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博鳌文档 >

>

>

正文

让百姓住得更好 中国房地产"降温"以求"长热"
作者: 2004博鳌房地产论坛     来源: [ 新华网 ]

  新华网海南频道8月8日消息(记者王英诚赵叶苹)前来海南博鳌出席"21世纪房地产论坛"的中国顶尖房地产企业家认为,中国政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正为这个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让普通百姓住得更好",不仅是政府官员们关心的课题,也是广大房地产商人所追求的共识。

  "中央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是为了给房地产业'降温',但其本质却是为了使这个产业保持更好的发展势头。"虽然对中国是否存在"房地产热"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商人们都对宏观调控的做法都给予高度的肯定。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房地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异军突起。在近20年里,中国的房地产业从无到有,进而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但经过几年超常规的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自身的确形成了一定的泡沫。

  2004年一季度,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了7.7%,其中有9个城市涨幅超过了10个百分点。二季度,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0.4%,全国有8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涨幅最高,达到21.4%。

  世界银行在衡量一个国家的住房消费水平时,认为家庭年收入和房价的比例在4倍至6倍之间是"比较理想"的房价收入比。但是,随着房价的快速增长,中国部分地区目前的房价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心里承受力。以北京为例,北京2003年的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6847元/平方米,居全国最高,其房价收入(年)比达到16倍。

  房地产业"过热"也让投资者开始付出沉重的代价。据建设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空置、积压一年以上的商品住宅面积达到1.2亿平方米,"泡沫经济"已经初现端倪。

  为了让城乡的普通百姓买得起房子,为了让国内房地产业不再重蹈十年前"泡沫经济"的覆辙,中国政府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对国内房地产业采取新的金融和土地政策,实施大规模的宏观调控。越来越多迹象表明: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实施,中国房地产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

  旗下拥有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和2家基金的首创置地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表示:由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土地出让金政策、材料价格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年。从今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商将会推出更多价廉物美的好房子供消费者选择。首创置地集团是一家新型的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目前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75位。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的看法在国内房地产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由于中国还存在很大的住房需求,这次宏观调控不会给中国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他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虽然会给开发商的资金来源和产品销售造成一些影响,但许多优秀的企业将会突显出来,在市场的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整个行业水平的集中提升。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著名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在1993年,曾经大张旗鼓搞多种经营的万科在房地产低潮期中转换思路,退出大多数行业,专门从事住宅房产的开发,创造了闻名中国商界的"万科的减法",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使得万科躲过了那一轮危机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2000年、2001年,万科连续被福布斯评为"世界最佳小企业"并被誉为"中国房地产业领跑者"。

  专家指出,从全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情况是一条必经之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启动,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个机会。专家建议中国各类房地产企业之间应该充分展开合作,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共赢的结果。

  包括香港著名经济节目评论员施永青在内的大多数海外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通过收紧资金(银行贷款)和土地供应两根"线"的宏观调控方式,使国内过快的房地产投资和快速上涨的大中城市房价得到遏制,这为让普通百姓住上价廉物美的好房子,防止出现新一轮"泡沫"经济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宏观调控是为了给房地产"降温",但它的目标却是为了让房地产"长热"。

24小时热点>>
观点时评

信托融资圈地或已到梦醒时分

开发商希望通过信托来支付或储备地价款的黄粱美梦,恐怕已经变成了现实中不可能的任务。

·京版“国十一条”落地 观望时代的结束

·重出江湖的土地协议出让

·一周评述:热钱冲击下的海南

企业资讯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 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