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圆桌演讲 | 李文峥:REITs定价与创新想象

观点网

2022-11-03 17:11

  • “伴随着多方共赢,对REITs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对我们怎么参与REITs这个市场有非常大的帮助。”

    李文峥(信保基金REITs平台总经理):各位观点资本圆桌的参会嘉宾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的主题是REITs的定价和业务模式,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REITs从去年6月21号上市到今天,大家看到整个市场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从首发的4.0%多的收益率到二级市场的表现以后,我们可以观察到里面的一些关于价格和成交量,跟投资者等各方面的数据。

    从这些地方就可以看到REITs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表现,由此带来对我们更多参加观点圆桌的各位行业内的人士说,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行业机构有什么样的机会,我们又能够有什么样的业务可以参与,怎么参与。

    短短20分钟,我希望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在这一块跟大家做一个共同的探讨。

    我分为三个部分介绍,第一是REITs的收益特征做一个介绍,第二是对REITs的定价做一个梳理,第三是简单的说一下业务模式。

    大家可以看到,从去年6月21号首支REITs上市以来,到今天一年3个月,发行了20单,这里面累计规模600多亿,实际上我们如果对比全球的REITs发展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政策一出来马上在一年多的时间能够有20多单,对比香港到现在才11单,新加坡发展这么多年,大约是40单左右。

    我们情况也不太一样,中国虽然对发REITs要求比较高,难度也很大,规模比较小,但是从发行的数量来看,实际上已经在全球的REITs发展历程上是非常快的节奏了。

    从行业的背景来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基础设施的资产发行REITs的,这和海外以房地产和商业物业为主来做这个事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们看资产的分布,包括了高速公路、水务、保障住房还有清洁能源等,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整个市场的表现和行情是比较火爆的,从认购的倍数来看,截取到今年8月份的数据,不管是网下机构的认购还是公众的认购倍数都呈现非常明显的增加,到了今年几单保障房REITs,公众认购达到200多倍,这是非常高的数据,已经接近于IPO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能够感受到投资者参与的热情是越来越高,参与热情高是因为这个产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到底这个产品的核心收益特征是什么呢?

    REITs其实是一个稳定的,但同时待增长的金融工具,看起来像债券,但是行情像股票,这是在股票和债券之间的风险特征。一方面有稳定的分红,另一方面,比如说产权类的REITs,是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因为租金,因为抗通胀的原因带来稳定的增长。

    我们从跨周期角度看的时候,实际上是能够带来一个持续的稳定增长。这样就给我们非常好的投资类别,可以形成非常重要的大类资产配置,无论对机构投资者还是对散户,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海外看,1960年美国有REITs以来,有6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本可以总结出一些REITs的定价上的特点。我们给有更简单更直观的定价指标,非常简明的好用的指标,可以比较容易进行比较,在不同的REITs之间、在不同的市场REITs之间进行比较。

    下面我们就看看,在中国这个定价指标是什么样的表现。

    在交易的形式上,我们都说REITs是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工具,其实REITs本身是一个交易,在国内需要把项目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转让给公募基金。我们说REITs是资产的上市,这个和股票上市有比较大的区别,REITs是把百分之百股权做一个转让,是一个股权转让的行为。而发行股票是一个增发的行为,这两个行为是有很大差异。

    我们看REITs定价的时候,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和步骤。

    第一,资产本身有一个估值,毕竟我们是买资产,干干净净的资产。资产评估值,首先会有这么一个价值会体现出来。

    第二,进行的是百分之百股权转让,必须对股权进行一个评估,在这个评估的基础上会做一个股权的转让价格,在交易文件上约定转让价格。

    在股权的评估基础之上,会形成一个发行规模,或者叫做基准发行规模。我们看国内REITs招募书的时候,会告诉你预计的基准发行规模是多少。在这个发行规模的基础上,往往会设定一个发行的数量,5个亿或者10个亿的数量,之后就是单位的发行价,也是一个基准价,在这个基准价的基础上,我们会拟定一个上下浮动的区间,在这个区间内会有一个很重要的国内发行的机制,就叫做询价机制,询价通常是在询价公告之后的三天左右,我们会做一个网下机构的发行询价,最后形成一个最终的定价。最终定价会在询价区间做一个选择,确定价格,最终定价以后就会向公众做一个发售。

    发行时候的定价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最终我们看的时候,第一核心是股权转让价等于发行规模,而发行的规模是被询价出来的,这个询价有一个基准,在一个区间内询价,最后会带来这三个价值的增长,我们叫做价值增长三步曲。

    第一,资产估值的时候,会看到一些评估增值的情况,大家如果看的比较细,会发现基本上目前已经发的20单,都会存在资产评估比账面值有所增加的情况,有一些项目的评估增值率高达百分之几百,有一些稍微少一点的,也有百分之十几。

    然后是发行的溢价,发行的时候有一个发行区间的,最后制订一个发行价,这个发行价跟基准价会有一个比较,目前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有溢价的情况,溢价的区间大部分是在5%到10%之间。尤其去年12月发的这两支,越秀的高速公路和中关村的产业园,有10%以上,后面7%到8%的溢价水平。

