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市场大幅震荡前,万科内部高层,便计划2008年初停止扩张土地储备。只是没想到,这一轮震荡来得如此快。”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
一个并非巧合的现象是:目前急于回笼资金或融资的地产商,正是前一阶段的囤地大户。
“万科等大地产商的资金链紧张,一方面与融资不畅有关,一方面是因其在2007年前后土地储备极速扩张。”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万科公报显示,仅在去年三季度便新增项目13个,规划建筑面积合计约268.6万平方米。
另一家A股龙头上市公司金地地产(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83)亦在2007年8月至9月间,以招拍挂方式为主,共斥资83亿余元集中拿下位于珠三角、长三角附近多宗地块。
碧桂园(香港交易所代码:2007)则在港上市后,三月内激增26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2007年8月5日又新增总建筑面积约835万平方米的四幅土地,成为储备土地最多的国内上市开发商,土地储备总量达4500万平方米。
“去年9月,地产融资渠道受阻后,大多数地产公司紧缩战线。五个月来,土地项目交易骤减。”深圳控股总裁张化桥说。
金地公告显示,金地在2007年9月,以2.04亿元获取东莞市一地块51%股权后,再未购入一块土地,与其前三季度的疯狂购地形成鲜明对比。
招商地产(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24)则在2007年12月初,以12.2亿元竞得重庆一地块。其下属两子公司同时以24.1亿元购得南京一地块。至2月,再无土地交易。
只有万科在降价促销、回笼资金的同时,仍于2007年四季度斥资数十亿元,连续购得位于无锡、成都、上海、长沙的多宗地块。但与前三个季度频繁以招拍挂形式参与天价竞地不同,万科在调控后购入的土地,多以协议出让为主。至2008年初,万科亦停止购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地产业因宏观调控而遭遇的融资困局,对于大地产商既是挑战,也是契机,概因小地产公司融资更为艰难,只能选择转让手中持有的地块。“现在这个阶段,不会再有人天价拿地,但如果手中有钱,却是一个以低价获取优质项目的机会。”伟业顾问董事金勇指出。
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亦毋庸置疑——此时激增的土地,将令土地占有公司的资金链受到更严重的考验。由于“囤地大限”的设定,各地产商必须确保有足够资金按期启动旗下地块的开发。据张化桥透露,“这几个月,某些拥有几百亿资产的大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只有20个亿,周转很难,根本无力扩张。”
以碧桂园为例,其在2007年年底新获施工许可证建筑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2007年年底在建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米,2008年新报建及开工的可建建筑面积约为1600万平方米。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在外界看来,这也是碧桂园在2007年10月底准备发债15亿美元未果后,又卷土重来不惜缩水发债的主要原因。
融资路难
地产融资路径受限,是一个漫长而逐渐加码的过程,最早的限制来自对外资投资中国房地产的限制。2006年6月,“国八条”发布后,六部委联合发布171号文,其中规定,外资欲投资地产,必须设立注册资本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公司。两个月后,银监会再发54号文,堵死了外资以股权回购形式,借债给地产公司的途径。
外资进不来的同时,银行信贷亦在紧缩。2007年9月27日,银监会发359号文,明令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禁止对查实具有囤地和囤房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此外,银行还将第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从以前的30%提高到40%;同时,第二套房的贷款利率在标准利率基础上上调10%,这与先前银行普遍采用的基准利率下浮10%-15%的房贷实际利率相比,相当于上调了20%-25%。
·信贷新政下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08/03/05
·招商地产80亿再融资候批 或重启地产“圈钱潮” 08/03/05
·地产商融资成本水涨船高 08/03/05
·今年首个房产股权投资信托计划亮相 08/03/05
·“拐点”的机遇 08/03/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