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之城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在那里,创造力和谋略得到最好的呈现。
在天工之城,木匠们仍然用传统的工具修复着古宅
17世纪,中国科学家宋应星创作了《天工开物》,它集萃了中国农业与手工业在当时的成就。在江南一带,灵巧的手工技术支撑了制造业的繁荣,也是今日“中国工厂”的支撑点之一。
但是当 “中国制造”日趋艰难之时,焦虑的人们发问:怎么办?在宁波,“天工之城”的出现是一次富有希望的尝试。
以忻苹为代表的人们,在传统中寻找当代中国的解决方案,受《天工开物》这本“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启发,他们试图推动本土制造业的成功转型。
天工之城并不是一个想象中的城市。在那里,创造力和谋略得到最好的呈现。
一
忻苹和Teresa站在老宅院子里,商量着如何安排她们新公司的办公室。“左边是一间手工业图书室,中间是咖啡厅,右边用来陈列《汉声》杂志。”忻苹探询着问,“你觉得如何?”Teresa没说话,她还在考虑。天气宜人,阳光和柔风带着海洋的气息。这是宁波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春天势不可挡。
但如果进入老宅深处,阳光抵达不了的地方,黑暗和阴冷席卷全身。老宅并不大,两进两层楼,四方天井,每层都是六个房间。现在,工人正在一楼屋子铺设大石板。石板上面再铺上粗糙的宽木条,最后覆盖一层木地板。全部完工,大约还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忻苹想象着她们搬进来后的情景,眼角带着憧憬。
我们从宁波市区驱车二十公里到达慈城,一个郊区的古县城。忻苹带着她的美国朋友Teresa。她们几乎每周到慈城三四次,时刻紧盯着这栋老宅的维修工程进度。一个月后,她们将把办公室迁往这里。
忻苹在宁波市区拥有一家工厂,主要生产针线包和布艺产品。她有两个在中国内陆畅销的品牌:“老外婆”针线和“成家”家居礼品。其中一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同时还做出口加工。Teresa所属的PRYM公司是忻苹交往多年的外国客户。它是一家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德国公司,生产和销售手工业工具。
现在,忻苹和Teresa决定合作成立一个新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她们各占50%股份──谁也不肯退让。新公司选址在慈城古镇这栋老宅,她们认为在未来几年,这里将成为中国的手工业中心。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虽然宁波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外贸重地,轻工制造业极为发达,但紧靠市区的慈城,却看不见哪怕一丁点工业的气息。
慈城是一个没落多年的古镇。在水路发达的明清时期,慈城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县城。但随着现代公路的兴起,它成为地区工业化的盲点。将近半个世纪,很少有人理会慈城。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忽视使得慈城保存了大量的明清老宅。遍布全城的街道格局,几百年来从未变过。
忻苹和Teresa对慈城抱有强大的信心。在对未来的想象图景中,这里将到处是设计师和工作室。他们的作品,将得到宁波周边制造业的大力支持,从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手工产业链条。这是一个大胆的实验性项目。
她们的新办公室位于慈城的西北角,远离古城的热闹区域。白色的阳光直射在石板街上,可以听见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如果听见一阵蹄嗒的脚步声,那可能是一只狗站在身后奇怪地望着你。偶尔有一辆三轮自行车驶过,留下一地的沉寂。
在老宅,Teresa从包里拿出一叠画纸、铅笔和直尺。她坐在天井下的四方桌边,开始构思老宅的屋内设计。她推翻了忻苹的设想,尝试把图书馆和咖啡厅挪到后院三间屋。在走廊上,她想安装一堵玻璃墙,在冬天抵御寒冷。Teresa急切盼望这一切尽快完工,因为两个星期之后,她的老板将专程从美国过来视察。Teresa希望呈现出一个漂亮的工作室。
但忻苹告诉我,不可能那么快,不过即便没有完工,她相信美国人仍会喜欢这个地方。古老的中国房子,空气中都透着比美国还长的历史气息。“你知道,他们一定会吃惊看到的一切。”忻苹飞快地看了一眼Teresa,用中文说,“没有市场利益,美国人是不会来的。在这方面,他们比我们看得更远。”
二
在浙江,我很少碰见像忻苹这样的企业家,因为她看起来实在不像商人。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汉声》杂志的办公室,我和几个朋友去拜访黄永松老先生,他是《汉声》杂志的创办人之一。这份台湾杂志,持续三十多年致力于记录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业界享有盛誉。
当晚,黄永松留我们一起吃晚饭。在兼作餐厅的客厅里,一对中年夫妇正忙着把好几百张书签一一塞进塑封袋里。男人姓黄,是台湾人,自我介绍在宁波开了一家公司,女人就是忻苹。她话不多,我第一印象她是一名家庭主妇。
席间,忻苹递过来一张淡黄色典雅的名片,职位是总经理。黄永松介绍说,夫妇二人想在浙江某镇做一个项目,把江浙地区的手工业产业全部集中起来。他们希望从黄永松这里得到这个项目的名字。在中国的生意场上,这似乎很平常。许多商人都喜欢从文化人那里得到灵感,从而给一些商业项目增添一丝文化底蕴。
黄永松给他们的名字是“天工之城”。它来源于明代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创作于1637年。《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科学技术,涉及到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和工序。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但是在清朝,这本书失去了踪影。20世纪20年代,这本书从日本传了回来。后来,人们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天工之城”恰好设在宁波。
那天晚上,对于这个商业项目,我们所知甚少。忻苹一直安静地坐在桌旁,偶尔插一句话。我们对这个名字的兴趣,远远大于它所代表的项目,黄永松给我们讲“工具”对于中国传统的意义,在现代工业化浪潮中,工具正逐渐被人们淡忘,包括一些现代意义上的工具,我们的确似乎很少去留意。此时,黄永松话题一转,指着忻苹说,她的工厂就在生产“工具”,比如名叫“老外婆”的针线包。
·天工之城 08/07/21
·建筑史上的惊世传奇 08/05/12
·在3500年古城居住 08/04/01
·《红楼梦》的现代管理启示录 08/03/20
·2008年中国企业必须关注的10个前沿观点 08/03/1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