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发贷款与个人消费贷款两方面,对地产融资打上封条。据伟业顾问董事金勇介绍,“现在银行每个季度都要审核一次放贷总额,对地产商的开发贷款基本不批。”
地产商只得尝试一些此前不常用的融资手段——例如公司债和股市再融资,甚至包括地产商过去最不愿采取的直接股权融资。在此情形下,地产商纷纷谋求上市或再融资,掀起地产股狂飙。
2007年地产上市潮,在新一轮调控中,引起政府警惕。地产股市融资,几乎全部投入购地中,间接成为炒高地价的一个诱因。
2007年10月,上市及再融资被证监会基本叫停。
万科于2007年8月,抢在叫停前,完成100亿元新股增发。金地则于去年7月,完成45亿元非公开增发。但第二次融资计划,没有通过证监会批准。
招商地产一周前增发不超过80亿元新股获批,可能是再融资重新开启的信号。
2007年8月14日,《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施行,监管权收归证监会。万科、金地等地产公司,在融资受阻的境况下,纷纷尝试发债。
9月,万科公告称将在中国境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59亿元的公司债券。金地则公告称,将在中国境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12亿元的公司债券,并于近期获得证监会批准。但很多分析人士并不看好这些公司的发债前景。
“地产企业发债,几乎注定将受冷遇。”交银国际总经理温天纳说,“公司债看重稳定收益,但内地地产公司资金链并不稳定,评级一般比较低。不易受投资者认可。”这在2007年11月后难度进一步加大。银监会在当时发布的《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中,限制商业银行对企业债进行担保。
2007年来,另有一些红筹地产公司尝试海外发债,解资金之困。11月,碧桂园首度在港发债,以“无限期暂停”折戟。短短三个月后,2008年2月26日,在承销商美林(新加坡)的推动下,碧桂园再次发债,扣除发行费后获得4.87亿美元。
但是,即使发债成功,如何将境外获得的美元转入境内仍是地产开发商面临的一道难关。2007年7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130号文,规定“对2007年6月1日以后取得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批准证书,但未通过商务部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各分局不予办理外汇登记(或登记变更)及资本项目结汇手续”。
130号文被证明是一项严厉的融资调控措施。华兴资本CEO包凡评论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海外融资和外资借债基本都被卡死了,对一些大地产商而言,融资很简单,但结汇结不进来。”
以碧桂园为例,发债所得的近5亿美元只有10%能够回到内地。碧桂园一位高层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海外结汇很困难。“此次发债募集资金,40%将用于偿还此前在中国银行(香港)欠下的一笔短期借款。50%用于给美林(新加坡)作股份掉期抵押品资金。只有10%的资金,因数额不大,提前在商务部备案后,获批结汇,用作项目开发。”
“目前,只有国有红筹地产公司的融资比较容易。”张化桥说。深圳控股于2008年1月与中国银行(香港)签署10亿港元贷款协议。他透露,公司还将获6亿港元贷款,用于低价购得位于成都、深圳的两地块。
“上市企业难融资,未获上市的企业,就更难融到资。目前,联交所有四五十家等待上市的内资地产公司在排队,仅珠三角地区便有20多家。”交银国际总经理温天纳说。
内地A股,则在5个月来,一直对地产商紧闭大门。有消息称证监会将重启地产股IPO,但尚不能确定。
·信贷新政下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08/03/05
·招商地产80亿再融资候批 或重启地产“圈钱潮” 08/03/05
·地产商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08/03/05
·今年首个房产股权投资信托计划亮相 08/03/05
·“拐点”的机遇 08/03/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