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其他 >
>
>
正文
2012昆明行演讲 孟晓苏:谈楼市调控与房价目标
作者:     时间: 2012-05-11 11:04:57    来源: [ 观点网 ]

房地产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但是这些年,政府有某些调控措施,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极其滞后。 

  孟晓苏:我来讲一讲宏观调控和房价目标,我想这个题目可能会更贴切,更有助于大家了解一些现在所关心的一些题目。

  我今天讲的内容跟以往的讲话风格一样,我还是用大量的图片来帮助各位了解我所讲的内容,20分钟,我将给大家打100张图片。

孟晓苏

  谈到宏观调控,我想我可能是最有资格谈论政府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人之一。因为我在29年之前就在国务院工作,切身参加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农村承包制改革、市场经济改革、股份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是由我最早所写出的论文:要坚持中国改革的市场取向,最早提出了中国要走向市场经济。这个观点虽然在当时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一些主流媒体的批判,但是很快得到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和全党的肯定,我们当时的这些贡献,都记载在我的导师厉以宁教授,当把我们三个硕士同学的硕士论文都汇集在一本书上,包括我的“市场经济”,李源潮同学的“发展大企业和谐集团”,李克强同学的“农村规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在21年过去,我们师生四人当年的设想,全都变成了现实,变成了党的政策,这些政策在指导着中国人民在进一步走向繁荣。

  在20年前,我离开了国家商检总局的局长、副局长的位置,到了中房集团担任总经理,当时我们董事长杨慎会长,副董事长是王岐山同志,他们都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创始人。而正是由于这样的产业地位,在1996年,是由我来担任房改的课题组组长,经过两年的设计,提出了房改方案,并且报国家,形成了后来1998年的房改。在房改方案中,我们明确提出了要由政府来负责建立廉租住房体系。而且我还向有关部门口头建议,要设立国家住房局,专司其职,可惜这些建议,在很长时间,就没有被采纳,才造成了保障房的现状,和现在宏观调控中的若干问题,我谈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长期不建保障房有人失职。国务院1998年7月份的房改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保障房。但是十多年来,在是不是要建保障房,政府要不要履行自己建保障房的责任上面认识迷盲,前主管部门忘记了这些职责,多年忽视了保障房建设,造成了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收入水平离商品房的价格越来越远,这本来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却被误导为对开发企业的不满。

  在那样的一个时期,主管部门不是要想靠政府的行为去解决保障房,是幻想让开发商来解决保障房,所谓小户型政策、所谓降房价,就是试图把责任推给市场经济、市场机制。这就造成了国务院虽然从2005年多次发文,但是一直没有贯彻,最近温总理讲到了,说“政策不出中南海,我感到十分痛心。”那么痛心的不光是温总理,还有我们大家。

  所以在2007年,我就在类似这样的大会上呼吁,这样的建设部,到底是有它好,还是没它好,我主张把它撤销的好,2008年初,国务院就真的撤销了原建设部,设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在多年政府不建保障房时期,是谁建了呢?是中国的农民。农民的建了大量的小产权房,作为产权类的保障房,卖给了城市居民,因为便宜,所以城市居民宁可危房也要买。再一个就是用城中村为城市提供廉租房,中国农民建设了全世界最大的“廉价屋村”,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性收入,也为政府弥补了多年不建廉租房的不足。中国农民对城市保障房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们的行为被指责为违法,那么如果没有这些农民的贡献,我们今天保障房的问题,就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而农民是否违法了?我认为其实是法律没有及时修改。早在三年半以前,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农民的土地可以规范的转让,包括建设用地,而且要求主管部门,抓紧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你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就指责农民违法,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

  第二个方面,谈一谈建立完善双轨制,需立新制,就是需要大家下决心。国务院是在2007年开始再一次提出要建保障房,但是在之后的三年之中,尽管每年国家安排了几十个亿,但是地方资金一直不到位,所以一直难以落实。12年未建保障房,这使得保障房成为本桶原理里的短板,民怨、怨气就顺着短板流出来了,正确的做法是把短板接上。在前年的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确认了,要建立两个体系:商品房体系和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温总理特别讲到了“有了决心,就会有办法。”可见原先还是缺乏决心。

