多的租赁都是包装过的,包括包装我们都会做详细尽调。我们在尽调的同时,律师也会跟我们做很好的工作,包括权属,包括产权,包括合规性。

    这里面也想问一下刘总,如何通过律师尽调,帮我们更好判断价值的风险点,这些资产有什么措施防范风险?

    刘唯翔:谢谢陈总,说到我的本职工作,坦率说我们也参与过公募REITs的工作,早年还参与过国内一些房地产公司在海外的上市,这个问题是可以比较一下的。

    当年我们做龙湖海外上市的时候,非常有挑战性,配合投行、会计师、评估师,把中国这一轮房地产的生意介绍到海外的资本市场,怎么把一个非标的东西解释成一个标准的东西,这里面法律的工作是比较有成就感的。

    把一些问题解释清楚,把相应的法律规定解释清楚,把现实跟法律规定之间的差距解释清楚,把风险剖析出来,看资本市场是不是接受,看交易所是否接受。

    我记得很清楚,当年我们国家出台了对高尔夫球场不支持的政策,但是很多开发商手里有高尔夫别墅项目储备,这个怎么办?我们就配合他们把高尔夫球场和住宅切割开来,高尔夫球场就不用上市了。

    当然,技术上我们还配合把高尔夫球称之为小球运动,玩一些文字游戏,反正法律没有这么规定,我们觉得有空间,法律专业就可以配合,把这些工作做好。

    甚至当初还有一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当年我们国家有过9070政策,就是住宅小区里面70%的房子要在90平方以下,正好在上市过程中出了这个政策,怎么办?

    这种事情当年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时候,的确是需要各方中介鼎力相助才能行,而且这也不是非法的事情,这是我们律师的价值。

    刚才大家说公募REITs一年就干了20单,这个很了不起,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之前我们已经努力了十年都不止了。

    我们09年就写过专门的立法建议稿,写的很详细,参与了当初的过程。

    这一年20单是经过这么十几年的酝酿,累计下来的,而且大家看到表现比较好,那是经过挑选的,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这个过程中,我们律师的作为比较有限,更多的是根据法规比较明确的出一些合规意见。

    这个交易跟我们市场上的买卖是不一样的,基本是左口袋到右口袋,至少不是高度对抗性的交易。大家说这个收益率偏低,实际上我理解就不是一个很市场化的定价。

    我们是希望以后,相信中国的REITs市场肯定会比香港、新加坡、日本加起来还要大,至少在亚洲。

    陈迅:确实,目前国内公募REITs一年就干到了20单,马上后面也说了,将来公募REITs要常态化发展,所谓常态化发展就是至少每个月要来一两单项目,你要想想未来公募REITs的体量多大。

    我们一般资产分两类,一个产权类,一个特许经营权,特许经营权,前面信保基金的领导也给大家列了表,产权类的都涨得比较好,特许经营权类的涨得一般。

    特许经营全大部分是属于基建、高速公路类的,这些资产其实都有一个特许经营期,随着这个经营期的逐渐减少,价值是在减少的。

    而产权类产品有一个未来资产利得在里面,如果未来商业放进来,那么这个资产利得更大。

    我们也想跟几位嘉宾探讨一下,未来这个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走势,是否现在过度的二级市场上涨会不会降温,会不会有一些资产的变动?

    陈晓欧:谢谢陈总,现在中国的市场20支REITs,总共的市场规模是600到700亿,还没到700亿。全球REITs市场是2万亿美元左右,本身现在已经发行的,一年时间下来占到整个全球REITs市场规模的九牛一毛,跟亚太地区的日本、香港、新加坡比还是差得很远。

    可以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体量下,这个市场的能量应该是很大的。刚才提到的每个月发行一两单,这个市场完全可以容纳。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市场如果不出大的风险,应该是一个飞速增长、快速长大的市场。

    但是我们观察了很久,这个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比如用公募基金作为载体发行REITs,这个在整个市场当中是不合理的,因为公募基金本身的经营模型,并不是一个专业的REITs模型,所以中国公募基金天生不具备专业的REITs运营管理能力,未来可能在市场上会出现一定的运营风险。这个怎么规避?这是需要我们市场尤其监管部门严加关注的。

