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彭飞 与各地土地市场的热闹相比,深圳在经历长期土地成交低迷之后,11月将迎来一个推地小高峰。
据深圳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网站公告显示,11月深圳将出让3宗土地,其中今年内首宗配建公共建筑的宝安尖岗山A122-0341宗地,将于11月28日出让,该地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规划建筑面积18.21万平方米。
该地块将采用综合评标法公开招标出让,并要求受让方一同负责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权。
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是深圳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如今其建设运营管理权与尖岗山宅地土地使用权共同出让,尤为值得关注。
艺术馆之争?
作为深圳今年首次搭配公建的居住用地,尖岗山地块的出让公告对投标者的财务、运营以及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出让公告中申明:中标后,中标人应按照相关合同及协议要求,同时负责两馆的建设。这也就是说,竞标人要同时具备居住用地和文体商务用地的建设经验。
出让公告还要求,中标人在签订出让合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付清中标地价款;自中标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中标人必须向与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共管帐户汇入3亿元作为两馆运营专用资金。
此外,投标人或其控股股东还必须为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必须具有在深圳连续十年以上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如此苛刻的出让条件,在外界看来,势必产生能者上弱者让的结果,且为深圳本地有实力的上市公司定制痕迹明显。
深圳相关业内人士就明言,在深圳能一次性投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且满足出让条件的开发商屈指可数,再加上该地块毗邻招商地产和华侨城联合开发的纯别墅项目“招华曦城”,这样看来招商和华侨城拿下该地块的可能性最大。
另一深圳民营房企高管也向观点新媒体表示,政府在出让诸如尖岗山地块之前,会先考虑该区域早前的三旧改造是由哪家开发商完成的,从而在出让后续土地时更多的考虑这个开发商。
而据相关资料显示,较早进入尖岗山区域的正是招商地产和华侨城,他们早在2003年12就成功联手拿下了如今曦城项目的用地,这两家也参与了该区域的三旧改造。
另外,还有分析进一步指出,对比招商地产和华侨城,该地块最终由华侨城竞得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华侨城在文化发展与运营方面更具优势和经验,华侨城片区内何香凝美术馆的成功运营就是例子,而招商地产显然在这方面缺少一些经验。
不过,亦有消息人士称,不排除招商地产和华侨城再次联合拿下该地块的可能性,因为该地块的容积率小于等于1.2,适合开发高端豪宅项目,这将为曦城项目提供新的拓展空间。
同城的德比
尽管目前还不明确此次出让的尖岗山地块是由招商和华侨城联合竞得,亦或是哪家单独拿下,但双方之间在深圳市场潜在的竞争态势已隐然而现。
据了解,在不久前,招商地产和华侨城就同时高调宣布进入深圳大鹏新区,并相继公布了各自发展大型滨海旅游度假项目的计划。
当时就有分析指出,由于双方旅游项目在产品方面的同质化,以及政府有意在同一时间点引进双方进入大鹏新区,日后两家会不可避免的形成竞争关系。
目前,招商地产和华侨城近年来通过其各自特有的发展模式在深圳均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在深圳可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如果要寻求进一步发展,双方或可能也将同城激烈的竞争。
就模式来看,招商地产和华侨城可以说是深圳社区综合开发的两大典范。在深圳,两个最大的综合成片开发区域,便是蛇口和华侨城片区。
这种模式的运用,也使两家公司在各自的区域内几乎扮演了地方政府一级土地开发商的角色。因此,曾有深圳开发商感叹,在深圳,没有人能跟招商地产和华侨城比土地成本。
此外,“华侨城模式”与招商地产的“蛇口模式”还拥有各自的核心优势。“华侨城模式”拥有较强的旅游产业经营能力,也就是“旅游+地产”的操作方式,而“蛇口模式”更注重的是产业的结合与互动。
不过,随着住宅项目受调控影响,旅游地产和养老地产热的兴起,招商的“蛇口模式”目前也开始加入一些旅游地产的因素,并有朝多元化发展的意图。
对此有分析认为,如果招商地产在今后的发展中涉及更多的旅游地产元素,那么和华侨城一直坚持的“旅游+地产”模式或多或少的会形成竞争,之前双方一同进入大鹏新区只是开始。
另有分析人士亦指出,招商、华侨城的模式是在特定环境下催生出来的成功案例,不具备模仿性,其它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不用学,也学不到。但招商、华侨城在离开蛇口和华侨城后,也很难将这个成功的模式带到其它地方,因而在深圳,双方未来更可能形成的将是良性的竞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