  但是保障房是需要时间的,香港和新加坡都是用了50年的时间左右,解决了或基本解决了保障性住房问题,而我们却是12年的旷课,所以需要下很大力量,是由中央把它作为民生大事来确保,是由国务院提出具体的运作措施,特别是李克强副总理明确提出了要搭建好保障房建设的融资平台,努力吸收社会资金来参与保障房建设,因为只有资金这个长板才能补保障房的短板。正是在这些号召之下,我在去年,首先在昆明以40亿资金投资来建设保障房,首先进行的是保障房的一级开发,到现在汇力基金成为全国第一支,也是最大的保障房开发建设资金。昆明这个地方这种思路的开放,也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房领域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今年我所组织的汇力基金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我们得到了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很多大型金融机构的支持,要进一步地投资建设,而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也非常地支持。正是这样双轨制的建立,使得房地产企业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成员。过去在福利房时期,那个时候成立的中房城开,都是福利房的建设机构,那时候住房没有商品化。在最近房改以后和90年代以来20年里,一大批企业,商业化的企业进入商品房住宅领域,创造了辉煌。而现在保障房又重新提上日程,这样就成立了很多新的机构,而我所创立的汇力基金,也正是这样一个投资机构,它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而是投资企业。

  我们讲了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那么三级市场、持有市场怎么解决呢?我早在05年就要求引入REITs,07年就主张把REITs的突破口,放在租赁性保障房上,国务院在08年的12月份发了文件上,同意建立REITs的试点,可是这个试点建设得比较艰难。但是正是由于这样的推动,使人民,特别是业内人士,都知道什么叫REITs,有了REITs不光可以解决保障房的持有资金的问题,解决若干金融机构他们资产增值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我们多年低迷的股市可以获得新的活力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谈一谈住房限购“麻醉药”,打到何时?我这是个问句,打到何时?

  本来前一段时间的住房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因为需求过旺,另一方面由于供给不足,特别是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加大了中低收入者的怨气。措施,首先是要增加供应量,但是因为保障房旷课了12年,严重的恶化了社会心态,网民和媒体都在要求要商品房降价,他们把这个目标就引导错了,其实打压商品房,它也是个短板,它并不能接长保障房这个短板,它所起到的不过就是转移了目标,把人民的批评火议引向到了商品房,引向到了12年没有停止开发工作的开发商。

  我早就把这个限购比喻为“打麻药”,把病人麻醉了,医生要快做手术。但是你总打麻药是不行的,各个城市,它的“病”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像在芜湖这样的地方,你还要给人家打麻药呢?不能再麻醉下去了,再麻醉病人就要出毛病了。这种限购,行政色彩浓厚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向背,这已经是被大家所公认的。

  限购到今天,不断的延续,已造成若干问题,包括实体经济萧条、虚拟经济膨胀,包括租金暴涨,租客遭殃,也包括地方政府买不出地去,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比开发商更为严重。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钢铁、水泥、有色、物流和若干产业都遇到了困难,原因何在?原因就是因为实体经济,特别是最终消费,房地产没有启动,而更不要说股市了,股市前不久有一个0.25效应,很快就回来了。股市像一条狗,狗是围着主人转的,主人走10步、狗能跑一百步,但是人们把狗跑出去就当股市涨了,把狗跑回来说股市落了。扔出一根骨头0.25,那么狗跑出去了,人们说牛市又来了,很快又恢复到了常态了。事实说明对于国民经济有巨大拉动力的房地产市场萎缩,影响到了众多的房地产产业。因为房地产业,它其实说穿了它是一个国民经济的组装产业,是它把众多的产品组装起来做成一个东西,才能让老百姓买走。

  我们的温家宝总理讲得很清楚,他在2008年曾经明确讲到,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具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当然,这是在三年多前讲的话。

  现在人们却把房地产业的拉动,说是房地产业“绑架”了国民经济,是“绑架”了?还是推动了?我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旺夫婆娘,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旺夫婆娘,才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了十多年,帮了两届政府。现在人们老嫌弃这个婆娘,说她绑架经济,要休妻另娶。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呢?想靠高科技,这高科技是好东西,但是现在靠它拉动经济还早。人们就像,当年安徒生童年里讲的那个骗子一样,总是讲要靠高科技,说高科技这玩意儿多好啊,这服装多酷,结果皇上什么都没穿,满朝文武都说,他穿了这个高科技的衣服真漂亮。

  我讲到这里还想起了侯宝林的一个相声,说贼去偷米,把这个包袱皮铺在地上,但是主人摸黑把这个包袱皮拿走了,贼去抱米坛子,一倒,倒地上了,然后操这四个角,怎么操也操不起来,贼就喊了,说这屋有贼啊,怎么把我的包袱皮给偷走了。房地产就是这个包袱皮,如果没有这个包袱皮,你这坛米是兜不起来的。

  我们都关注着政府报告中的扩大消费需求,那么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十二项扩大消费需求的主张,我们看,十项都是房地产,都是跟房地产紧密连接的,特别是包括了节能建材、节水、洁具,请问如果没有房地产的发展,包括前面的家政物业等等,到底是谁来用这些产品呢?

