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的这个季节,1989年11月9日,随着东德政府宣布解除限制东德人旅行的禁令,柏林墙被打开了第一个口子。人群潮水般涌向勃兰登堡城门,登上那里的柏林墙,振臂高呼自由的到来……如今,大部分柏林墙已踪迹全无,只剩下一小段沿着施普瑞河下游而建的1.3公里旧址作为纪念。背后的河岸沙滩上建了很多酒吧和咖啡馆,夜晚灯火通明。
对于柏林来说,走出历史的阴影,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重新迎接新生。只要想想,它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了一个城市,愈合着历史留下的各种创口,试图重振17世纪时拥有的宽容精神。那时,它因接纳法国、波希米亚和其他地区受迫害的新教徒,成为一个向世界开放的城市,一个在艺术和科学上开明的地方。你会敬佩柏林人所做的努力。
《德国金融时报》的办公室与“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只隔着两个街区,同在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 Strasse)上。这是柏林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一条取自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大道,南北向横穿过柏林中心城区。一个阳光明媚的5月初的午后,我从《德国金融时报》办公室出发去参观查理检查站。其时,我正在柏林参加一个为时两个月的记者交换奖学金项目。激发我去查理检查站的念想,是到达柏林后不久项目组织方安排的一次“大巴柏林游”。一位名叫鲍豪斯的中年男子被派来作为我们的导游。他并不是职业导游,而是一家专为柏林城市旅游和形象做市场推广的非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
鲍豪斯带我们一路游览柏林最富盛名的景点和遗迹,包括保留下来的一段长1.3公里的柏林墙。行程快接近尾声时,我们经过一个中间相隔数米的两个小岗亭,岗亭前分别堆垒着近一人高的沙包,两端分别竖着一块贴有士兵图像的硕大牌子,鲍豪斯说:“这就是著名的查理检查站。”
这个检查站遗址看起来有些怪诞和孤立,和周围的街景颇不相融。“一个是美国士兵,一个是苏联士兵,”鲍豪斯说,柏林墙倒塌后,查理检查站转而成为一个博物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尤其吸引美国游客”。
我们的车缓缓开过,有不少外国游客在沙包前摆姿势照相。“也许他们大部分是美国人。”我暗想。
柏林墙
从《德国金融时报》办公室往南走,远远地便可看到迎面马路中间那个年轻又帅气的士兵大头像,他的长相让我相信他是一个美国士兵。
走近它,身旁一块牌子上,分别用英俄法德四种文字醒目地写着:“你将进入美控区”(You Are Entering the American Sector)——如果是苏联士兵一侧,牌子上就写着“你将离开美控区”。
这使我意识到,我的办公地点是在原来的东柏林。但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岗亭、沙包、士兵大头像,以及“你将进入/离开美控区”的牌子,不过是柏林墙倒塌后用来吸引游客的赝品。查理检查站于1990年6月22日被正式拆除,真正的岗亭被挪到不远处的Allied Museum存放。
道路两边,由两面巨幅挡牌组成了一个露天的照片博物馆,面积占去半个街区。一帧帧图片配上文字说明,记录了查理检查站旧址自盟军轰炸前后至1961年柏林墙竖起、直至最终拆除的历史演变。
图片上的查理检查站旧址建在一片宽阔得多的空地上——感谢盟军的轰炸,弗里德里希大街本是一条欧式建筑林立的繁华道路,现在两边一片空旷。当年横切弗里德里希大街而过的柏林墙留了三个缺口,一个仅供一辆汽车穿过,另外两个可供行人通过,由头戴钢盔的东德士兵荷枪把守——当然,图片上并没有美国士兵和苏联士兵的大头像。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鲍豪斯说现在的查理检查站博物馆“尤其吸引美国人”了。46年前的8月12日是星期六。下午4点,Walter Ulbricht,当时东德政府的国家元首,悄然签署了关闭东西柏林边界的命令。第二天深夜,当大部分柏林人还在沉睡时,东德政府派出军队、警察,开始搭建一道由水泥和尖锐铁丝网组成的“柏林墙”。这个行动震惊了西方世界。虽然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分为二,由美英法盟军和苏联分别占领控制,在意识形态上互相对立,但至少在1961年之前,东西柏林的边界是开放的。那时,每天据称有50万人往返于边界两边,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到另一角落。许多东柏林人可以到西柏林去看电影或蹦迪,甚至上班、购物,很多物品如时尚的服装和新鲜水果,只有在西柏林才能买到。
·两个柏林 08/02/20
·海外人“押注”楼市回暖 08/02/20
·公众如何参与城市规划 08/02/20
·从艺术到时尚——中外LOFT的空间想像 08/02/20
·未知的2008 08/02/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