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武瑾莹 在经历了数家可能的接手者之后,国美商都的下个主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了。
按照最新的消息称,海航已与国美达成协议,以不高于60亿元的价格获取该项目,而此价格远低于2009年国美的开价100亿元。
据媒体披露,此项收购本月初已完成签约,收购资金未及60亿元,以分期付款形式支付。
不过,国美方面尚未在其上市平台正式发布此消息,而海航方面也无人正式确认此消息。
国美商都更迭
资料显示,国美商都位于北京西南角的丰台科技园地区,规划用地面积11.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5.5万平方米,其中纯商业用房31万平方米、写字楼3万多平方米、酒店和酒店式公寓5万多平方米。
2005年4月18日,黄光裕旗下北京国美置业有限公司斥资8.05亿元取得国美商都项目,此项目亦成为当年北京最大的“招拍挂”项目。在国美庞大的商业帝国中,国美商都堪称其地产系列的旗舰项目,曾一度承载着黄光裕的地产梦想。
但是自2008年黄光裕被捕入狱后不久,业界即传出国美商都转让的消息。实际上,国美自建设之初就显出对于开发这个项目信心不足,几年来单是项目名称就曾变更4次,综合定位3次转换,管理人员也数次更迭。
细细数来,项目先后更迭了禹晋永、吴坤岭、童渊、周东权、王海域5任总经理。同时,案名也先后经历了数次更迭,分别为国美商都-鹏润时代广场-鹏润国际时尚交易中心-国美广场-国美商都。
一方面是开发缓慢、招商不力;另一方面,黄光裕入狱后国美集团也开始收缩旗下地产业务,及至后来和陈晓的股权之争需要现金,黄光裕家族甩掉这个“烫手山芋”的愿望就更加迫切。
而在近3年的转手过程中,有洽购的意向买家即包括中铁置业、多家投行、中建八局、红星美凯龙、海航集团等。然而,即使是遇到习惯于“暴风收购”的海航集团,国美集团亦耗费了1年有余。
事实上,在2009年国美商都传出欲转手的消息后,其价格从60亿元最高达至100亿元,但从目前公布的消息来看,最后的价格将不超过60亿元。
而此前有业内人士为此项目做的账单为:国美商都规划用地面积11.88万平方米,拿地价8.05亿,再加上建筑等各项成本,该项目最多1万元/平方米,乘上总建筑面积55.5万平方米,作价最多55亿。
海航收购小组
相对于国美的不得已“贱卖”,海航似乎在价格上捡了个大便宜。
据媒体披露的一份海航集团内部公告上显示,该集团8月7日已成立由11人组成的“国美商都专项工作组”,由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海航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向东担任总指挥,具体负责完成项目收购后的各项内外部手续,并完成项目融资、落实资金及付款工作。
此份内部文件显示,“国美商都专项工作组”组长为天津大通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逯鹰,该公司控股股东为海航集团旗下海航实业。
海航实业高层张翼和海航基础总裁李同双二人担任副组长,组员七人分别为海航集团华南总部执行董事长何家福、海航置业控股法定代表人董鑫以及马超、郑知求、黄振达、曾标志、岳东方。
按照这份内部通知,此工作组的首要任务为按照集团投资管理办法,对项目前期情况进行系统清理,重新申报项目立项,完成项目收购的各项内外部手续。
此外,该项目组其他4项任务还包括负责完成项目融资,落实资金及付款工作;负责研究制定国美商都项目收购后整体筹备方案;负责落实项目的经营定位、营运模式、内部改造及招商工作;负责制定各项工作进度表,监控工作进展情况,协调项目筹备工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及时向集团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观点新媒体联系逯鹰欲对此事进行更深入了解时,逯鹰却表示自己并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文件,对海航收购国美商都之事并不清楚。
另一位海航集团内部人士则对观点新媒体表示,如果海航集团方面并未发布正式消息,说明此事并没有完全明确下来。
但在此前,亦曾有海航集团人士向观点新媒体透露,海航于2011年8月展开了国美商都的收购。
地产与资本谋局?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国美商都此前经营不佳,因此国美才一直想要脱手,而海航获得之后能否在经营方面进行改善,还无法下结论。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只要拿下国美商都之类的项目,海航就可以粉饰上市业绩报告,毕竟,重资产的投资总比‘购买飞机’更有‘钱途’。”
海航集团最近几年疯狂地拿地产项目,但很多项目拿了之后就“冷藏”起来。原因很简单,海航打算“收集”几百亿资产之后,做成一个‘商业地产’资产包,整体出售给商业地产基金等机构。
而在海航集团的内部文件中,对国美商都的收购涉及的部分包括海航实业、海航基础和海航置业等多个部门。
这似乎也和海航对旗下地产业务的划分有些许关联。
据知情人士的介绍,海航置业的运作主要与持有物业有关,具体为通过收购以后得来的项目出售或经营,项目比较小。
显然,国美商都就颇为符合这样的定位。
而海航地产则更接近全面的房地产运作模式,从开发建造到经营管理都由公司独立完成,且规模较大,大多为区域开发或综合体项目。
对比海航置业和海航地产两家公司,海航置业的资本构想更为清晰,除了打算囤积资产以作日后出售基金等机构之用外,在海航房地产业务几次借壳上市过程之中,海航置业的身影也若隐若现。
因此,对于业内人士指出的“国美商都从一开始就定位不清晰,业态配比、是租是售均不明确,后期招商亦不成功,即使有企业接手,后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才可能将项目盘活”之说,海航或许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有业内人士认为,海航收购并不是为了获得商业项目并进行经营以获取租金收入,而是为了继续海航集团的“资本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