    第三步,二级市场,这是比较关注的。二级市场的价格增长情况,截止10月20号,涨幅比较好的已经高达40%多,只有一年的时间就有这么高涨幅。实际上可以看到,今年最近的几个产业园区和保障房的REITs首发的情况,开盘当天就有30%的涨停板。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实际上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价值增加。在这样的价值增长情况下,我们能够通过分派收益率的指标做一个比较,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收益率在不断的收窄,REITs就在二级市场就发挥了定价锚的作用。

    收益率收窄的情况是什么样呢?比如普洛斯和盐田港,都是物流方面的,我们用发行价的基本价做收益率预期值,大概是4.5左右,然后我们在有10%左右增加的情况下,收益率就下来了,然后二级市场收益率已经到了3%的水平,可以看到收益率不断收窄的过程。

    拿国内的情况跟亚洲市场做一个分派收益率的比较,在物流这个领域,新加坡和香港物流的收益率要求是6以上的水平,在国内二级市场已经是3%的水平,这就给大家引发很多的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什么原因,是不是持续?未来怎么走?

    有人说中国REITs收益率这么低,是因为基础设施资产正在试点阶段,都是一些非常优质的资产,这是一方面。也有人说中国资金量比较充沛,REITs是一个非标转标的过程,门槛相对比较低。也有人说用了封闭式基金的载体做公募REITs,公募资金的分红是可以免所得税的,因为税收的优惠带来很多机构对这个产品的青睐。

    也有人说REITs是一个新的产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排除对新东西有偏爱,会导致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把这个价格做的比较高。

    有很多说法,我们也在跟很多机构和投资者、很多项目方做一些调研交流,希望能够深入剖析定价的问题,也会对未来的走势做一些展望。不管怎么说,今天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定价的分析,能够跟大家形成这些判断。

    第一,REITs二级市场定价表现可以传导,是一个定价的锚,可以传导到首发。二级市场好不好,直接决定首发要不要做,要不要发,有没有投资者愿意买。再传导的时候,就可以传导到大宗交易,一级市场上的大宗交易。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产业园区,已经被列入了发行REITs的范围,大宗交易的资本化率表现会不会比商办物业表现更好?这是我们在一些个案上可以感受到的。甚至可以传导到最前面,我们拿地的时候,一些开发商做产业园区开发的时候,拿地以后怎么做,怎么定位,都和REITs的定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果分派收率可以稳定在3%到4%之间,总回报是不止的。我们在海外看的时候,比如美国,REITs的总回报是在双位数,是在11%左右。一方面是有分红,另一方面是有增长,增长带来的总回报是比较可观的。

    在这样情况下,国内的分派收益率在3%到4%左右,但伴随着多方共赢,对REITs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对我们最后要讨论的怎么参与REITs这个市场,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简要的探讨一下,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有什么样的业务机会。

    首先,从持有性物业为例,不过多的讨论特许经营权这方面的东西,更多的看我们更关注的持有物业,如产业园区、保障房,甚至将来的商办,我们都知道,从标准来看REITs作为核心资产是摆在风险最低、回报相对偏小的类别上,在这个类别往前延伸的时候,不管是增值型还是改造型,或者是金融基金的类别,都能看到有一个完整的产业布局。

    在这个产业链布局里面,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业务模式,就是投资的模式。

    我们的梳理是1+3的业务体系,首先1就是一级投资,目前信保基金正在做的这个模型,相信很多人也在做,甚至有的做了很多年,就是用私募基金的方式收购资产,然后培育、孵化、上市,这是一个主流的业务模式。

    第二个方面是结合产业链,派生出很多新的业务,甚至投资本身都可以派生出一些新的业务。结合REITs本身的出现,可以看到已经有新的投资业务在出现,包括战略投资、打新、二级投资,已经有很多私募证券基金已经在布局二级市场的REITs投资。

    所以,从投资的角度看已经开始延伸到新的类别。

    另外的3是投行、资管和专业服务这三方面。投行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其实也是很多私募基金在做的事情,虽然他们没有这样的牌照,但是具备一些基础,具备一些基本的能力。在一些产业方发行REITs的时候,我们可以作为交易协调人,这个主要是券商的业务。

    第二个是资管,私募基金本身也是资管,但是到了公募的资管,将来有没有机会参与,我们怎么样做好准备?从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对公募基金公司的监管要求来看,将来极有可能会进一步吸纳更多的资管机构进来,从事REITs的资产管理。

    我们可以看海外,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主要都是产业方或者是一些私募基金公司演化出来的资管公司,在进行REITs的资产管理,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业务方向。

    第三是专业服务,这个就比较宽泛了。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对于产业的理解比较深的话,对某一类型的REITs就可以提供一些投资的专业服务,包括二级市场投资,可以提供一些投顾服务,这些都是属于创新的领域。

    总体来说,围绕REITs的出现以及刚才说的定价方面,可以形成的产业链基础上,我们能够结合整个REITs业务提供1+3的综合业务模式的方向。有一些公司和机构甚至可以把1+3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打法。

    随着REITs的不断扩张,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期待的。

    撰文:李文峥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