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8日,中国地产精英齐聚博鳌,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业内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即认为此次宏观调控不同于1993年对经济过热的打压,新一轮的调控是使市场更加公平透明,开发企业可以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认为,与1993年宏观调控不同的是,这次调控不是要把经济过热压下去,而是希望把投资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不是越低越好,也不是重新回到紧缩的过程中。更多的发展商可以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任志强举例说,华远恰是利用了1993年的宏观调控时机,在1994年采用合资方式引进外资,1996年在香港和加拿大上市,前后筹集到5亿多美元。这样一个过程说明,每一次宏观调控,对一些态度不太明朗的企业是一个危机,而另一些企业会利用这个危机去创造成功的机会。
"宏观调控中,弓不要拉得太满。经历过宏观调控的老企业都要有这样的想法:在宏观调控面前要比较适当地安排自己的结构,这个结构安排合适,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弓拉得不是太满,这样仍然有余地喘过这口气,之后,就可能把箭射得更远。"
SOHO中国老总潘石屹面对8·31土地大限(国土资源部3月3日发文要求8月31日以后所有土地采用招标出让方式)明确表示了赞同态度。潘认为国家土地交易过程一定要公开,要走市场化道路。"很多同行在谈8·31大限对房地产的影响时,常常容易下这样的结论:大公司认为没有问题,中小企业要想办法。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观点。为什么要害怕8·31大限的到来?你是不是市场化的企业?如果你整个管理靠银行贷款,不是市场化,可能大限来的时候你的市场份额就会失去;如果你是市场化的公司,就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万科董事长王石在会上做了《宏观调控下中小地产商的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趋势可持续到2013年,但由于房地产行业资金密集性特征,高负债经营公司、非主流住宅产品开发商和产品专业化发展商将受宏观调控政策较大影响。
王石同时表示,房地产业大有希望,宏观调控后市场需求仍然旺盛,全国平均房价持续稳定上升。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关键要认识到行业的发展是螺旋性上升的,并正确把握好这一规律。王石还再次重申万科的专业化道路,并建议那些既想做"钢铁大王"、"电力大王"、又想做好房地产的开发商,尽快将非房地产的业务脱手。
最近正在风头浪尖的顺驰掌门人孙宏斌肯定地表示,要以积极、长远的眼光看待宏观调控,并表示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可以把风险变成机遇,做出判断和分析,然后再付诸坚决的行动。
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认为,在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将重新洗牌,股权资金雄厚、融资渠道广泛、房产质量和服务优良、经营管理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将并购那些自有资金不足、信贷以外缺乏融资渠道的企业;通过并购和兼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会越做越强。他特别强调作为大型企业,应当广泛建立战略联盟,加强战略合作,尤其是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战略合作。企业通过共同协作,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实现对土地、资金的使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