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博螯房地产论坛年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简称121号文件)出台两个月后在海南博螯举办,可谓适时,因而论坛主题也切合时势:金融紧缩下的中国房地产。全国地产界共有200多家企业参加,近50家媒体出席,共同探讨此情此境的房地产市场走向。
应对"121文件"
121号文件出台两个多月来,除招商银行外,各大商业银行都未颁发细则,在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关于房贷新政,各大发展商有了更理性的看法。
121文件让发展商们前所未有的团结,细则迟迟未出台并没让他们松了一口气,超出121文件本身以外的议题被摆上了台面,比如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对话机制该如何建立?任志强认为,政府不应该在没有听取行业意见就制订这样一个伤筋动骨的文件,政府和企业之间需要一个畅通的对话渠道。对121文件更加敏感的中小发展商对此提议一呼百应,他们表示迫切需要一个组织团结中小企业力量,让各界听到他们的声音,共同争取自身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次论坛汇集了地产名流们的精粹观点,但实际上,获益非浅的是往往是急欲成长却不得其法的中小企业。应该说121号文件对中小企业的伤害最明显。一直以来,关注于项目开发的中小企业不得不面临资金运营的困境。
土地和资金,是发展商的两条命根子。面对这一话题,大企业和小企业关注度完全不同。"基金"、"债券"和"上市"频频被品牌企业所提及,对他们来说,在世道比较好的情况下,90%的负债率也不为过。而中小企业更关心土地和项目本身。
无论是销售规模数10亿的上市公司,还是刚刚起步的民营企业,发展商都在考虑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可持续发展。121文件可能改变了一些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从而导致了他们可能选择不同的经营模式。
深圳再次"缺席"
200多家闻讯而来的发展商中,来自深圳的仅6、7家,而发言嘉宾中,只有凌克是代表深圳金地而来,而他们获得的风尚企业奖,却是北京的项目-----金地国际花园。对此论坛并不热衷其实符合深圳房地产界的一贯个性:冷静、理性、不事张扬。即使是面对121,即使是面对本届论坛给出的极富潮流和诱惑力的命题,深圳各发展商也表现得波澜不惊。任志强也表示奇怪,他不无"羡慕"的对本报记者说:"121出台后,深圳一些发展商反而称销量在增长。可能是因为深圳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量大,因此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并不高。"
参加此次论坛的一位深圳房企代表告诉记者,其实论坛上谈的一些问题,如中小企业的成长困境,在深圳是3年前就出现的现象,并不新鲜了。而在121出台后,他表示,"并无太多影响。"和北京、上海楼市中的强烈反响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