  我们本来中国有旺盛的内需,我们握一把好牌,为什么打成这个样子?为什么把自己推到了困境?房地产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但是这些年,我看正是由于某些调控措施,过度的反应,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极起极落,本来限购是一个短期话题,早在前年的10号文件,就明确提出了,是临时性措施,是一定时期内,那么怎么会延续到现在?我们应当做的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房地产业七年一个周期,现在我们已经走到了第四个发展期的第七年,我相信明年房地产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

  最后谈谈泡沫之说,伪命题,需正认知。为什么这么调控,因为有一个泡沫论。泡沫论几乎被所有的专家,在不断的重复,而且也影响了领导的决策,到底是不是泡沫?有没有泡沫呢?我认为对这个泡沫要做一个科学地分析,什么叫泡沫?泡沫就是弹得动,吹得破的叫泡沫。弹不动,吹不破,连大锤也砸不破,你说它是泡沫?而且这些专家们,早在20年前,就说房价是泡沫,1989年他们就说北京房价高达1600块钱一平方米,大学生毕业一百年也买不起两居室,但是现在23年过去了,这个大学生到底在大街上逛了23年,还是买到了房子,并且房价成倍的增值呢?

  鉴别是不是泡沫,也要用得着一个标准,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年讲泡沫,年年没有破灭过,这些专家总是认为国外有泡沫,就说中国也是泡沫。其实中国的情况跟这些国家大不相同,我们中国的人均面积,尽管从房改以来从17平米,提高了33平米,仍然还是太少。里现有城市居民,有着旺盛的购房需求,另外我们现有33平方米,有不少是危房、旧房,大约占了一半,这些都在近年需要更新和改造。

  第三个,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正在加速进行,我们的城市化水平仅是100年前的美国和50年前日本,和40年前的韩国。李克强副总理在博鳌讲到,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我认为它将继续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20年。

  第四个来源,它是来源于中国人口的出生率;第五个方面来源,来源于老百姓的旅游、度假、购房,包括到威海去购房,那也是一个海滨城市,旅游度假。正因为如此,我赞同温家宝总理的意见,房地产对于我们13亿人的大国,从长期来看是刚性的,因此保障房和商品房都不可偏废。在面对着中外记者,他再一次谈到了,13亿人对住房的需求是刚需的是持续的,不是个别刚需,而是13亿人的刚需。正是因为这样的刚需,我们看到房价年年在涨,24年来没有一年在下降,尽管个别城市、个别时期好象有点下降。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调控目标,调控的目标是什么?房价目标是去年国务院年初提出的两个“低于”,低于GDP,低于人均收入的增幅。我们去年是否做到了呢?去年、前年都做到了,都做到了两个“低于”,那国务院的宏观调控在房价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我们应该为它叫好才是,不应该继续再批评,说你房价还没有降到位。

  温总理在谈房价的时候,他不光谈到房价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而且还讲到和投入与合理的利润相匹配,而网民们所计算的“总理房价”,实际上是把国务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推给了国务院。现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杭州出现的这种房闹,到底是市场原因?还是政策原因呢?网络和央视2台幸灾乐祸,说购房的时候,你们就应该想到,政府政策会变化,你看把这些事都怨在这些可怜的百姓头上了,说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其实不是市场行为,是严厉的行政限购,是行政干预,造成了供求关系逆转,在这个时候,还跟老百姓谈市场原则。我们需要让政府来包揽这个完不成的降低房价的任务吗?不光本届政府完不成,下一届政府也完不成,不需要给下一届政府设一个迈不过去的门槛。

  现在我认为在房价问题上要兼顾各方面人群的利益,没房的人,希望房价下降,但众多有房居民,盼望房价上升。我们现在有80%以上的家庭是有房的,包括没房人在买房之后,他也不希望房价下降。那么我们的房价目标,应该恢复到2003年国务院文件中明确的三个基本,就是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各方面收入阶层的需要。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将可有效从结构上降低房价的增幅,我们中国有着旺盛的内需,老总理朱镕基就讲过,要把住房建设作为新的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它不光对国家是投资,对居民来说,它是消费。而我们的拉动内需里面,特别重要的环节,最终消费就是包括住房、汽车、旅游在内的几项重要消费。我希望我们能够用理性的调控,来实现房地产的持续发展,带动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