    第二,这个市场还有一个重大的障碍没有解决,就是税收问题。税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在国外这个是减免的。REITs本身的规则,90%以上是分给投资人,本来是待分配的收入,怎么可能再通过税收剥掉一层,这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个REITs市场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2020年4月30号发行的试行草案,到去年9单REITs到现在20单,到现在一些比较重要的特点、特征性的改造,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很希望市场能够真正健康发展,把一些重要特征按照REITs的运营规律,设定和塑造出来。

    这个市场如果进入良性发展的赛道,我个人认为会广泛纳入广大资产,不仅仅是商业不动产。中国有大量带现金流的资产,包括前面提到过的基础设施以外的很多资产,比如5G基站,比如森林,也可以作为有现金流的资产纳入REITs。

    这样REITs市场可以有无限的增长空间,有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REITs市场。

    杨斌:现在上市的都是基础设施,我们看国内的大宗交易,包括国际上的商业不动产交易占比,还是以商办为主,因为这种产品容易被投资人定价,管理也简单。

    第二是零售物业,之后就是一些综合类的,包括一些医疗相关的。

    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物流增长比较快,还有是新经济相关的,像IDC这些,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也可以解读未来公募REITs要关注什么。

    目前我们的体量来看,商办最大,增长最快的是物流新经济相关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寓,这是政策性支持的。未来都会成为REITs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政策加经济发展结合的物业类型选择。

    至于回报率的问题,充分体现了A股市场的特点,发行之前已经把股价抬得很高,发行的时候肯定是这样,必然导致公开市场的降低。

    这也跟当前国内不断降息有关系,因为这是一体的,相互之间有一个内在联系的,意味着REITs的回报率也在走低。

    另外公募REITs除了基金层面的管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底层资产的感觉,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因为是真正的第一线保证资产良好运营和持续稳定现金流。

    未来把资产发REITs,本身一定要有主动管理的能力,你发REITs并不是说为了这笔融资,你是想通过部分变现,仍然对资产实现控制权。这个控制不是简单的所有权控制,还包括运营端的专业能力,否则对上市REITs来讲,他有权利选择其他的底层资产。

    这跟基金管理是一样的,有主动管理的能力才能在权益人和市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有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陈迅:非常赞同杨总的观点,未来公募REITs一定是要看管理人的运营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未来如果公募REITs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其实这个蓝海里面肯定有运营管理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功劳。

    现在国企确实运营管理能力偏弱,甚至有的资产是不管的,现在为了做公募REITs重新包装。监管也有规定,允许关联公司出租进行公募REITs发行,这个关联公司出租就和纯市场化不一样了,这里面我们要看一看运营管理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好的,未来的REITs成长性一定是更好的。

    徐琍英:前面两位嘉宾是资产端的观点,说这个市场是不是过热,我们在投资端怎么看这个事情?

    的确大家看到的是涨幅不理性,完全严重超越了租金在这一年内可以涨的空间。但是这里面我们觉得也可以分开看,首先是这个市场参与的资金端、资金主体还不够多元化,这也导致了为什么会看到上市首日普遍涨30%,这里面有供给和需求端的严重失衡。

    因为整体大环境缺资产,没有特别让人有安全感的资产,在这样一个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可以投。大家觉得这个市场非常安全,而供需失衡会带来定价的错位。

    从市场长远的发展来讲,资金的热情还需要再热一点。一是理性的机构资金需要更多参与,我们现在看到险资参与,银行的资金参与,券商的资金参与,他们可以算一些机构资金的代表,但是二级市场价格表现是散点交易造成的,并不一定能代表整个体量。

    比如我们说600亿和700亿的盘子释放出来是否还有这样的成交价格体现,未必,这个是待商榷的。

    从为市场长远来看,要形成一个合理的定价,推导到一级市场做物业定价或者说退出定价,我们要呼吁更多机构资金能够参与到二级市场交易里,形成合理的二级市场定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是不是降温?我们认为是的,看持有人构成的时候,或多或少是可以推导出一些内在的成因,因为整体市场是热的,不能说特别克制,是相对克制的。

    我觉得我们做REITs投资的时候,其实并不排斥二级市场,我们是从一个机构投资的视角参与。当然,我们资金体量并不能做二级市场的价格引导,是一个参与的态度,希望这个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对应到产业地产投资,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退出市场,我们希望长期健康理性的发展,希望更多理性机构资金参与,把这个市场平衡出来,这是我的观点!谢谢。

