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时评:不断上演的“愤怒的售楼部”
作者: 朱洲     时间: 2011-11-04 02:06:58    来源: [ 观点网 ]

房价下跌致使心急如焚的情绪可以理解,但若是房价涨了,他们是不是敢摸着良心承诺会敲锣打鼓地把赚的钱给开发商送回去?

  观点网 中国的商品房施工现场或许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工地——一边开发商忙着修房子,另一边老业主忙着砸房子。

  中国房价元神出窍这么多年,如今一两天就想归位,不把若干人等骇傻逼疯才怪!有的楼盘扛着,它已经死了。有的楼盘降了价,却比没降价的死得更惨。在这个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季节里,上海“龙湖郦城”和“绿地.秋霞坊”的业主们就像发现窝里的鸟蛋被偷走的一群愤怒的小鸟,怒吼着“降价是赤裸裸的欺诈!四五十万一眨眼就没了!”,气势汹汹撞开了售楼部的大门。而类似的情形,正在神州大地上的各个城市不断上演。

  房价涨了,道德的政府要打“不道德”的开发商的屁股。房价降了,郁闷的业主要砸更郁闷的开发商的售楼部。横竖不是人,搞房地产开发搞成高危行业,也算华夏历史的千古奇闻。业主找开发商的麻烦,开发商敢寻谁的晦气?端起凳子扯开横幅压断马路找高价卖地给自己的上家纠缠?对不起,这个国度从不出产这样的牛B开发商。江湖上可以没有你的传说,不过有关部门不能少了对你的管教。

  事实上,开发商们正挣扎在一个可能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市场经济环境里,他们不得不用额外的努力去弥补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一度不愿意出让的那部分利益,同时背负着汹涌而来的骂名。他们翻滚在一个又一个利益雪团里不能自拔,最终自己又帮助这个雪球越滚越大。全中国多如牛毛的开发商,只有一个王石敢说出“万科不行贿”这样腰板硬的狠话,除此无他。

  “房闹”事件背后,是中国社会契约精神的一片沙漠。市场经济搞了这么多年,国人还是在蒙昧的视线里颤颤巍巍地摸索。首先,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那些打着“民愤”旗号对抗法制约束的“房闹族”身上匮乏契约理念的悲哀。房价下跌致使心急如焚的情绪可以理解,但若是房价涨了,他们是不是敢摸着良心承诺会敲锣打鼓地把赚的钱给开发商送回去?这些“中国病人”所暴露出来的群体膨胀、公众暴力、漠视契约法制和他人权利,正是这个社会所遗存的旧有思维的最好投射。这种病态心理一天不除,我们这个民族就一天不能建立真正公正、平衡的和谐秩序。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的管理者是不是能够表现出更好的契约素质?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房价究竟该不该想扶植就扶植,想打压就打压?一个风向说变就变的社会,势必无法给予国民基本的安全感。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住房,房价一度飙升导致不少人在“趁早下手”的心理下恐慌性购房,倾自身乃至亲朋好友之力咬牙购房者亦不在少数。房子就是老百姓的家底,房价是市场经济规律与城市发展红利的天然反映,然而硬生生要把房价按下去,就等于拿着刀在他们身上割肉,既粗暴又残酷。对于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管理者能否把大脑从“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世界中解脱出来,找到一条更加合理、公平、有效的办法?能否早日实现“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把商品房市场尽早从为保障房补课的重任中分离出来,不再导演因为非市场因素的房价下跌致使民间财富急剧缩水的野蛮剧情?

  英国史学家梅因曾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社会的进步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如今我们的国度最迫切需要弄清楚的一点,归根到底就是公法领域的契约精神究竟应该担任什么角色的问题。在理想化的运行秩序之下,存在于私主体与公权力之间的公法领域契约精神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交易,并且需要遵守“公权力不随意干涉私主体的活动空间和契约自由”的基本准则,它在私人契约面前扮演著一种中立角色。然而,当面对着关系最基本民生权利的房地产行业,面对着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抉择,公权力又应当如何更准确地自我定位,一方面引导?支持和保护市场经济,尊重契约精神;另一方面保障更多的国人获得基本的居住权利?这是需要尽快回答的命题。因为所谓公权力,正是“这个国度的每一位成员让渡出一部分权力交由国家代为使用”而形成的,无论任何时候,使用者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使之辜负每一位为它奉献出利益并且满怀期待的国民。

  朱洲 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原文载于《成都房产报道》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