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彭飞 中建系的地产整合大计自8月抛出后,外界更关心的似乎是中海地产与中建地产之间的跨界整合,但中海地产内部中海宏洋的整合似乎会先一步进行。
日前,招银国际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由于中海宏洋主席郝建民已在8月接替孔庆平成为中海的主席,因此在节省行政开支及提高效率的情况下,相信中海宏洋有机会被私有化。
资料显示,在2011年2月中海宏洋发行完成代价股份后,中海地产对其的持股数已由50.10%摊薄至40.18%,但仍为最大股东,并保有对中海宏洋的经营权。
而截至11月18日,中海宏洋收盘价为8.95港元,港股市值约204.26亿港元,以此粗略计算,中海地产如若实施私有化,所需资金要超过120亿港元。
私有化慨率
对于券商认为的私有化可能性,中海宏洋执行董事杨海松在接受观点新媒体采访时仅表示,目前关于整合的信息暂不方便透露,如有最新动作会及时公告。
事实上,外界对于中海宏洋可能被私有化的分析,除管理层面的考虑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整个中建系地产业务整合的观察。
此前曾有分析指出,在中建系地产业务整合完成后,中建系将只保留中海地产这一平台,而将所有地产业务整合到一个平台,既有利于避免同业竞争,也可以应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目前,中建系旗下的地产业务平台除最为成熟的中海地产外,还有中海地产旗下的中海宏洋以及中建国际,同时还有独立于中海地产外的中建地产,以及其他地产业务。
而从区域和业务划分看,中海地产主攻一二线的中高端住宅,中建国际专攻保障房业务,但中海宏洋与中建地产却存在同业竞争隐忧,双方均主营三四线城市。
招银国际在报告中就指出,中海宏洋目前正在经历业务转变期,由过去以一线城市项目为主要贡献来源变为以三四线城市新项目为主要贡献来源,其毛利率已由2012上半年的50.1%缩减至2013上半年的32.7%。
另外,随着目前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量价齐升,三四线城市由于整体需求和购买力限制,更多的开发商逐渐将布局重点转向一二线城市,由此三四线城市的前景已被市场看淡。
对此,相关分析指出,中海宏洋的三四线战略已受到挑战,但如果在完成以中海地产为平台的整合后,可以通过其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使资源发挥到最高水平。
此外,券商对于中海宏洋私有化的预测,还来自于目前中海地产新任主席郝健民的风格。
分析认为,从郝建民之前给外界的印象和近几年中海宏洋的发展速度来看,郝建民的年富力强与果敢作风比孔庆平要激进一些,在其带领下,中海地产或许会一改此前深具孔庆平特色的稳健作风。而在郝氏激进风格的带领下,中海宏洋的私有化并非没有可能。
“野蛮”成长
中海宏洋的前身是蚬壳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1955年成立的家用电器企业,1984年于香港上市,此后又收购了光大集团旗下光大房地产公司70%的股权。
2010年3月,中海地产完成蚬壳超过50%股权的收购,进而成功控股光大地产,同年6月,蚬壳电器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外宏洋”。
中海地产的收购行动,当时在外界看来显然是为了光大地产所拥有的土地。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光大地产在北京、广州等城市拥有10个项目,涉及土地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其中北京、广州的项目均属于市中心优质地块。
也正是此次收购,中海地产才得以在北京、广州等地储备多个项目,进而完成了在这两个一线城市的真正布局。
而在完成中海宏洋的收购后,依据分工,中海地产将以一二线城市市场为主,而中海宏洋则以三四线城市为主,尽管中海宏洋原来在北京、广州等一二线城市拥有业务,但该等项目完成后,被要求将不再涉足一二线城市。
不过,尽管被安排拓展三四城市业务,但中海宏洋还是将使用“中海地产”的品牌进行项目推广。
但随着此后中海宏洋逐渐走上正轨,且规模不断壮大,同业竞争的隐忧还是显现,由于与母公司中海地产同在香港上市,且使用同一品牌推广,外界对其区分并不明显。
目前,中海宏洋总土地储备达1063万平方米,分布在国内13个城市,其在今年还分别购入常州、合肥、呼和浩特及扬州等二三线城市的土地。而截至10月底,其已实现合约销售额146.18亿港元,全年170亿港元的销售目标已无忧。
德银日前还发布报告称,过去三年,中海宏洋每年进入约三个新城市,以此扩张步伐,估计至2015年底,其至少会进入21个城市,而到2017至2018年,年销售额可能达到500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