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梁嘉欣 人事的连番动荡使得工银国际的新股发行业务遭受香港证监会调查一事持续发酵。
据悉,上周工银国际再有七人同时辞任,其中两人为股本市场部员工,其余五人则在投资银行部工作,且均为业务骨干。
随着骨干人员的不断流失,工银国际保荐人的资格岌岌可危,其保荐的新股可能随时叫停。
在去年,工银融资就有四名员工因为香港证监会的调查被勒令休假,后于今年2月20日遭到实时解雇,该四名员工属企业融资部、股本市场部及机构销售部。
不过,就在5月3日,四名员工之一的温志行在香港劳资审裁处发起反击,期间更踢爆上述四名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是牵扯:去年内房股宝龙地产上市时,为了使公开配售部分认购足额,涉嫌“围飞”认购,通过关连人士寻找大户或机构投资者认购。
据了解,此事在去年即引起了香港证监会的关注,并就此向工银国际查讯,至今已持续一年时间,仍未有公布结果。
缘由 认购不足
对于宝龙地产而言,虽然上市至今已有一年半之久,但其最终挂牌成功的曲折历程依然值得回味。
2009年10月,宝龙地产由高盛、麦格理及工银国际保荐上市,原计划筹资6.28亿美元,计划发行价为每股3.3-4.9港元。
然而,由于国际投资者“抽飞”,加上投资者认购新股热情冷却,宝龙公开发售部分仅完成22%的认购。
为此,宝龙不得不“忍痛”宣布,将IPO筹资规模下调至3.53亿美元,而招股价更降至2.75港元,并将上市日期推迟至10月14日。
2009年10月14日,宝龙终于成功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宝龙最终实现集资约21.8亿港元。
然而,据当时资料显示,即使宝龙在大幅削价再重新上路后,国际配售部分虽已足额,但公开发售部分仍然不足,仅获认购28.84%。
而事实上当时就传言,宝龙与当时的保荐人之一工银国际一起,为了让宝龙得以认购足额,有关连人士“围飞”认购,而工银融资姊妹公司工银国际证券,亦曾向多名于国际配售“入飞”的投资者批出巨额“孖展”贷款。
相关专业人士指出,香港新股上市过程中,“围飞”认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01、02年港股低潮期时。但这次也许连工银国际也不曾料到,最终还是“东窗”事发。
2009年12月,香港证监会就有关连人士“围飞”认购一事,向保荐人工银国际展开查讯。随即,工银国际亦开始展开内部调查。
调查 围飞认购
自去年以来,香港证监会有意重整现行监管上市保荐人的制度。2010年3月,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在接受访问时宣布,将在未来数月全面调查上市保荐人。
在叫停怀疑帐目失实的半新股洪良国际后,香港证监会在查讯新股发售有否涉及“围飞”认购的情况时加大力度,宝龙上市过程也登上重点调查的名单。
2010年5月,香港证监会就宝龙地产上市涉嫌“围飞”认购向工银国际索取承配人独立性的资料。
据了解,香港证监会的此次查讯,涉及宝龙上市期间,有数十个新客户同时在作为联席保荐人及联席帐目管理人的工银国际开户,有关客户同时循国际配售途径认购宝龙新股。
香港证监会关注有关客户是否背后有关连,与宝龙及公司大股东有否连系,以及是否有人安排有关人士开户认购,令新股获足额认购,及宝龙上市后,在工银国际开户的相关客户交易活动。
2010年10月,工银国际分属企业融资部、股本市场部及机构销售部四名员工,遭工银国际勒令实时放大假。11月时,香港证监会亦曾约见相关人士了解情况。
今年2月20日,工银国际终于有了内部调查结果,并指出,原股本市场部的执行董事温志行在宝龙上市时,未能对大手认购人士的独立性尽责调查,此属严重失当行为,要实时解雇。
5月3日,温志行借香港劳资审裁处大反击,称自己实为代罪羔羊。他指出,自己曾向上司提及上市条例的条款中,要求新股投资者为与大股东无关的独立人士,公司应对有关投资者的独立性作核实。其后上司回复指出有关核实工作由其它部门负责,上市进程继续。
他续称,工银国际证券批出的巨额“孖展”贷款,也并非普通员工所能操作。
至今,香港证监会对此事的调查仍在继续。
宝龙地产相关人士在接受观点新媒体访问时表示,宝龙目前仍未收到香港证监会或联交所的查讯通知,此事仅是工银国际的问题,与宝龙无关,公司目前仍正常运作,并未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