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一周评述:围堵热钱 该出手时就出手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时间: 2010-11-21 23:28:35    来源: [ 观点网 ]

过去的所有经验都表明,热钱是堵不住的,惟有引导其流向,掌握流动性的平衡,才能将热钱的威胁逐渐消融。

  本刊编辑部 如何应对热钱的流入依然是当前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

  美国的“量化宽松”让全世界风声鹤唳,中国是首当其中的一个。上周五,内地与香港一齐出招围堵热钱,欲将逐渐失控的局势重新掌握在手中。

  央行在11月16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再次宣布在11月29日继续上调0.5个百分点;而香港特区政府则再度推出措施调控楼市,遏制投机行为:一方面向短期内转售的楼宇征收“额外印花税”,另一方面收紧按揭成数。

  与此相对应的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次提及“池子”理论,虽然人们并未看到央行采取更多措施对冲汹涌而来的热钱,但在如此短时间内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显现出当前事态的严峻性。

  从根本上来看,央行本月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在构筑防线,在某种程度上冻结国内流动性以对冲国际热钱,那么接下来加息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但是,周小川虽然给人们画了一个大饼,却未有提出其建造池子的材料。一再地采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手段,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治理,难怪自“池子”理论问世之后,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

  而香港则显得更为目的明确,港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撰文指出:“这是个非常时期,香港特区政府更加需要果断作出判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对于特区政府如此迫切地出台措施调控楼市的原因,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可以窥见一二。

  该份报告认为,香港的房地产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房地产泡沫风险,并且泡沫在加剧。而且,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将给香港防范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制造了难度。

  这也不难理解,相对于内地一贯以来的外汇管理机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对于拒绝热钱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只能从遏制投机、防止资产泡沫风险恶化方向对热钱的流入进行围堵。

  内地而言,虽然对通胀与热钱的认识与管理并未有港府那般严峻,但并非说就是安如泰山。首先是美元的加速贬值,使得美国国债最大的买家中国旦夕难安;其次,热钱也并非温顺的羔羊,可以任由央行摆布。

  也许周小川“池子”理论的最可取之处,是提出一个“高屋建瓴”的决策方向。

  也就是说,采取总量对冲的措施,将流入的热钱放进“池子”里,而不让其流入股市、楼市与实体经济。

  过去的所有经验都表明,热钱是堵不住的,惟有引导其流向,掌握流动性的平衡,才能将热钱的威胁逐渐消融。

  在过去的相类似时期,央行、外管局、商务部、海关等多个部门也曾针对热钱涌入出台多项政策,但都未能完全“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据香港媒体称,目前约有6500亿港元热钱在港游弋,伺机进入内地。

  再加上央行近年来已经超发的大量货币,热钱的威胁被一再放大,楼市和股市的繁荣则是热钱涌入的最佳载体。

  当然,这一次监管部门其实也早已出手。11月15日,住建部和外管局联合发出楼市“限外令”;商务部则在16日表示,关注房地产领域吸收外资增长较快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强对外资的监管,并特别关注流入房地产等特定敏感行业的热钱。

  而香港是热钱流入中国的一个最重要渠道,对付热钱的可取方法就是,一方面在香港堵住热钱的流入,另一方面在内地进行疏导。

  中国存在着不少可以让热钱获利的行业,而房地产市场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如果能落入实处,无疑是减少热钱的投机获利的一个机会。

  此外,国务院近期连续出台措施抑制物价上涨,稳定消费价格水平,同样也是一揽子打击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政策。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