    刘唯翔:我就讲两个点,市场预测不是律师所长,从我关注的点上跟大家分享一下。

    可以把这个问题稍微转变一下,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市场需要REITs这样的工具,会不会在短期内或者可期待的未来发展壮大,这个的确是取决于国家的最高决策。

    刚刚晓欧总说的税收问题,我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个好的REITs要得到市场化的呈现,至少要有三个部委牵头,发改委、证监会和国税总局,现在公募REITs是没有国税总局参与的,所以税一直没有突破,这样就导致了这个产品是有一些残缺的。

    第二,为什么说市场需要这个?因为我们有大量机会参与做一些私募交易,在前期结构化的服务当中,我们会知道为什么这个项目可以做成,为什么这个项目不能做成,没有做成。我们看了大量的项目,我们国家幅员广阔,很多地方我都没有去过,如果不是为这个项目都不会去。我们一个个人都不会去的地方,投资人怎么会去?这是很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不是说项目本身不够好,可能单个项目上收入回报、现金流都是可以的,但是投资人不投,因为投资人不能过去,对这个城市了解不多。

    实际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市场把全国各地的资产变成一个相对标准的投资产品,这个工具是开发商创造出来的。我们国家的开发商是挺了不起的群体,他们每年前十前二十的企业有千亿的流水,这些流水不是在北上广深,是流向全国各地。

    开发商是把全国各地的底层资产做了标准化的处置,虽然做的是债性产品。现在开发商的游戏规则在改变,他们一家有千亿、上万亿的投资,现在没有地方去了,怎么办?不可能都留在北上广深,如果要寻找国内出口,REITs有可能是比较好的出口。

    因为投的资产是一样的,对于风险和回报要求也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点,律师行业的特点是不需要通过股权的方式扩张,而是通过品牌的方式扩张。我们跟四大会计事务所是差不多的法律结构,有一个全球化的网络,我们地产组是一个跨全球交流最活跃的行业,因为房地产这个生意在全球是差不多的。

    我们经常跟欧美的同事沟通,说你们这边做哪些业务,发现美国欧洲的房地产组同事一般只做两类业务,一个是REITs和其他金融产品,还有一类是资产管理,或者说是租赁。不像我们在国内,比较好的房地产法律服务是并购融资。

    他们基本上没有并购,因为发达国家房地产的价值不太会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两个机构之间交易房地产项目,没有什么底层逻辑,一般来说都是打包上市,然后在上市过程中做很多金融产品,在这个方面有法律服务的需求。

    所以我觉得,相信我们国家也是朝着成熟市场发展。刚刚几位嘉宾分享的REITs的基础设施,比如说资产管理体系、定价体系,这些都慢慢的成熟之后,相信我们国家的REITs市场也会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发展壮大。

    陈迅:最后请每位嘉宾说一下对中国REITs市场未来的希望和期望,包括一些展望。

    陈晓欧:希望这个市场能够走上一个十分健康而且体制完善的状态,刚才谈到了税收,谈到了法律主体。对投资人来讲,这个市场会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介于股债之间的投资市场。

    说到回报的问题,所有中国的REITs是4%,这是偏低的回报,越秀过去十年平均的分红收益是7.98%,如果你有一百万港币投到香港的REITs市场,一年拿回来将近8万的回报,这是很好的中高端收益的产品。

    如果这样的一个投资方式在国内套到REITs上,我相信中国的金融市场会出现一支很优质的生力军,这是大家资产配置中很重要的方向。

    希望这个市场进入良性循环,让这个市场成为真正值得谈到的,值得大家关注的市场,也成为地产人投身其中的重要赛道,谢谢。

    杨斌:祝我们的公募REITs市场规模首先要达到美国的1.2万亿规模,我们算过,估计2万亿美金是没有问题,毕竟我们有450万亿的资产价值,这一天一定会来。

    徐琍英:这是一个承载了太多人期望的市场,但是我们也看到有很多的问题,或者说大家觉得有些不合理的地方。看到了我们就积极的参与,不要回避,一定要改变它,这样才能让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赢得一个更好的参与环境。

    刘唯翔:对于REITs市场,大家应该多谈一些问题,少谈一些主义,更切实的按照更市场化的手段推进,REITs一定会成功。

    陈迅:今天我们这一场的REITs讨论就到这里,希望未来REITs市场更加繁荣,而且REITs市场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可扩募,通过扩募把这个资产不断做大。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