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一年两次的房交会又登台了,于是不光是杜甫,大家都很忙。
有个叫凯恩斯的大师在他1936年所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面提出过一枚很能忽悠人的挖坑理论,原意是经济不景气时政府不用干别的,只找人来挖坑填坑就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因为挖坑需要铁锹,于是铁锹厂有生意了;给铁锹厂供应原料的钢铁厂也有订单了;更牛逼的事是,挖坑工炼钢工铁锹生产工都需要吃喝,于是食品行业也有银子赚了,如此往复无穷匮矣……
听起来像模像样,唬到了很多经济学上的二百五。可惜其中有个最致命的漏洞——假如政府没有雇人来挖坑填坑的话,它手里的这笔钱原本可以去做任何事,譬如多拍几部《建国大业》前传、《建党伟业》3D版什么的。因为钱拿去挖坑了,所以原本可以有活干的演员导演编剧剧务甚至是给剧组扫地开车卖盒饭的一长串人民都没赚到人民币,他们失去的这部分收入正好等于之前那个挖坑族所取得的收入。这样一分析,除非是智商受到了惊吓,否则没有人会认为国内经济得到了真正的拉动。
正因为如此,每次各大媒体在房交会结束之际对其所进行的心潮澎湃的数字盘点,对我而言很难像一针鸡血那样管用。我不否认,每次房交会的确都是一场很嗨的宴会,不光开发商、代理机构、装修公司、主承办公司和政府相关部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就连白天溜达会场专收楼书晚上再卖给废品收购站的老婆婆都能小发一笔。
其后发生的一切正如凯恩斯所言,连废品收购站站长也赚到了,于是站长夫人很可能能拿到更多的家用去买化妆品,化妆品公司因为卖得更好也需要购进更多的原料……看上去大家都相当满意。
但实际上,即便这五天确实比平日里多卖出许多套房子,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这些在房交会期间销售的房屋在今年的其他时候就一定不会被卖出去。换句话说,绝大部分客户只不过故意把买房的时间挪移到了房交会期间而已(这一点从房交会前后成交量的统计数据线上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房交会开,或者不开,绝大部分交易都必将发生,不灭不减。当然也有原本不想买房的人因为逛了房交会头晕脑热大掏腰包,但那毕竟只是少数中的少数。
我对房交会并不特别感冒的第二个原因是,开发商之间的营销竞争必定会因为这样养一个超级大卖场的出现而更加复杂,而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为这些营销费用埋单的还是买房人。
从几万到几十万的入场券暂且不提,同在一个屋檐下,左边展台是清凉美女轮番走秀;右边展台祭出的是山寨MJ和民间刘谦;前边半个小时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的真人雕塑围满大堆看客;后面免费赠送礼品的项目又排起了长龙。就这架势,你要是不整个酷爆帅毙的多媒体光影展台来拉拢人气,简直都不好意思在房交会混下去。中国其他城市的房交会甚至更离谱,动用直升机和豪华游艇接送客户看楼,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的国际巨星也没享受过这么贴心的待遇。
开发商花了这么多血本,最后统统都要靠每一栋卖出去的房子来分摊这些费用,你所埋单的房价里面自然也就含了更多的广告费。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丫胡扯,事实明明是很多房子在房交会期间变便宜了!我们确实享受到了优惠!不过,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没有因为房交会攀比而“被”花费的营销支出,说不定这房子本可以降得更多?
讲到这里有必要总结一下我对房交会的基本看法:它只是催化剂而不是源动力;是锦上花而不是雪中炭;是消耗而不是生产,本身并不可能成为楼市的救世主,它对房地产最大的贡献不在于总是被津津乐道的催生了多少成交合同,消化了多少库存面积,而在于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集中搜集楼盘情报、直接比较类似项目和零距离接触心水房源的机会。
随着房产电商、数字多媒体应用等信息传播方式的蓬勃生长更新,这个机会能起到的实际效力还在慢慢变弱。为了使房交会在今后的日子更加健康和有存在的意义,很有必要植入“拒绝铺张”的绿色营销理念,使楼市跳出唯有大把花钱才能买到吆喝的思维泥沼,从而真正做到把更多的利润留给为买房事业勒紧裤带奋斗终生的城市公民们。
朱洲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